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镇体育和农民工体育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统筹城乡体育发展是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在体育领域的集中反映,是构建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实现中国体育在21世纪继续前进的根本性发展战略。加强城乡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研究,加强对农村体育的扶植,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健身体育的差异,是体育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全民健身体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1]。要做好城乡体育统筹发展的工作,就必须正视和妥善解决城乡体育发展的中间环节———“小城镇体育”和“农民工体育”发展的理论矛盾和实践滞后问题,从源头出发,加强“小城镇体育”和“农民工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关联与互动,把二者的发展真正融入到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市体育阔步前进的洪流之中,实现共同发展和全面进步。以往的研究主要是把“小城镇体育”和“农民工体育”单列出来加以分析和研讨,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城镇体育”发生在广义农村地域,而“农民工体育”尽管包含了乡镇企业务工人员的体育活动在内,但主要还是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在城市地域内的体育活动,不在农村体育研究的范围之内;二者虽在与农村体育都有关联上具有共同性,但在具体发展上,尚缺乏制度性保障和针对性举措,使之真正如城市体育般日新月异。尽管“小城镇体育”和“农民工体育”在开展场域、参与群体和项目选择等重要特征上存在差别,但由于二者之间从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先后继起性和双向交流的广泛性和长期性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以及二者处在统筹城乡体育发展战略实施的中间环节的共同特点,有必要放在一起加以梳理和讨论,要把它们放在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系统中整体考虑,使二者与城市体育之间开展要素的双向互动和优化配置,排斥孤立、割裂、片面发展的推进方式[2]。
1“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1概念梳理———“小城镇体育”的社区性与“农民工体育”的城市性狭义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广义的小城镇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我国目前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1993年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集镇提出明确界定: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因而集镇是农村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心,是今后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重点。已有研究对小城镇体育人口、体育消费、活动地点、项目选择和发展依据与对策等的论述较多,而对小城镇体育概念问题却表述模糊。吕树庭、裴立新引用《辞海》的定义描述了“小城镇”的概念:小城镇是介于城乡之间,在农村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具备城市的一些基本功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小型社区,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服务中心,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3]。对“小城镇体育”概念的研究,较为典型的是孔靖、高菲菲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描述:广义的小城镇体育涵盖了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狭义的小城镇体育是指在城镇社区范围内,依托社区力量,以社区内外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4]。上述“小城镇体育”的定义在参与主体、活动内容等方面界定模糊且充满歧义,没有明确“小城镇体育”的农村社区体育性质。“小城镇体育”是指生活在小城镇的农村居民在本地基层体育组织和体育社团引领下、利用本地体育资源开展的与健身休闲行为相关的体育活动的总称,既包括了身体锻炼行为,也包括相应的运动竞技、体育消费等小城镇社区体育活动。
与“小城镇体育”的概念模糊与定义匮乏相较,“农民工”和“农民工体育”因其日益凸显的群体力量和薄弱地位而备受研究者的重视,定义较为准确和完整。如鲁长芬等指出,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或非农业领域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一类弱势群体[5]。孙娟、蒋伟浩认为,农民工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指农民工,包括男、女、老、幼及伤病残者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养生、医疗、游戏为手段,达到健美、健康、康复、娱乐和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6]。杨子江、田雨普研究认为,农民工体育是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或非农业领域务工的劳动者,在余暇时间参加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身体运动。从本质上讲,农民工体育与农民体育已经有了较大的距离,相反,城市社区体育的特征却愈加明显[7]。
1.2关系新解———“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的融合性与互斥性
“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是近年来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的中间环节,从基础概念到存在的问题、从发展途径到应对策略,研究成果已经不少。然而,研究中存在着口号化和趋同性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事实上,“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尽管共同构成了城乡体育统筹发展的中间地带,但其各自的发展却具有既相互融合又互相排斥的关系。在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的重大变局之一便是伴随着乡镇企业发展而催生的小城镇集聚与农民工群体扩张,二者的关系在于:一方面,发展小城镇经济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劳动力,农民工群体的壮大首先归因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勃兴;另一方面,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衰微,小城镇的产业集聚能力低下且无法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大量第一代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庭与子女,无法继续在家乡的小城镇谋生,转而直接奔向大中城市,这又表现了小城镇与农民工的互斥效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民工群体必然成长为新一代中国产业工人主力军的趋势,农民工这个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庞大群体必将反哺小城镇体育并最终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可见,伴随着城市化背景下中国人口转移的历史进程,“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既存在着互斥和融合的关系,又内涵着互为因果的关联,二者的发展必将越来越靠近和融入到城市化和城市体育发展的进程之中,实现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p#分页标题#e#
2“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2.1“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研究的宏观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21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来,中国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转变,历史赋予了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全新的发展契机,农村区域经济的集聚发展和农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正在迅速改变着中国城乡社会的面貌。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跃居世界体育大国行列,并且正在向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大踏步前进[8]。在这样一个伟大征程中,如何解决好、发展好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的体育问题,如何有效发展农村体育从而实现中国群众体育的均衡和快速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2“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研究的微观价值
在统筹城乡体育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小城镇体育”和“农民工体育”因其特殊的开展场域和参与群体而引起学者和政府的日益关注。小城镇既具有城市的部分特点和功能,又与农村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关联,自然是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的中介和桥梁。具体而言,小城镇植根于农村,但却离城市更近,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受到城市的影响更大,因此其体育发展的基础和水平也往往高于边远的农村地区,同时对边远农村地区体育发展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农民工体育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不断增长,呈现出日益城市化的特征,这些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不仅用自己的双手浇筑了城市的参天大厦,更以自己在城市获得的包括体育知识和技能在内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反哺着他们的家乡。农民工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城市化群体,其体育需求不容忽视,其体育贫困和体育排斥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9]。农民工在现代城市生活中遭受到如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和地域空间等多维因素的社会排斥,导致体育话语权的缺失[10]。上述情况的存在和日益凸显,必须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从制度建设、文化宣传和理论创新上下功夫、做实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体育统筹发展中的失衡问题。辩证地看待“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和城市体育发展的互动关系,把二者放在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的格局下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找到有效发展策略,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理论之辨———“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的辨析与解读
3.1“小城镇体育发展战略”的理论辨析
在农村体育研究中,小城镇体育与乡镇体育存在着混同现象,聂明阮指出: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基层乡镇,其切入点是县城和中心镇,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是基于其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本身所具有的聚集、吸纳和扩散功能所决定的。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建制镇取得突破性发展,乡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建制镇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十倍,并已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流[11]。多年来,学者们对于“发展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鲜有疑义,即小城镇体育的战略价值得到了充分认可,究其原因,一是以小城镇为重点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成文,具有权威性;二是作为联系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的桥梁与纽带,小城镇体育发展具有中间性和基础性。然而,小城镇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场域,其亦城亦乡、非城非乡的交叉性质问题至今为理论界所争论,也在政府发展规划和文件报告中存在混同现象。当我们追根溯源探寻小城镇发展战略思路的源头,就会发现“小城镇体育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中国推动小城镇化战略的目的是要把星罗棋布的镇作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方。陆学艺在论述农村劳动力转移时谈到:“过去费孝通教授提过‘小城镇、大问题’,现在强调的是小城镇、大战略”,这就是新说法了。农村人口涌向大城市是不行的,办法是开放县以下的城镇。”[12]小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是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到允许他们“离土不离乡”,再到允许他们离乡进入小城镇,这里包含的历史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获得高速发展,小城镇战略的主张符合当时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求。但到了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的发展受自身的体制缺陷、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不仅不再能够继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在有的年份还排挤出大量的劳动力[13]。这种状况说明小城镇承载产业发展和吸纳人口的能力还非常有限,通过单纯的发展小城镇体育带动农村体育发展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难以深入推进也就是必然的了。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是未来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协调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然而,随着小城镇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进城务工和经商,小城镇体育发展出现了新问题。首先是留守家庭日益增多,小城镇体育发展的目标人群发生着变化;其次是先发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区域差异在不断加大,这种差异来自于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人才储备和文化习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导致了小城镇体育的战略重点存在区域差异。表现在小城镇体育发展实践中,一方面是随着较先进地区小城镇居民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出现的小城镇体育向城市体育快速推进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广大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体育发展的停滞和落后状态。当代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存在着经济、人才、文化和市场的多重考验,迫切需要政策引导、人才培育、文化渗透和市场参与的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3.2“农民工体育”的再解读
与“小城镇体育”的亦城亦乡、非城非乡的交叉性质极其类似,“农民工体育”的尴尬也在于其亦工亦农、非公非农的交叉性质。据统计,截止2006年我国农民工总数就已达到了2.1亿,这个数字包含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并扣除了二者重合的部分[14]。可见,从绝对数量上看,农民工群体已经是我国人口中的重要一支,与此同时,从当代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人口结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现实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工群体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农民工群体终将成长为中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因此,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解决好、发展好广大农民工的体育需求是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回到现实,农民工体育问题却因为其体育话语权的缺失而呈现出体育贫困和社会排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性质上分析,农民工体育尽管依然保存着一些农民体育的痕迹,但是从本质上讲农民工体育与农民体育已经有了较大的距离,其城市社区体育的特征却愈加明显。在当代体育社会学和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农村体育和社区体育都是研究的重点,而农民工体育的研究则比较尴尬,只涉及到农民工的体育贫困问题与社会排斥问题,罕有针对性策略和明确发展战略,这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农民工体育问题的严峻性。21世纪新阶段,党和政府提出了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战略构想,这不仅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提供了崭新的路径,也为农民工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p#分页标题#e#
3.3“小城镇体育”和“农民工体育”与城市体育发展的关联与互动
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链不完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不足的情况,既有理论根源,也有国际发展经验的佐证。事实上,产业经济学家早就得出了结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工业和其他城市非农产业(如服务业)发展快,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相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工业部门和其他城市非农产业不够发达,总体上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虽然在城市生活的诱惑下,农业剩余劳动力也会流向城市,但其中有较大一部分可能成为城市无业游民或者既不稳定的临时工,其中有一部分人则会因在城市找不到工作而流回农村重操旧业[15]。正如马克思在早年就指出过的:在工业国的英格兰,工业后备军是从农村得到补充,而在农业国的爱尔兰,工业后备军则是从城市、从被驱逐的农业工人的避难所得到补充[16]。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小城镇体育发展问题和农民工体育权益问题,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限制、文化认同不足与制度建设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有针对性举措加以处理和解决。而城市化发展和城市体育进步的实践为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发展的路径:“小城镇体育”和“农民工体育”因其位置的中间性和实践的广泛接触性,正在受到城市社区体育日益增长的影响和示范。有相当比例的小城镇居民自身早已脱离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日益城市化;广大农民工群体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工作和生活在繁忙的现代化城市之中,其自身的际遇恰恰就是整个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小城镇体育”和“农民工体育”与城市体育发展的关联性不断增长,从参与主体、活动内容到人员流动,无不体现出城乡体育互动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格局。
4实践之思———“小城镇体育”和“农民工体育”与城市体育的统筹发展策略
4.1逐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下的限制性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影响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取消这一结构要循序渐进。首先是打破城乡户籍限制,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基本权利,按市场经济规则,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17]。其次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的后顾之忧。
对此,中央出台的跨省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转接政策树立了一个典范。只有让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农民工在自由流动中无后顾之忧,才可能调动他们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也才可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进行体育消费的主动性。再次,要逐步消除体育管理和体育经费配置的地域壁垒,这种政策引导不仅是解决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必要手段,也是协调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战略选择。只有城乡体育发展更加协调,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的体育权益更有保障,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的宏伟战略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4.2加强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体育技能和体育意识培养,引导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体育体育技能欠缺、体育意识浅薄和体育兴趣不足是制约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竞技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各级政府和用人企业逐渐意识到丰富和发展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文化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区域和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但在具体的体育参与技能培养和体育文化意识塑造上,尚缺乏系统性、可操作的流程和办法。政府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要不断加强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体育健身技能和体育竞争意识的培育和塑造,逐渐激发其体育兴趣,使之逐渐掌握科学的健身锻炼方法和竞技运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化的城市社区体育无疑是最好的典范。因此,引导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就近学习和融入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之中,在实践中逐渐消除城乡居民的体育文化差距,是有效而必然的举措。
4.3强化组织建设和骨干人才培养,提升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体育活动的层次和水平我国城乡基层体育组织建设一直较为落后,在边远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的体育基层组织还不够系统化和专业化,这些地区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十分匮乏。与此同时,广大农民工在城市流动务工过程中所在的城市社区和他们服务的企业也缺乏相应的体育组织机构和专职人员。上述情况的存在导致“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发展差距有日益拉大的趋势,造成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中间环节处于尴尬境地,严重阻碍了城乡体育统筹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在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十分重视强化“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的组织建设和骨干人才培养,依托基层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联系专业院校,从组织、资金和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多维度强化小城镇体育组织和农民工体育组织的建设,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要素,引领和带动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的体育活动发展,不断提升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体育活动的层次和水平,逐步缩小与城市体育的差距。
4.4丰富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的体育文化,给予其更多的体育人文关怀要十分重视和不断丰富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的体育文化,给予他们更多的体育人文关怀,逐渐营造起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注重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工作生活环境中的体育设施建设与更新,完善以小城镇社区和农民工周边城市社区为中心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充分考虑地域化和群体性的传统与文化习俗,在基层体育社团的引领下,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和竞技体育比赛。加强对城乡统筹中间环节人群的体育人文关怀,让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真正融入并享受到城市化、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对暂时欠缺物质条件的弱势群体,应通过政府补贴和企业集体出资的途径促进其体育资源的分享。与此同时,小城镇周边和农民工群体周围的城市居民及其体育社团,在自身享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加强人文理念和平等观念以及社会责任的学习和自律,逐渐消除歧视心态和排斥心理,从思想和心动上真正接纳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使其融入城市社区体育之中,实现统筹发展、共同前进的战略目标。
#p#分页标题#e# 4.5提升“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的产业化水平,促进城乡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加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改变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是中国未来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只有不断加速城市化,才能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依靠中小城市的人口扩张和产业链整合构建新型中国城市化发展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的体育知识和体育需求必将随着城乡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而不断增长,这对于促进城乡体育消费发展,从根本上带动城乡体育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的体育消费发展了,城乡体育统筹发展才具有更为稳固的物质保障,也才能最终从根本上拉动“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的发展。在依靠城乡体育消费拉动城乡体育发展的道路上,要始终着力解决好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群体在经济、文化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匮乏问题,变社会排斥和体育贫困为日益融合和共同发展,同时注重城乡体育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在政府引导和监督下,依靠市场配置好体育资源,为“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的发展提供好物质保障,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从而最终实现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的宏伟目标。
5结语
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缩小城乡社会差距,逐步改变城乡二元分化的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政策指向;在这个过程中,体育的发展和变革必将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色与追求。在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的视域下探究“小城镇体育”与“农民工体育”的发展方向问题,是一个新的理论尝试。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体育共同进步的高度,重新审视城市体育对小城镇体育和农民工体育发展的导向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小城镇体育的发展水平、持续增强农民工体育的发展动力,使二者向着融入城市体育发展的方向前进,实现中国体育的城市化与现代化,是统筹城乡体育发展、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必然要求,为未来中国群众体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