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转型下的体育素质文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人们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时,不难发现:学校体育不应只限于学校,也应包括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因为儿童和青少年良好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的形成,都是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综合教育影响的结果。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偏重于学校内教育,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家庭、社会体育教育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这势必阻碍学校体育的发展。本研究力图探索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如何有机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途径与方法。
1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1与国际学校教育接轨的需要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教育,许多教育家都普遍认为青少年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由于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信息的获取相当便捷,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渠道由过去单一的学校已扩展到家庭、社会各个方面,不少教育家都有这方面的论述,各国教育发展已出现令人注目的三大趋势:一是纠正迄今学历教育制度的弊端,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改变传统教育把教育对象作为被动型受信体,激励学习者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为主动型受信体;三是健全完善“学社联携”(学校、社会和家庭)组织,创建“学社融合”体系,旨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更多地培养高质量人才。
1.2与国际学校体育接轨的需要
从国际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来看,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主题为“从终身教育看青少年的作用”的101个国家和地区体育部长会议,并重点讨论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的衔接,使体育向大众化、社会化、生活化和终身体育方向发展的主题,从而在各国掀起研究的高潮。如日本1998年保健体育审议会咨询报告中提出学校体育应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形成开放的体育教育网络,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为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在教育工作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学校体育担负着重任。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活技能素质教育等五大方面。其中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教育使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及比较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具有终身体育观和终身健康观,形成健康个性心理结构,不断进取,超越自我,培养良好的人际关夙为其它素质教育打下基础。因此其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
2.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2.1.1转变学校体育教育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结合的观念
21世纪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合作的教育,体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更不存在走出校门就不再接受体育教育的错误观念。要改变过去学校体育教育的封闭状态,将学校体育放在一定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背景中,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相互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应各司其职,营造一个大环境、一个好氛围,形成全社会重视体育教育的合力。
2.1.2改变学校体育教育只重视“竞技体育”而忽视“终身体育”的观念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体育竞技化的倾向非常突出,一味追求成绩,追求竞赛名气,只抓校代表队几个尖子学生,盲目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不顾学生的承受力,有的甚至搞所谓“超越身体极限”运动等,一切为了金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体育工作的开展和身心素质的提高,忽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体育活动不但不鼓励,不提供条件,不积极指导,反而诸多限制:课间不准打球、跑跳,放学后和节假日不得在学校进行体育活动这些都挫伤了中小学生自觉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尔、郎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人成年阶段以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在目前的学校体育教育中,不少学校体育教学还是停留在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评价这一范围内。在教学目标上,过分强调竞技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2.1.3转变学校体育教育只重视体育教师的责任,忽视家长、社会应尽的责任的观念
学校、社会、家庭是体育教育的三个渠道。他们应该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从不同侧面影响青少年。学校体育对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影响,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形成对体育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是很大的,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首任教师,而且是终身教师。家长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有义务和责任使孩子接受体育教育,为子女创设一定的家庭体育学习环境,保障子女获得体育教育机会和合适的体育教育。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目前还是比较淡薄的,不少家长重智轻体,把孩子关在家中,剥夺孩子从事体育活动的权利。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家长应提高认识,共同承担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使其身心全面发展的责任。
推进素质教育。让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事,而应当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校外教育机构也担负着教育青少年儿童的重任。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社区体育设施应向青少年儿童开放,社区应拥有一批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在校外对青少年儿童进行体育教育。
2.2丰富和革新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要使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家庭体育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新审定各级教材的教学目标。过去的各级教材目标较多地强调技术技能学习,忽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忽视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衔接,教育目标单一、短浅。在教学内容上,要打破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简化竞技运动的难度,使竞技运动教材化,教材游戏化,适当引人娱乐体育、生活体育、休闲体育、保健体育的内容,完善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体系。#p#分页标题#e#
体育教学大纲应多纲制,允许各省市、各地区、各学校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逐步构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相结合的新的教材体系,以适应素质教育实施的需要,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发展领域。
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应”材施教,提倡健身运动处方。要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与培养体育学习方法相结合。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这就使得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学校生活的愉悦,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和能力的发展,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由“教”到“不教”,从“运动文化”到“个体成长”的真实、有效的转化。
2.3构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
建立由家长、学校、社区三者参加的学区体育俱乐部,由学区定期组织活动,邀请家长、社区居民、学生参加,学校体育设施有组织地向居民开放。从学校“走出去”—把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家庭和社区的成员,再“请进来”—把他们吸引到学校并参与体育活动。学校可以改革活动课模式,邀请家长参与、了解学校体育活动课的情况,以便回家后对子女进行体育教育。
学区体育俱乐部可举办家长体育学校、家庭体育辅导班,向学生家长传授体育教育的知识、方法、技术技能。
学区可定期出小报,交流参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经验和体会,也可举行家长会、家校书面联系卡,学校设有家庭体育咨询电话,指导家长、学生的体育锻炼,也可利用社区的报纸、电视或广播等大众传播,与家庭进行交流。
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争取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利用学校与社区各自的优势,达到双向促进。社会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补充,没有社会体育教育参与的学校体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学校体育只有融人社会大系统,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并参与体育教育的社会风气,才能建立起社会参与体育教育管理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