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声乐艺术发展方向阐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刘玉洁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民凭借着他们的智慧和情感,经过辛勤的艺术创造与积累,最终创作出了种类众多、浩如烟海的声乐作品,形成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艺术流派,为中华民族及整个人类社会奉献了一道多姿多彩、极具魅力的声乐艺术大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它包括民族传统的戏曲、曲艺说唱、民歌以及有着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从狭义上来讲,它是指由戏曲、曲艺、民歌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进而发展而来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3]。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戏曲、曲艺、民间演唱艺术的精华,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方法和艺术技巧,再依据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情感、语言、音乐风格及审美倾向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声乐理论、演唱方式和表演实践等方面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和创新性的音乐艺术类型。首先,多样性。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地域广博,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了56个民族,各民族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地方语言、民族性格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姿多彩。其中,粗犷奔放的藏歌、辽阔悠扬的蒙古族长调、高亢僚亮的青海花儿、清新隽秀的江南小调,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音乐艺术财富。其次,民族性。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和融合非常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十分巨大,这些都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一致体现出典型的民族特征,如对“词情、曲情、声情相融合”这一情感美学标准的共同认可,以及在咬字吐字、润腔方面要达到“字正腔圆”,等等。因此,众多声乐艺术类型在表现出鲜明特色的同时,又能够和谐共存,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体系。最后,创新性。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精华,在保持我国民族语言、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同时,遵循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在发声技巧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进。这些努力,使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曲目更加丰富,风格更为多样,更富有时代感。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及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元化,是指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基础上的一种相互尊重与共存状态;融合,则具体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现实证明,不同类型的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事物之间在发展中相互交流和影响,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呈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和多样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正是在这一碰撞和融合中不断发展着的。第一,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是事物种类繁多却能和谐共存的积极状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首先体现在自身内部体系的多样共存上。我国有着复杂广博的地域、数量众多的民族、漫长悠久的艺术发展历史,民族声乐艺术自然体现出多样化的典型特征,但这些声乐艺术类型都能够较为和谐地统一于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这一大的范畴之内。其次,体现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与世界其他声乐艺术类型多样共存的前提下,力求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世界声乐艺术的宝库中,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艺术特征,在音调、节奏、嗓音的运用等方面都有所区别。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上个世纪,受到了来自西方声乐艺术的巨大影响,而在“欧洲音乐中心论”被打破、多元文化格局建构的今天,则应当审时度势,积极继承和发扬传统声乐艺术精髓,打造属于本民族自己的声乐艺术体系。第二,融合性发展趋势。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融合性发展,也是内外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首先,是民族声乐艺术体系内部之间的相互融合,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如被誉为我国“国戏”的京剧,实际上是“一种在徽剧、汉剧、昆曲和秦剧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4]。其次,民族声乐体系外部的相互学习与吸收。在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的百余年之间,西洋美声唱法对于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声乐理论、演唱方法、训练方式都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所借鉴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借鉴曾引起了诸如“土洋之争”、“千人一腔”的艺术发展大讨论,但其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强大助力却是不容否认的。站在时展的新起点,声乐艺术工作者应当更为审慎地应对这种借鉴与学习,要在明确以中国的基本国情为出发点,坚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选择和取舍,实现对外来艺术文化的借鉴融合,只有这样,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才能以不断创新的独特风姿立足于世界声乐艺术之林。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融合发展的策略
如前所述,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融合发展既包括体系内部的融合,也包括体系外部的交织。历史实践证明,各类型的民族声乐艺术都应当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在这一点上,一些优秀的声乐艺术家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郭兰英努力学习和继承戏曲演唱、曲艺说唱的吐字行腔和情感表现,这使得她的声乐演唱极富艺术感染力,再如,阎维文,他的声音高音区明亮圆润,中低音区扎实沉稳,显示出美声唱法和民歌特色的完美结合,呈现出燎亮、甜美的双重特点。笔者认为,融合发展赋予了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发掘体系内部的融合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注重对中国传统声乐的艺术种类进行充分的发掘和保护。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千百年的演唱实践中,民歌逐渐形成了各种风格的音乐体裁,而这些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民间音乐正是民族艺术发展的重要养料。我们要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保护,组织专人对这些奇妙的声乐艺术作品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尤其要加强对一些濒临灭绝的地方剧种、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的关注。如,蒙古族神秘莫测的“呼麦”,由姑娘分若干声部演绎的美妙和谐、荡气回肠的侗族大歌,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豪迈嘹亮的山曲、信天游,江浙一带的快活俏皮的吴歌小调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p#分页标题#e#
(二)继承在民族声乐的融合进程中,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应当是最为核心的部分。要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以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为手段,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具体体现在对声乐理论和演唱技法两方面。由中国“意在言外”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传统声乐的艺术理论常常带有一种感性描述的特点,与西洋声乐发声理论相比显得缺乏科学性,如“气沉丹田”、“脑后摘筋”等,常常令人感到无法真正理解。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具体的演唱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就能够将其从感性认识层面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其次,是对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进行继承,如吐字、吐字、运气、润腔等等。例如,歌曲《我们是黄河泰山》中的第一句“我漫步黄河岸边”的“边”字,就采用了河南梆子特有的把声音“压扁”的唱法,而正是这种继承,使得这首歌曲显得韵味十足。
(三)借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走的正是一条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声乐艺术的道路。尤其是在中国的近现代时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坚持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洋美声唱法,最终形成了明亮的嗓音、清晰的吐字咬字、控制自如的气息、巧妙的真假声结合的艺术特色,带给听众以强烈的听觉享受,堪称学院派西洋唱法与民族特点良好结合的成功典范。这种学习和借鉴的成果是十分喜人的。鉴于此,声乐艺术工作者应当在把握“保持风格,与时俱进,科学训练”发展原则的同时,将这种借鉴扩大到其他方面,如,可以尝试用西洋美声艺术的声乐理论方法来阐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理论,找到二者之间的相同和差异之处。当然,这种借鉴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生硬照搬,全盘西化,否则就失去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自身的个性与神韵。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策略
随着世界声乐艺术的逐步发展,艺术的多元化、审美的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们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迫切地追求和欣赏艺术之美,对于声乐艺术的审美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都促使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一)尊重尊重是一种在较为宽容的心态下对他事物存在的接纳,是艺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人类声乐艺术的宝库十分丰富,有着除了西洋美声唱法之外的各种学派、各种风格。这些声乐艺术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演变和改革完善,历史浪潮的淘洗和积淀,创立了自身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最终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声乐表演风格和表演形式”。[5]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作为新时期的声乐艺术工作者,我们要能够以尊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任何一种类型的声乐艺术,深刻理解在这一艺术形式背后的民族文化,促进世界声乐艺术的和谐相处、协调并存。同时,这也为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更好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扬弃扬弃是包含了发扬和摒弃的艺术发展策略。发扬是指能够清楚地把握自身特点,并将其充分发挥出来;摒弃是指去芜存菁、去粗留精的发展过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始终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世界音乐艺术之林中不可撼动的参天巨木。当代声乐艺术工作者应当坚持这一发展方向,积极地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民间艺术”学习,深入研究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学习、整合和探索,建立起系统的、规范的民族声乐艺术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使发展中的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艺术发展的新飞跃。同时,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可能是十分完美的,声乐艺术工作者还应当将这种艺术上的缺失同其自身的特色进行有效甄别,以便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和弥补,使其更加科学和完美。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民族瑰宝的声乐艺术,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真正跻身于世界声乐艺术的巅峰。
(三)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不竭的永恒动力。当前,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经过几代中国声乐家们的辛勤探索,己初具形态,形成规模,而注重创新是其能够循序发展的关键所在。正是因为创新,才使声乐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最终形成了民族特征突出,又能充分体现科学化、规范化特征的民族声乐艺术体系。创新可分为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创新行为,其中,群体性的创新,是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声乐艺术工作者不断传承和发展,在演唱技术上、演唱方法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个体性的创新,主要是某些优秀的艺术家们,在个人艺术事业上的不断尝试和探索,并由此推动整个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在这些方面,郭兰英、王昆、胡松华、吴雁泽、、谭晶等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以为例,在其演唱生涯中,她始终坚持“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发展方向,在艺术实践中,依据所唱的声乐艺术作品选择不同的唱法,既保持了民族唱法的优良传统,又增加了一些新鲜元素,极大地拓展了自身的艺术视野和演唱能力,使自己的新民族唱法更具艺术魅力。
结语
当今时代,是文化艺术精彩纷呈、绚丽多姿,碰撞、交融和传播日益广泛而深入的时代,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经历过“土洋之争”、“欧洲中心论”的发展阶段之后,开始以民族本位和多元化的视角进行深刻、系统的反思。可以说,其艺术发展融合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在当前面临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多元文化冲突的挑战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极应对。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只有不断地继承、吸收、借鉴、发展并创新,才能富有更强的活力、增添更新的艺术生命力;同时,伴随着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愈发频繁,这一声乐艺术类型也将走向世界,呈现出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发展态势。作为一名声乐艺术工作者,笔者认为,必须要理清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立足于世界多元文化视野,面向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审美要求,分析未来文化艺术发展的环境和背景,总结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成功的经验,探讨其融合化及多元化发展的途径和方向,为推动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长远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