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声乐表演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舞台表演声乐教学论文
一、锻炼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形体变化、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动作表达人的感情和态度的一种无声语言。声乐不仅仅依靠声音和乐曲来表现,更主要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美的符号,同时也是歌唱者在舞台表演中运用声音表达情感的辅助手段。人们在沟通交流时常会伴有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语音加上肢体语言能加强交流的效果,同样歌唱时也需要肢体语言的参与和协调,通过肢体语言让表演更加逼真生动,运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效果给观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演唱时一个传神的表情、一个得体的动作,不仅可以使演唱者在声乐表演中准确完整地传达歌曲信息,表达自我情绪,而且能让欣赏者产生愉悦、亲切的感觉,从而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注重声音技巧训练的前提下学习形体表演的基本规律和戏曲表演中的有用元素,掌握舞台表演的基本常识,处理好站姿、手势、眼睛、表情和舞台美术、灯光等的关系,从艺术的审美、动作的设计等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保护学生的个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自身要通过实践演唱传送艺术情感和音乐思维,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做到以歌唱为主,表演修饰为辅,衬托艺术氛围。比如在表演一首歌曲时,身体应该直立放松,面部表情生动自然,手势符合音乐律动,并与气息协调,还要“眼随手转”,把歌曲的喜怒哀乐传达出来并与观众进行情感互动,做到一举两得。这样,既学习到舞台表演的技巧,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增强心理素质
舞台表演就是以最直接的方式给演唱者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加面对观众的机会,并锻炼其心理素质。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演唱歌曲时,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舞台演出实践可以给学生提供发挥和检验自己专业的平台。通过多次反复实践,学生可以克服紧张的心理,提高表演水平,增强舞台驾驭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展现自身表演魅力,扬长避短,寻找其美好的个性特点。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举办比赛、汇演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自我的机会。教师还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看演出、观摩等形式全方位地感受声乐的魅力,不但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成功者的舞台驾驭能力,又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达到培养强化师生的创新思维和舞台表演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实现声情并茂
成功完美的歌唱必须是声音技巧与情感体验的充分结合,不仅需要敏锐的听觉,更需要传递美和创造美的视觉,这关系着演唱者的舞台形象及感染力。舞台表演是一种空间艺术,歌唱者就是这段时空中的绝对轴心,它时刻运用形象思维调整时空的每一部分,使歌唱达到完美的表演效果。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与讲解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要通过学习乐理、和声、曲式等基本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作品的意境、情绪、风格差异,加强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歌唱时,尽可能在接近词曲作者本来意图和总体构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再加工创作,展现自己的个性之美,增强乐曲的感染力。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只有技巧没有情感的演唱是没有灵魂的,只有源于内心的歌唱才能真正打动观众,形成强烈的共鸣。
四、结语
声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发展
摘要:
文章主要介绍了,辽宁科技大学声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的目前状况,以及可发展的方向。找出目前在本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哪些现状、哪些问题,哪些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文章内容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存在问题以及可发展方向的方式进行分析介绍,也展望了多科性大学音乐类学科的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声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存在问题
辽宁科技大学是一所多科性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迄今成立11年,声乐表演平稳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多科性大学的声乐表演专业学科,有其存在优势,如增添工科院校的艺术氛围、音乐文化修养等。同时也存在着相比专业的艺术院校或师范院校不足的方面。专业艺术院校、师范类院校或是综合类大学的声乐表演专业,大部分都设置钢琴课程,作为音乐类专业的基础学科。但是根据各个高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的差异、现有的教学条件等等原因,钢琴课程的教学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下面来介绍一下辽宁科技大学声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些具体情况: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
声乐表演专业的钢琴课程共为四学期课程。钢琴课教学大纲内容第一学期完成《拜尔》、《车尔尼599》前期以及相同程度的作品;第二学期完成《车尔尼599》后期、《车尔尼849》前期以及相同程度的作品;第三学期完成《车尔尼849》后期及相同程度作品;第四学期完成《车尔尼299》前中期及相同程度作品。从目前教学的形式来看,以数码钢琴小组课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钢琴小组课的分班,按照入学摸底观摩,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进行等级划分,并分组进行钢琴小组课教学。每个年级的声乐表演专业学生为30人左右,二个年级学生约为60人左右,大致分成7-8个小组,由4-6位钢琴教师进行分班教学,每班人数约为6-8人。
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摘要:我国现代音乐美学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当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逐渐的应用到其他的文化领域中。随着音乐美学的发展,使得声乐以及音乐演唱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音乐作品与生活更加贴近,能够更好的满足大众的审美情趣,使音乐作品能够服务于生活。本文主要对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声乐表演艺术;启示
音乐美学指的不仅是以音乐作品为载体的音乐内容进行展示,同时也是从音乐意义的表达方面以及作品的内涵方面对音乐作品艺术的再次创作,进而使音乐作品获得新的活力。“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并且是构成音乐美学完整性的不可缺少部分”[1]。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音乐美学方面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透彻,而且获得丰富的收获。当前随着音乐美学艺术的发展,音乐美学对音乐的影响力也更大,特别是声乐表演方面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促进音乐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一、音乐、音乐美学
随着人们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提升,审美水平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对音乐表演和演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音乐的表演者在音乐演绎的过程中,要融入自身的想法以及灵魂。而这种表演方式用语言描述比较简单,但是对于表演者具体的表演来说却存在很大的难度。表演者必须要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对音乐表演的独特见解,因此表演者作为音乐表演的桥梁,需要将音乐和表演进行有效的结合。演唱者在音乐表达以及自身情感的抒发中可以通过唱歌以及演奏乐器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可以看作是音乐作品创造以及欣赏间的桥梁,而由于音乐表演者以及听众对音乐的理解和看法存在差异性,这也导致当前音乐界的精彩纷呈。总之,音乐表演中不同形式都可以划分为音乐美学中的一部分,同时音乐表演是音乐效果传达的形式和载体。
二、声乐表演中美学应用的原则和特征
(一)音乐美学在声乐表演中应用的原则
地方民歌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影响
[摘要]从教学、科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统一的角度,以凤阳民歌为例,探讨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课堂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阐述地方民歌在高校声乐教研中所展示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现实性要素意义,强化其对学生声腔音调训练、情感技巧把握和学术论文撰写的重要影响,对声乐教学改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地方民歌;凤阳民歌
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变化和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挑战。高校声乐教学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主干课程和重点学科。目前继续延续国内专业音乐学院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地方音乐人才的需要,并且将会在地方高校声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上出现问题。要想做出改变,不仅要在教学模式上做出改变,还要突出地方特色,建立地方特色课程,将地方音乐引入声乐课程,在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革新等方面做出改变。凤阳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笔者是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也是凤阳民歌市级传承人。在声乐教学中,选择了凤阳民歌的优秀曲目整理后引入高校的声乐课堂,在声乐教学、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地方民歌进入高校课堂并成为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深刻思考。现对“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从历史性、艺术性、现实性三个方面做如下阐述。
一、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历史性要素
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教学课堂,是历史机遇、历史传承、历史联系的综合体现。从声乐教学模式的转变看,地方民歌进入高校课堂是历史机遇。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把打造、增强中华音乐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复兴和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人长期不懈的奋斗目标。地方高校的声乐教育,从一开始就沿用了著名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以培养“高、精、尖”歌唱演员为教学目标,以艺术歌曲、咏叹调、“青歌赛”创作歌曲、经典民歌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确实培养出了一批声乐演唱能力较高的学生,频频在全国的声乐比赛中获奖,并在毕业后进入知名度高的歌舞团、歌剧院工作。但是这类学生比较少,相当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师和基层文化工作。这就迫使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培养方向发生改变。“2000年《音乐周报》关于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分类科学性的讨论,引发对中国声乐教育的全面反思以及未来民族声乐教学道路的探索。”[1]国家教育部适时颁布了《全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必修课程指导纲要》,其中声乐课程内容有四个部分: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声乐艺术审美与表现、声乐基本技能与方法、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声乐课程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也有四条,其中第3、4条强调:“重视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教学内容与乡土教材。”“面向基础教育,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高的声乐作品作为教学曲目。”[2]高校教学需要富有地方特色的声乐曲目,凤阳民歌符合“应用价值较高”的要点,所以凤阳民歌的一些优秀曲目被选入声乐专业课程教材,把握住了地方民歌进入高校课堂这一历史机遇。从声乐教学选用的曲目看,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课堂是历史传承。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民歌犹如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从古代《易经》的卦辞、卜辞,到第一部乐歌总集周代的《诗经》,元代和明代民歌与戏曲、曲艺相互吸收和影响,直至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歌都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精神寄托。“民歌是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反映,它是音乐最初的萌芽。一切音乐作品(包括民间音乐的其他类别如器乐、曲艺、戏曲等)都离不开它。”[3]高校声乐教材中有《沂蒙山小调》(山东)、《兰花花》(陕西)、《小白菜》(河北)、《绣荷包》(山西)、《槐花几时开》(四川)、《牧歌》(内蒙古)、《孟姜女》(江苏)等这些由音乐工作者从各地优秀民歌中挑选出来的民歌精品,还有《人说山西好风光》(乔羽词、张棣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瞿琮词、施光南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火华词、阿拉腾奥勒曲)、《青藏高原》(张千一词曲)等音乐家吸取各个民族民歌音乐特色创作的声乐作品。沿着这些前辈走过的足迹,采集整理地方民歌,使之成为进入高校声乐课堂是一件重要的工作。为进一步发展地方高校的特色声乐课程,笔者编写了有地方特色的凤阳民歌声乐教材。入选高校声乐教材的民歌,是从现存的凤阳民歌中精选出来的。凤阳民歌有多少首呢?目前收录凤阳民歌数量最多的是笔者主编的《凤阳花鼓全书•词曲卷》一书,共收录凤阳民歌小调214首。选入教材的是其中的精华,如《凤阳歌》《鲜花调》《孟姜女》《十把小扇》《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等,这些小调都是从中国历史文化深处走来的知名曲目,有的几十年历史,有的数百年历史。如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品牌的《鲜花调》,又名《茉莉花》,最早出现在清代钱德苍增删修订的《缀白裘》中,该书第六集卷一《花鼓》的第三曲为《花鼓曲》,又名《鲜花调》[4]。我们在高校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唱这些曲目,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延续,又是对音乐艺术的传承。从一首民歌的不同变体中可以看到民歌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具有的历史联系。在教学《凤阳歌》的过程中,我查找与其相近的曲调及运用其曲调的艺术种类,发现除西藏、新疆等少数省份外,绝大多数省份都有《凤阳歌》或其变体存在。《凤阳歌》流传各地后,融入当地的方言特色和艺术形式,有的甚至更改了曲名。但《凤阳歌》的神韵未变,如河南的阳调、苏南的春调、徐州琴书的四句腔、榆林小曲的叮当调等。真正是《凤阳歌》唱遍神州大地,“说凤阳”闻名五湖四海。从中探索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交融的基本途径和基本规律,对学生把握音乐艺术的流变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通过学习一个地区的民间歌曲,了解这些流传全国的“同宗民歌”的特点,把握一首民歌在不同艺术种类中的表现,可以横向考察音乐艺术发展流变的基本规律。
二、地方民歌丰富高校声乐教学的艺术性要素
凤阳民歌是国家级非遗,其艺术魅力可想而知。我们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与其亲密接触,对把握声乐艺术要素,对提升声乐艺术水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民族声乐教学和歌剧表演分析
【摘要】
本文在回顾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取得的成果的前提下,针对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的自然衔接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歌剧表演进一步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丰富了民族声乐教学内容,是民族歌剧艺术的多层次化表现,是表演艺术的个性化创造,借此希望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以促进我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事业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
歌剧表演;民族声乐教学;自然衔接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成果回顾展示
改革开放促进了文艺体制的不断变革,加强了民族声乐专业在高校的课程开设与体系建设,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正以其蓬勃生机不断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在文化艺术中风姿别具。近几年,民族声乐艺术事业建设越来越受到相关文化部门以及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视,为将我国民族声乐人才综合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在相关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高等艺术院校频频联合社会各方力量举办各种民族声乐大赛,为民族声乐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并涌现出大量高水平人才,全面反映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工作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经验累积,不仅取得卓然成绩,同时教学体系也逐趋于科学系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诸多如刘辉、金铁霖等[1]这样的民族声乐教育家通过在教学工作中孜孜不倦的探索,总结出一套全新而富有个性化的教学经验,在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民族声乐艺术家,为民族声乐事业翻开辉煌篇章做出了贡献,展示出了以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己任的艺术品格。此外,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家频频亮相于国际高端音乐舞台,向世界完美演绎出我国这一艺术形式的风采,且受到各方肯定与赞美,这不仅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弘扬与传承有积极影响,而且还在歌唱及表演技巧方面对实现与西方的融合有促进意义[2]。民族声乐教学应与时同步,适应社会文明进程发展需求,将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综合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追求目标,而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便是要将歌剧表演自然衔接入民族声乐教学中。歌剧作为声乐艺术中的最高表演形式[3],较之纯粹的音乐独唱,其表演性很强,因为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服装搭配、场景设置方面,歌剧都涵盖全面,更富于特色。因此,将丰富多彩的歌剧表演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中,可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歌剧表演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双一流”建设对完善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在分析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梳理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三个关系,总结多年来实践教学的经验,探索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颁布,“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和“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即“双一流”建设正式拉开帷幕。2017年9月20日,中国音乐学院的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被列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国音乐学院是一所以构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为使命,以中国音乐教育为特色的高等音乐院校。一流的学科建设需要一流的专业建设和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专业建设和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无论从学科与专业的逻辑关系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要角度来看,作为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专业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将对提高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支撑学校总体的一流学科建设,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挑战和特点
顾明远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学生发展的专业技能以及技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以后的独立工作打下能力的良好基础。①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音乐教育及音乐师资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挑战
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音乐教育领域的合格专业人才,尤其以培养适应未来各类教育需求的音乐教师为重点。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自创建之初,就有着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近30年的办学实践,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教学传统。在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音乐教育专业以“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定位为未来发展目标,秉承“平凡而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为基本服务面向,在日常教学中坚持理论、技能和实践教学并重,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音乐教育专门人才为办学方向。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源于中国音乐学院“双一流”建设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源于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实需要,以及不断探索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与高素质师资培养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的迫切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厘清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一般属性与特殊属性。
表演专业台词与声乐的互补融合教学
【摘要】表演专业的两个重要支柱就是台词和声乐,一直以来国内外的艺术教育工作者都比较重视研究表演教学领域,而对声乐、台词教学,特别是台词和声乐的交叉融合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研究较少。本文在互补融合台词和声乐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台词和声乐交叉教学的价值,并探讨具体的教学实践措施。
【关键词】表演专业;台词;声乐;互补融合教学
本课题将表演专业、表导专业、配音专业、播音主持专业、采编播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第一学年的台词课与声乐课有机的交叉融合,探索、研发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然后在台词、声乐两门课的教学训练中,同时间切入训练主干内容,真正以融合创新的方式实施教学;最后通过反复的教学检验,形成两个独立学科的教学训练体系,并以专著、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及教学实践汇报演出的形式完成课题,使台词教学与声乐教学更好地为表演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表演专业台词与声乐互补融合教学的价值
创新台词和声乐的融合教学实践,一方面加强了对表演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创作和实践,提供实践演剧艺术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表演艺术人才的质量与水平,对表导演创作、声乐教学和台词教学都有深远价值。具体来说,其一,通过创新融合声乐和台词的教学实践,可以有效解决基础课程中声乐和台词脱节的问题,基础功不够扎实、创作手段单一化和想象受限等问题得到解决。其二,运动状态下台词和演唱的有效融合,是掌握技术技巧、具备扎实基本功的重要前提,处理这一重要问题需要达到动作急而不喘,在屈膝倒地的情况也能唱,确保演员在各种舞台行动中都可以很好地驾驭声音,提升学生演技。
二、表演专业台词和声乐的互补融合教学
(一)声乐教学训练方法有助于台词教学
民族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探讨
摘要:
作为两种不同的歌唱形式,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点,也存在着不同点。在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声乐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实现对二者的有机融合,这样做能够在保留我国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更好地借鉴与融合美声唱法,从而更好地实现声乐教育目的,提升我国的声乐教育教学水平。本文主要探讨了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仅供参考。
关键词:
民族声乐教学;声乐艺术;美声唱法;融合
作为我国声乐教学中两个比较关键的组成部分,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对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对声乐人才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我国独特的唱法优势,能够做到“以情带声”,获得良好的舞台效果,充分表达出广大人民对精神文化的渴求。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主要源自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具有丰富多变的唱法以及优美的音色。其比较重视音色的统一,具有比较专业的发声方法,而且也具有较强的音量可塑性。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声乐教学水平,就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合美声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点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