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影的传播及发展综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电影的传播及发展综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电影的传播及发展综述

作者:李益民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一、中国农村电影传播发展的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文化建设是平衡城乡文化差异、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改善农村业务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我国有8亿人民在农村,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我国农村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我国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和向农村文化建设倾斜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农村电影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电影事业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农村电影市场广阔,门槛较低,群众欢迎;农村题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因此,中国农村电影大有可为。农村电影播放渠道建设和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是中国农村电影传播和发展的两条腿。这两条腿是中国农村电影传播和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石。目前,这两条都存在问题。尽管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但是农村文化依然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农村电影渠道建设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农村题材电影基本没有投资者愿意拍摄。

(一)农村文化处于次文化地位学者通过文化理论的划分,把农村文化属性归为次文化,次文化的界定主要依据文化霸权理论和市场经验。根据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文化是一处斗争的场所,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为取得文化领导权进行着持续不断的谈判、斗争和调停,这些谈判和斗争不仅不同程度地牵涉到真理与谬误,正确再现与错误再现的问题,而且暗示给我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些阶级、社会集团和个人可能做出比另一些阶级、社会集团和个人更正确、更公正、更直接的再现。”基于市场原则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扩大化趋势,城市阶层和主流文化传播者都选择以城市为载体的文化传播模式。从市场的成本和收益角度来讲,城市文化投资更具有吸引力。以电影为例,城市院线基本占据了全部院线的90%以上,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农村题材的电影不到拍摄全部的10%,而我国有8亿农民,形成了不对称的文化资源分配现状。布尔迪厄在他的新作《世界的贫困》中认为,穷人的窘迫往往源于他们没有选择;而没有选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穷人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必要的文化资本。权力一旦决定着教育、投入等,也就决定着文化资本的分配和再生产。在这个分配过程中农村由于在市场体制中贫困地位而失去了获得文化资源分配的话语权。这成为中国农村电影事业发展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次文化地位形成的关键因素。

(二)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村电影发展8亿农民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而他们的精神食粮却面临严重的短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新时期有着不断扩大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既是市场化过程中被逐渐边缘化的表征,失去了参与市场分配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权力。首先,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回避的旋律,其中不乏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时期”的《五朵金花》(1959)、《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时期”的《李双双》(1962)、《枯木逢春》(1961);“改革开放时期”的《人生》(1954)、《喜盈门》(1951)、《野山》(1955)、《老井》(1987)、《乡音》(1983)、《我的父亲母亲》(1999)、《云上学堂》(2009)。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中的“农村故事”,就是一部中国农村发展和改革的历史。这些优秀影片是中国农村丰富生活的写照,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平台;同时,这类影片也是农民朋友们最为喜欢、最贴近生活的影片。以《我的父亲母亲》为例,这部影片中那种深厚的跨越时代的爱以及农民对知识的渴望,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纯朴、善良和坚忍,农民需要这样的影片。但是城市化、市场化对影片创作的影响让我们看到大部分影片都向城市题材转向,这种城市化题材倾向是市场趋利和市场预期的表现,因为只有城市才有院线,才有丰厚的回报。其次,农村电影的放映渠道非常简陋和无法承担电影的放映工作。目前,农村电影放映渠道基本还保持在计划经济模式,政府出资来承担农村电影放映费用,而且由于经费关系,农村电影的放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虽然国家已经开始数字化放映市场化改革,但还停留在试点阶段。最后,城乡二元文化差异是城乡二元结构深层次矛盾的体现。改革开放后,农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但是农村的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城市管理政策,都无形地割裂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农村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上处于不利地位,也造成了从地域到情感上的差异。中国农村电影要发展,就要城乡二元结构深层次矛盾着手改进。

(三)农民迫切需要农村题材电影和优秀电影走进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电影下乡就已经成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的环节,也是开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电影下乡在那个电视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是村子里最重大的娱乐活动,那个时候放映的多是战争题材影片和农村题材电影。改革开放30年来,电视早已经成为村民生活的必备品,但是电影下乡依然具有它独有的魅力。电影曾在人类历史上多次有着被电视替代的说法,但是直到今天电影依然具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农民也同样期盼着优秀的农村电影走进村庄。

二、加快中国农村电影的传播及发展

中国农村电影的发展需要国家正确引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要结合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开展农村电影工作。

(一)国家主导下的农村电影发展思路是农村电影振兴的关键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农村文化的整体发展规划,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38号)精神,在经历了4年的艰苦奋战后,基本实现了每个村每个月放映一次电影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完成是我国农村电影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胜利,国家主导下的农村电影改革正在收到成效。国家通过体制和机制的改革逐步放弃了计划经济时期对电影放映模式的控制,这也造成了电影发展的不均衡,城市控制90%以上的电影资源,农村不足10%。农村题材电影也由过去的占半壁江山,变成了不足10%。新时期,国家通过资源调配,重新扩大电影下乡的力度和农村题材电影的拍摄。广电总局会同、文化部联合制定下发了《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浙江、广东、河南、江西、陕西、湖南、吉林、宁夏8个省(区)的16个市进行试点。各试点地区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要求,抓紧组建以省或市级电影公司为龙头、县电影公司和民营企业参股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与乡镇布点组建的放映队,初步形成了农村数字电影经营新格局。2007年,16个试点市已组建 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2100多支新型数字放映队,可覆盖157个县、2100多个乡(镇)、39000多个村。试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覆盖面正在逐渐扩大,国家从政策到资金都给予了相当的支持,各级政府用于数字设备资助和场次补贴等项目的试点经费也达到了1•268亿元。在国家的大力推广下,农村电影播放的场次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变得充实和丰富。渠道建设上,国家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帮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农村题材的创作和拍摄较过去相比还处在不断下滑的趋势。农村题材电影由于受到露天放映收益效果的影响,并且很难进入一线城市院线,一些电影公司都不愿意拍摄农村题材的电影。如果单纯从行政角度来讲,强迫影院放映农村题材电影,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中国进入WTO以后,好莱坞等西方影片占据了院线的半壁江山,更是压缩了国产电影投资公司投资农村题材电影的热情。基于农村题材电影拍摄的困境,广电总局对国产优秀故事片、科教片的生产给予了适当补贴,每年将资助20部农村题材故事片、30部农村实用科教片的生产。同时,大力加强农村公益性放映影片的发行工作。广电总局将加大对农村放映影片公益版权的收购力度,每年选定不低于60部的农村题材故事片和不低于30部的科教片,委托指定单位集中购买公益放映版权后,向全国农村发行。同时,国家通过专项资金帮助长影集团打造农村题材电影拍摄基地,“农村题材电影憋了许多年,现在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王延志在《新文化报》采访时说。按照2009年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创作计划,长影2010预计生产30至35部农村题材影片,按照长影集团的进度,2009年至少能够完成50部。这个数量,大约占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90%。这种模式的创新改善了农村题材电影发展的模式,由影片补助转向电影制造商和投资商补助,提升了影片的质量,加快了农村题材电影的问世。如:《云上学堂》这部影片,就是长影集团通过农村题材电影拍摄基地拍摄成功的优秀农村题材电影,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和社会反响。#p#分页标题#e#

(二)社会参与的农村电影发展模式国家实施“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市场化电影下乡政策措施,就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到农村公益事业中来,利用民间资本加快我国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如:鼓励有条件的镇、乡、村成立数字化放映组织。其次,家电下乡补贴应该涵盖数字化放映设备和拷贝的内容,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国家也给予了相应的补贴,这部分补贴可以帮助有条件的组织参与到电影下乡等公益性的农村文化建设中来。最后,国家通过项目资助和年底奖励的办法刺激民间资本向这一领域流动。农村电影题材的创作需要社会多方参与。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受到市场经济过程中成本收益和收益时间的影响,一些影视公司不愿意参与到这一领域的创作。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并不是没有利润,更不是没有市场,只是电影从业者把关注的焦点全部都集中到院线,忽视了露天电影的收益,忽视了农村题材电影拍摄成本的低廉。一些小的影视公司可以尝试拍摄农村题材的电影,甚至可以考虑组建一些从拍摄到发行的农村电影创作、发行、拷贝一体化的集团。

(三)改变中国农村电影的习惯性思维农村题材电影是我国电影的主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发生地,时隔几十年,农村题材成为中国电影的诟病,原因就是没有好的农村题材剧本,没有好的创作人。农村题材电影创作需要从创作到拍摄上多吸取电影艺术中的精华,多借鉴电影领域新的技术,不能单纯地把农村题材电影看成是中国落后的外衣;不能一提到农村就是灰头土脸的人物形象,我们也有华西村,华西村也有摩天大楼。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对农村题材电影的认识。三、结 语中国农村电影事业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农村题材电影的下滑局面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改善农村电影现状是农村体制改革中重要的一环,是我国电影事业不可回避的重要一笔。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文化生活,关注他们的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