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电影的新形势及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刘汉文 单位: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社会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当前农村电影公共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行顶层设计,推动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以满足政府、群众、企业等各界的新期待。农村电影面临的新形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十余年来,以2007年国办38号文件下发为标志,通过转型发展,农村电影公共服务逐渐从事业主体向企业主体过渡、从行政机制向市场机制过渡、由政府直接提供向政府间接提供过渡,建成遍布全国农村的电影数字放映网,基本实现“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的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农村电影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问题,这些新形势、新问题迫切需要农村电影进行新一轮转型。
一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年均增幅约为1?13个百分点,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7?5%,城市化呈加速发展态势。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5年,我国城镇化率要提高到51?5%,这就是说,到2015年,一半多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据有关机构预测城镇化率2020年达到57?67%,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如宁波等地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这种趋势带来互相关联的两个问题,一是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如果农村电影观影人次越来越少,那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还有必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吗?二是在城市的农民工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已有2?3亿农民工,其中80年代以后出生、年满16周岁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如果当前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发生改变,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如何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如何让他们得到电影公共服务,值得广电部门思考。
二是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截至2010年5月,我国99?1%的乡镇和92%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联网,95?6%的乡镇接通了宽带,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在这种环境下,当前农村电影面临着网络媒介的严峻挑战,如何让群众通过银幕“看好”电影变得非常重要。而当前贴近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片还比较少;片源还比较陈旧,国产新片大片还明显滞后于城市放映;农村中小学生有1个多亿,基本没有适合他们看的电影。从放映场所来看,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地方还在放映露天电影,群众对此颇有微词。1982年底,全国农村已建立集镇电影院(影剧院)7360座,到1988年,农村影院总数达12192座,全国61000多个乡镇,其中的五分之一有影院。而现在这些集镇影院基本瘫痪了。当前露天放映这种简易放映方式难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提升,再加上我国不少地方冬季或雨季漫长,一年当中适宜露天放映的日子很少,农村固定放映场所建设应尽快摆上日程。
三是社会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从国家层面来看,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越来越规范,审计越来越严格,问责越来越严厉。从社会层面来看,公民对于信息公开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18亿,农村网民达到1?31亿人。更为突出的是,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迅速增长到1?95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1?32亿人,增长率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在中国社会网络化程度迅速提高的态势下,所有公民和整个社会都有可能被网络连接起来。“微博打拐”、“郭美美与红十字会”等事件说明,一个网民就是一个通讯社,一个微博就相当于一座电视台。在社会监督机制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的每一笔资金是不是得到稳妥、高效地使用了?每一个放映场次是不是真正落实了?会不会某一天的某一个细节被网民关注,引起“围观”,最后形成公共事件?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农村电影工作者重视。
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如何应对以上这些新形势,笔者认为,当前需尽快促进农村放映工程转型升级,从以下方面加快发展步伐:
一是着力让农村电影“更好看”。如果说前十年农村电影放映的重点是放映网络建设,让农村群众“看到”电影,那么现在的重点应该是加强面向农村的影片内容建设,让农村群众“看好”电影。近年来电影行政部门每年资助20部农村题材影片创作,还推动设立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生产基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议电影局和中影新农村发行公司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深度了解和满足各地农民的观影需求,不断丰富和更新农村放映片源,提供其想看乐看的影片。总结河南周口院线创作《农家媳妇》的经验,鼓励有条件的院线针对农民的所思所想所求,创作一批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故事片、戏曲片和科教片,使农村电影放映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更高效益。针对投放农村市场的新影片时间过晚的问题,建议采取提高定片费用等方式,进一步吸引片方尽快将新影片投放农村市场。
二是要让更多的农村群众“进影院”。农村电影放映已经实现了由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转型,当前应认真总结四川乐山等地的经验,考虑统筹中小城市影院建设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协调发展。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杨步亭会长认为,农村电影生产力的最终解放在于乡镇建影院,县城建多厅影院,这个观点非常有代表性。露天放映最易受天气和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将乡镇影院建设改造纳入政府议事日程,采取信贷、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快乡镇数字影院的建设,同时鼓励和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商业影院和社会影院,让农村群众看电影不再“风吹雨打”。上海市文广局设立电影专项补助资金,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对各乡镇影剧院电影放映数字化改造和新建、改建数字影院实施政府补助,此举值得一些发达省区学习借鉴。
三是创造条件,让农民工等群体看上电影。中国电影十年规划明确要求,“要重视农民工、城市低收入居民的观影需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看电影难的问题。每学期要为中小学生至少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大连市“十二五”期间推出“2151”工程,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基础上,为每一个农民工聚集地,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回报在大连市工作的数百万农民工。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电影进校园,得到学生、学校、企业的欢迎。这些做法的共同点就是努力将公共服务类的放映活动扩展到社区、校园、工地,让农民工和困难群体享有平等的文化权益,让中小学生在电影中享受快乐和教益。有条件的地方要采取优惠票价、发放公益观影券等多种形式满足农民工等群体的观影需求,实现文化成果均等共享的目标。#p#分页标题#e#
四是要让放映员成为“多面手”。回顾历史可以发现,1980年前后,农村放映员就已不是简单地放放电影,往往还承担着政策解说员的角色,甚至还要给群众修收音机、缝纫机等。院线公司是企业,在做好公益放映服务的同时,要以促进农村电影市场繁荣发展为己任,不断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开发农村各类市场,以规范的服务赢得市场,而不是躺在公共财政的怀抱里,怎么也培育不起来造血功能。现在我国270多家院线公司覆盖了全国的各个行政村,可不可以在放映好电影的基础上开展物流业务?可不可以搞代销?可不可以保险?甚至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当前已经有些院线在积极尝试开展增值服务,这方面的步伐还可以更大一些。
五是尽快让农村电影“更透明”。当前我国对农村电影放映的监管主要还是由政府履行。由于政府部门的监督不可能也不应当是全方位的,这就需要其他监督主体的广泛参与。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宏观监管不同,社会成员对农村电影放映的监督是较为具体而微的,这就形成了对农村电影放映的多层次监督。
社会力量的监督可以通过投诉机制,更加有效地对农村电影放映质量进行监控。对于被社会投诉的放映队以及院线公司,要建立退出机制,不再让其承担公益电影放映任务。通过对社会投诉以及投诉处理结果的定期公开,可以增强社会监督的透明度、客观性和公正性,还将促进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监督,形成全面的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