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影的转变及演进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电影的转变及演进,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电影的转变及演进

作者:李国东 单位:湖北省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农村电影大体呈现了繁荣→衰败→繁荣→下滑→再繁荣这样几个阶段。近几年的中国农村电影繁荣主要是以政策突破、技术突破和整体推进为特点的三个阶段。一是从1998年到2002年。这一阶段,“2131工程”的提出确立了中国农村电影发展的目标,农村电影从少到多,从基本停滞到高速发展,农村电影队伍迅速扩大。二是从2003年到2006年。这一阶段,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为农村电影的普及和繁荣带来了机遇,农村电影规模迅速扩大。三是从“十一五”初期至今。这一阶段中国农村电影发展进行了机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数字化电影普及等,农村电影发展呈现出整体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农村电影的繁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都发生了重大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为了适应当时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繁荣农村的文化生活,改变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中影公司从我国10亿人口、8亿农民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了“城乡兼顾,重点在农村”的电影业务方针。这一方针的贯彻与实施,使我国农村电影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到1982年,全国农村电影单位共增加32617个,4年中发展了近1/3的放映单位,为农村电影普及创造了条件。1983—1985年,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很早建立起来的农村电影放映队在1985年前后出现了收费难、放映难、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这一时期,全国15万个农村放映单位中,有4万个停止了活动,映出场次减少了500万场,观众减少了40亿人次。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6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农牧渔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解决当前农村看电影难问题的意见》(广发影字[1986]351号)。《意见》明确指出:“有条件的乡、镇、村积极发展售票放映场(点),逐步实行售票放映;不具备设立售票场(点)地方,实行普及放映,费用或从乡、镇、村的统筹费、公益金中支付,或从乡、镇、村所办企业收益中提取一部分为农民包场看电影;在集体经济条件较差的乡、村,在自愿条件下,由群众集资或采取群众容易接受的其他办法解决看电影的费用。”

1987年12月,中影公司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电影市场经济交流会(简称三明会议),深入贯彻四部文件,进一步转变观念,推动农村电影工作的战略转移。三明会议确立了“三个过渡”②这一农村电影改革的主题,农村电影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平均每年发展电影院800家,售票电影点5000个。截至1991年底,全国农村电影院已发展到1.3万多家,售票放映点5.7万多个,其中室内售票点约占40%以上,农村46%的放映单位实行了售票放映。小机换大机2300多套,50%以上的放映单位采取了新光源,大大改善了农民看电影的条件,促进了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③中国农村电影市场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空前繁荣之后,进入1990年代以来,呈现出了逐渐衰败的态势,这种变化趋势与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转型有着特定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业,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电影市场自然逐渐萧条,中国电影事业的工作重心也集中于城市电影业的发展。这个时期,无论是创作生产、发行放映还是硬件设施、政策导向方面,都转向了大中城市,大中城市几乎吸纳了中国电影的所有资源,从而导致了广大农村甚至县级以下的镇、乡电影业呈现出了衰败现象。

二、机制创新激活了农村公共电影事业的新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中国传统的电影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初期各项政策不完善的原因,城乡电影业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呈现出了城市电影发展日益活跃,农村电影发展逐步衰败的现象。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电影事业,解决新时期广大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1998年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即在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这一政策的实施以及目标的提出,逐步改变当时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为了确保这一政策的顺利实施,保障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2000年,国家计委、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发了《关于进一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通知》,明确要求将“2131工程”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实施‘2131工程’,加强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农村电影‘213l工程’是具有公共性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各级电影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把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做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2003年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广大农村电影工作者辛勤耕耘,努力工作,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发展。2003年度“2131工程”共向全国22个省市资助了价值2144万元的电影放映设备和拷贝,其中电影放映机1227台,发电机302台,放映双机84台,农村流动放映车84辆和放映大蓬20个。④到2004年,在农村“2131”工程的推动下,全国农村电影放映395万场,同比增长9%。继2003年西藏、内蒙、宁夏等省区实现“2131’”放映目标后,2004年又有湖南、北京两省市跨入达标省区的行列。按照十六大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2004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扶持力度。2004年共向中西部地区资助16毫米放映机1805台,发电机144台,流动放映车187辆,放映大蓬56个,数字放映设备65套,资助电影拷贝7906个(其中故事片拷贝4400个,科教片拷贝3506个),资金总量达4363万元,比2003年增加2000万元。⑤电影体制改革,彻底打破了中影公司的垄断经营局面,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的手段。首先,取消了中影独家发行进口影片,放宽民营、股份制公司及个体发行国产影片的限制;其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电影院安装电脑售票系统;第四,成立电影院线公司。电影发行由“统购统销”改变成“自产自销”,使电影业走向了市场。#p#分页标题#e#

三、数字放映技术为农村电影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2002年6月,一种崭新的电影放映概念进入了中国。第一台数字放映机在中影集团华龙公司安装,用于数字节目的后期制作,数字电影在中国正式发展。为了推动我国数字电影的普及和发展,2004年3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成立,通过数字电影的方式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在2004年12月21至22日召开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宣布,将2005年确定为广播影视“农村服务年”,进一步改进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是广播影视“农村服务年”的重要任务之一。2005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将资助范围扩大到全国,共资助金额8726万元,采购电影节目130个拷贝5700多个,采购电影放映机891台、发电机127台、放映大蓬15顶、数字放映设备54套。新增农村电影放映队近1800个,使全国农村电影放映队总数接近3.5万个,全年农村放映电影365万场,观众达13亿人次。⑥国家实施的“2131工程”和“西新工程”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2006年度“2131工程”及“西新工程”资助资金总额为8700多万元。2007年,在城市观众观影人次大幅提升的同时,国家在2007年向全国各地农村传送公益版权影片409部,非公益版权商业发行数字影片384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共放映电影超过460万场,观众15.1亿人次。⑦在国家、相关部门、各级政府及放映人的共同努力下,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在农村迅速发展和普及为建设农村电影事业的繁荣迎来了春天。

“十五”时期,中央政府累计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资金2.38亿元,各省级财政累计配套资助金额8500万元,共放映电影近1500万场,平均每年300万场,已有18个省区实现年放映场次10万场以上,其中西藏、内蒙、宁夏、陕西、北京、上海等省市已率先实现年均村放映电影12场的目标,新疆、云南、湖南、重庆也达到年均村放映电影8场的水平。⑧“十五”期间,全国各地通过开展规模化的主题放映、进乡入村流动放映等方式,明显改变了农村放电影难、农民看电影难的现象,农村电影放映空白村不断减少,部分先进地区实现了农村电影全覆盖,全国农村电影观众明显增加。农村数字院线的创新,推动了县、乡电影公司的重新组合和改革,是将传统的以行政为纽带、发行放映相互脱节的旧体制,变为以资本为纽带、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院线制;是深化农村电影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数字化规模供片、规模放映和开发规模市场的需要,更根本的目的是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鼓励国内各类资本投资农村市场,打破区域壁垒,减少发行环节,搞活经营机制,塑造新型的农村电影市场经营主体。同时,数字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将农村电影放映的技术体系从胶片放映转到数字传输放映新体系。与传统的胶片放映形式相比,数字化放映利用卫星传输,成本低、速度快、效果好,是农村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体制创新推动了农村电影事业的大繁荣

2006年4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浙江台州召开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会议,并会同、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浙江、广东、河南、江西、陕西、湖南、吉林、宁夏8个省(区)的16个市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按照中央确立的“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新思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数字化放映为龙头,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为目标。截至07年11月底,16个试点市批准组建15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组建2161支新型数字放映队,覆盖157个县、2004个乡镇、39036个村。各院线公司均是股份制形式,其中国有控股11个、民营控股4个。⑨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发展,大力推广、普及数字化放映,是农村电影改革的核心内容。院线制的组建不仅符合电影发展的规律,也是深化农村电影改革的重要方向。截止2009年12月31日,全国农村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18条,数字电影放映队28730支,落实了2009年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3.3亿元,共放映农村电影781.0334万场,观众人次达18.15亿。⑩落实公益片版权641部,发行影片560部,其中故事片355部、戏曲片14部、美术片16部、纪录片10部、科教片165部。公益影片订购总计546.64万场,其中故事片406.19万场、科教片140.45万场。订购数字公益片超万场的院线117条,同比增加67家,其中,超10万场的院线9条,合计订购场次141.88万场,占数字公益总场次的25.96%;订购数字公益场次1—10万场之间的院线108条,合计374.26万场,占数字公益总场次的68.47%。???各地为配合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的展开,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农村电影主题放映活动。如四川省的“感恩无限,爱心相传”等百场慰问活动,四川新天地“惠民到万家,送电影下乡”活动,四川金沙院线的“惠民电影天天看”活动;河南省开封新华院线的“百万个村万场农民看电影”活动;河北省的“千场电影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大型公益文化活动;湖北黄冈新农村的“万场红片老区行”活动;山东新农村院线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主意教育影片进校园”活动、青岛新农村的“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送电影活动等。此外,其他省市、自治区、农村院线也围绕“向祖国汇报”、“电影惠民”等活动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主题展映活动。随着政府对农村电影放映的高度重视以及从政策、财政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农村电影放映不断升温,农村电影市场日益繁荣,形成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发展格局,极大的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繁荣的农村电影市场,基本满足了农民观影的需求。

农村电影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电影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农村电影放映体制的改革,改变了政府专项资助向购买公益服务的转变,将农村电影放映的运营体制从单一的国有发行公司转到股份制、发行放映一体化的新机制。农村电影机制、体制的创新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电影如何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强化了政府在培育市场和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企业在市场运作和发行放映中的主体作用和经营方式,对于推动农村电影的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通过运用供求机制、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杠杆,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开展,把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建立农村电影市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良性循环。体制的创新催生了农村电影放映主体的多元化,使农村电影形成了拼服务、保质量、重效益的竞争格局,保持了良好的生机与活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创新,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理论的一大创新,体现了中央对于新形势下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电影事业、产业、市场运作和公益服务、企业经营和政府购买的辩证统一。#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