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和乡土资源的融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和乡土资源的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美术和乡土资源的融合

 

一、乡土资源的无穷生命力   蒙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发达,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集边地文化、中原文化、党史文化、军旅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丰厚历史积淀和文化资源宝藏。蒙自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旅游资源景点有185处,堪称一座“彪炳史册、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名城。为此,对蒙自市的人文景观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其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1.文物古迹秀历史   蒙自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的名胜古迹,如:蒙自南湖、蒙蛮古道、马鹿洞旧石器时代遗址、鸣鹫镇缘狮洞、海关旧址、玉皇阁、新安所文化古镇等。马鹿洞旧石器时代遗址———距蒙自市南7公里黄家山麓,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1989年进行发掘,洞内文化层堆积厚5米,出土人类头骨,牙齿化石,打制石器,角制品等,并存留有人类用火遗迹,经测定距今约10000余年。1991年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鸣鹫镇缘狮洞(清代的古老建筑群)———是缘狮洞景区神奇的自然景观,缘狮洞具有“苗岭奇景”、“滇南第一洞天”等美誉。   传统的人文景观,是我们研究本土历史美术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介绍这类传统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璀璨的艺术奇葩,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遗产,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传承传统文化思想,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杰出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能发扬光大。   2.民族服饰藏瑰宝   少数民族服饰历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本课题的民族服饰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以蒙自的两大少数民族———彝族、苗族为主。   (1)彝族。彝族服饰类型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蒙自彝族属于红河型中的建水式。建水式主要流行于建水、石屏、新平、峨山、蒙自、个旧、开远、通海、江川、玉溪、易门、双柏,男装以衣襟密钉长襻或饰银币扣为特色。女装为大襟衣、宽腿长裤,衣外或套坎肩,或戴围腰,也有同时着穿的。上衣分宽博和紧身两种。着紧身衣的,围腰一般较小,装饰工艺多集中于此,中心绣饰多为菱形或扇形适合纹样;着宽博衣的一般不穿坎肩,衣、裤、围腰均有绣饰,色泽沉郁、典雅。近几十年来,紧身衣逐渐取代了宽博衣,成为广为流行的一种。头饰各有特色,蒙自妇女则饰以毛,巾或头巾裹成菱角状。佩饰品则主要有银围腰链、耳坠等。   (2)苗族。苗族服饰因地而异。妇女衣裙有盛装和便装之分。盛装制作精细,花工浩繁,用料很多,花钱过百上千元,需要一人用一年的时间刺绣缝制,多在赶街、节庆、串亲时穿用。头饰、服饰因年龄差异,各具特点。苗族自称“蒙刷”的未婚女子挽发髻,并将发髻偏朝一边;已婚女子偏发上插上一木梳,然后用黑布将长发缠成平顶大盘状,顶心露出木梳;老年妇女用深色线缠发,挽成上小下大呈角状的发形。自称“蒙施”、“蒙碑”、“蒙抓”、“蒙把”的妇女分别用花纱、青纱、白布、黑纱绕发成平头型,顶部用月型梳子别住头发。   共同的打扮是戴银指环、手镯和戒指,未婚女子喜戴项圈,长发盘髻,穿自织麻制褶裙,用刺绣布带缠腿。男子穿着简朴。穿青蓝布或自织麻布密纽对襟衣,领小袖窄;下身着麻布靛蓝宽裆裤。普遍用青、蓝布带缠腿。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苗族妇女使用彩色丝线将独特、古朴、繁复和美丽的图样刺绣在服装上,其绣品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设色单纯,图样取自苗族历史、神话、自然和生活,写意夸张,独具风格,其手法有平绣、辫绣、马尾绣和绉绣等二十余种。苗绣和银饰,共同构成苗族女性盛装的主体特征。苗绣具有强烈的表意功能,被誉为“身上史书”和“穿着的图腾”。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二、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开发   1.利用既成性的教材文本,挖掘乡土美术资源   (1)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的集中性挖掘。面对一些内涵丰富,教学量很大的教学主题,我们不可能在一两个课时内把整个主题全面地呈现给学生时,就要寻找并抓住主题中最能说明问题的经典性亮点,通过对这个亮点的重点突破,让学生“窥一斑以观全貌”,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如在湘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家乡美》一课中出现了许多中国各个地区的风景名胜,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家乡蒙自的美丽景色。如:蒙自南湖及其他景点。   (2)丰富内涵,自外涉内的创新性体验。有的素材看上去平淡而且渺小,如果不去发现和挖掘,内容就显得十分单一,甚至构不成一个教学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发现素材中能引发学生积极体验、思考、欣赏和审美表现的要素,进行创造性地利用,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创新性挖掘。#p#分页标题#e#   如湘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窗口》一课中出现了许多中国古代园林的木雕窗,联系实际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寻来自家乡的中国古代建筑群等。   2.利用社会性文化力量,激活美术教育生命   (1)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他们的学术报告,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注重新理念的借鉴和汇通,积极拓展思维空间,可以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2)结合学科教育,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将这些馆藏文物成为课堂教学的极好补充。(3)利用身边的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去认真观察两大特色民族———彝族和苗族服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注重民族文化的培养。   (二)利用   1.合理利用乡土教材,渗透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小学美术教材以动手操作为主,学科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适当地将本土的资源融合于教案之中,使在课堂教学中也有带着浓浓乡情的本土艺术,既给学生带来了无比的亲切感,也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激情。如在课堂中欣赏民族服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物品,并学会动手绘画一些民族风的图画。   2.合理利用乡土教材,充分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课堂教育往往都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因为由于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学生一般都会被动地接受知识。但假如我们把一些学生熟悉的,并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审美元素———本土的美术资源融入教材中,就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让学生自己讲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结合生活实际,发现本土的传统的人文景观等。   3.合理利用乡土教材,建立“超级链接”以拓展教学空间美术是一门综合课程,因此,归根到底基于地域优势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是对其他课程的拓展和必要补充,对一些与统编教材有关联的内容应尽可能地与其建立“超级链接”,这一方面是对统编教材的有效拓展,可以丰富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提高教科书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新开发内容的影响力,提高使用效果。   总之,开发和利用好乡土文化资源这片活水,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有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