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清代龚贤作品的审美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美术鉴赏课总绕不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历代名家名画的了解、分析、解释和评价,在评价各时期名人名画时,也总是要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因为美术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在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清代龚贤及其作品为主要鉴赏对象,从生平、生活背景和各时期作品的风格逐一进行分析、评价,按照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拓宽美术视野”“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符合“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帮助学生实现“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目标”,“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的课程性质。 一、“黑龚”中的“清” 龚贤,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江苏昆山人,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幼年随家迁居南京,入清隐居不出。师从董其昌,为“金陵八家”之首。 众所周知,龚贤的山水画,从早年的“白龚”经“灰龚”到晚年的“黑龚”是不断升华的过程。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创造了前代山水画不曾有过的苍黑、深沉、浑厚、丰郁的新风貌。笔墨由淡到浓层层复加,多遍厚积,厚与黑达到最大限度,龚贤乃是第一人。但是,人们往往只注重他那苍郁厚黑,幽深雄浑的山水境界,却忽略了他笔墨中的“清贵”气质。何为“清贵”,龚贤在《画说》中提到“笔润者,享富贵。笔枯者,食贫。枯而润者,清贵。”可见,清贵是从笔墨中显现出来的,因此、清贵是他笔墨中的最高境界。 在传统中国画鉴赏中,对龚贤作品的这一分析尤为重要。 相对于“黑龚”的“清”,可以从五个“清”字入手,即从清冷、清俊、清晰、清逸、清净来剖析其作品的境界和笔墨内涵。选择的代表作为《溪山无尽图》《松林书屋图轴》《深山飞瀑图》《木叶丹黄图》《重山烟树图》《溪山人家图》《云林西园图》《急峡风帆图》《木叶丹黄图》等。 ①清冷 清冷,即意境萧疏。为何龚贤的绘画于繁复沉郁之中却透出萧索冷寂的气氛呢?这恐怕要根寻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其悲凉的人生经历。因此,古人的意境,现代人是模仿不出来的,它是历史的洗涤与沉淀。 公元十七世纪,阉官专断国政、摧残忠良;清兵血洗城乡、杀戮无辜;顺治严厉统治,大兴文字狱。这对于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段昏暗悲凉的岁月,一些本就有书画之好的文人墨客们,此时更潜心于楮墨之间,龚贤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一六四五年,清兵南下,龚贤一家遭受罹难,龚贤因野居北郊而幸免于难。但清兵的残暴行径,激起了龚贤的极大义愤,同时也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直接影响着他后半生的政治倾向和艺术道路。当这时,龚贤的生活非常贫困,为了生活他离开南京,途径扬州到泰州海安镇担任徐逸家的私塾教师,一住就是五年。而这种寄居生活毕竟不能使龚贤满足,他长期浸没在亡国恨、家庭愁和身世痛的多种苦难汇集而成的深渊中无以自拔。 龚贤早年丧妻,在泰州孤身一人。从泰州回来后,又在扬州住了几年,在一六五七年再度婚配,并对这位夫人十分满意。次年,便喜得贵子,这大概是他坎坷一生中最兴奋的时刻。一六六五年,清朝大局已定,龚贤不与清王朝合作,在南京过隐居的生活。第二年,在城内清凉山下虎踞关买了四五间屋,营筑半亩园,依靠卖画课徒为生,虽然这些微薄的收入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但从此以后他们全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如果说“万累已全息”是指辗转四方的浪迹生涯已经画上了句号的话,那么“荒园足自怡”则是对自己在半亩园找到了相对安静的生活环境的满足。然而,上苍对龚贤是极不公允的,他那貌如“仙女”的第二任妻子又先他而去,使他再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补衣烦老妹,依仗赖娇儿”(王懋林《虎踞关访龚半千半亩园》)人到暮年,日常生活依靠自己的老妹料理,这确实是令人酸鼻的遭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龚贤病卒于南京半亩园,年约七十岁。在龚贤去世前,有一个显然是颇有权势的“豪横”向龚贤强索书画,龚贤贫病交加,再逢精神磨难,致使卧床不起,不久便含恨长逝。龚贤本来家境贫寒,死后更为凄惨,家贫不能具棺葬,丧事全凭孔尚任料理,将遗柩归葬龚贤祖籍江苏昆山邑西之渡桥镇。 回顾龚贤一生,幼年失怙,青年丧偶,其亲长、群弟散走四方,屡遭人生不幸变故,以致其作品经常透露着淡淡的凄清与萧瑟。但是他的画却并不郁闷、消沉,那仿佛是作者心目中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也是作者在孤寂、凄苦的人生中所得到的精神慰籍。 ②清俊 清俊,即清爽俊拔。清朗爽快、俊美挺拔是“黑龚”所带给人的又一大感受,这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品质、坚定的个性。与众不同的个性、真诚、原则、傲骨,正是历来为人们所景仰的艺术家所具备的品质。 龚贤孤傲、固执,甚至无情,自己不乐意的事,决不违心去做。才华横溢的屈大均是龚贤的好友,素为龚贤所倾慕。但阔别二十年后,屈大均向龚贤相求一画,竟遭龚贤以“素无知画之明”而拒绝,言辞直露,毫不谦和。龚贤如此耿直、坦率的性格。确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 龚贤尤爱交游,但他所结交的朋友,政治倾向却各有差别。龚贤青年时候,一方面与东林、复社人士相友善,另一方面又与东林、复社的死敌相过从,社交局面极为尴尬。他晚年又与被万众侧目的“贰臣”周亮工以及清庭官吏孔尚任、王士祯等情深意切。这似乎使龚贤的人格形象又多了几重复杂性。其实,龚贤的政治倾向是很明显的,他一直坚定着忠君爱国的信念。明亡以后,他遁迹山林,不为清廷效力。眷恋故国之思,生死未衰,在他的诗篇中多有反映。但对他来说,政治是政治,艺术是艺术,他的交友标准是政治和艺术相分离的。就是说,只要在诗书画方面声气相投,其政治背景并不顾忌。#p#分页标题#e# 龚贤的特立独行是普通文人难以理解的,体现到艺术上,就是一种真诚、坚定与执着。真诚便显得单纯,单纯便有着清朗爽快的感觉。坚定则有傲骨,傲骨则“不折腰侍权贵”,不“折腰”便坚强、挺拔、傲然独立。心灵的美好又延伸到对美的执着追求,又怎能不一下笔就给人以美的感受呢? 龚贤对其所钟爱的艺术毕生执着追求,笔耕不辍,不断探索。他“垂五十年而力砚田,朝耕暮获,仅足糊口”,即便如此,他仍不愿为“五石米、五斛酒”的优厚月入而寄人篱下(参于龚贤《溪山无尽图》跋)。在临终前的日月里,家中至甑尘釜鱼的境地,犹不屑为“索书”的豪横而稍费楮墨,甚至不惜一死。以龚贤的学识文采,若应试仕清,将取青紫如拾芥,生计问题,何愁解决?但是这位贪穷的君子,甘愿漂流颠沛,课图卖画,也决不违背自己的信念。他有诗曰:“深藏林草病还在,长揖君王懒未能。”(龚贤《独客》诗)正是其刚直不屈个性的表露。因此,人品影响着画品,画品体现着人品,这种境界一样在画面当中模仿不来。 ③清晰 清晰,即概括明了。这种高强度的概括和提炼能力,还要归功于龚贤精妙的画技和深厚的功力。精妙的画技在于对笔墨反反复复的琢磨锤炼,深厚的功力则是数十年如一日笔不停挥的积淀。而龚贤究竟怎样训练他的绘画功夫,这首先要从他对传统的继承说起。 继承和创造是渊和流的关系,没有对传统良好的继承就没有龚贤的“前无古人”的苍润欲滴的“黑色”面孔。龚贤在其五十六岁书于《云峰图卷》后的一首长诗中,将他所师承的自五代至明末的二十三人一一列名其上,这二十三人依次是:董源、范宽、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人、高克恭、倪瓒、黄公望、王蒙、王绂、沈周、文征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恽向、邹之鳞、杨文聪、马士英。总的来说,在传统上龚贤追求“神品”和“逸品”的最高境界。具体表现为追求宋元绘画的严谨结构和繁复的大章法,以董源、巨然的法度为“本根”,用吴镇、沈周的笔法为骨骼,“二米”、高房山的墨法为血肉,兼以倪瓒、黄公望的意趣为“游戏”。龚贤尽情地在这些前辈大师的艺术中吸收营养,通过借鉴、结合、改造,造就自己的面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造化为师,是任何一位大师在艺术上探索的必经之路。对于自然,龚贤的观察力和表现力都是超群的。他的作品的蓝本,主要是江南山川,浑润华滋、云起烟生。当面对大自然的时候,龚贤会撇开一切他所崇拜的偶像,发出“我师造物,安知董黄”的感叹。确实,造物所带给龚贤的东西是没有尽头的。“造化一轮擎在手,生天生地任凭他。”龚贤正是从大自然的种种规律中,归纳出了许多新的画法程式。尤其在不少很细小的画法要领提示上,都显示出对大自然的认真体察,如“大树宜曲折,小树不宜”。“寒林或宜枯脆,加染而润者春木也。春树不必点叶,深春之树叶在树梢”。“叶先生树梢,落亦然。惟老树先身而后枝,落则枝尽涉冬而身叶犹在”(以上均见《龚半千山水画课徒画稿》)。他把握了自然物态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就能创造出新的画法程式,就可以摆脱对于传统的盲目性。正表明出龚贤师法古人,却不为古人左右的个性。 龚贤十三岁左右便师从一代画师董其昌水墨丹青,很早就在名家的指点下,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基础。但,龚贤并非才情横溢之人,尽管他十三便能画,可其绘画面目的形成,却在年愈不惑之后,正如他五十六岁所书诗中说“我于此道无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题《绘峰图卷》)。龚贤绘画总是一丝不苟,从不胡涂乱抹。虽师从于南宗代表董其昌,却也不同于士大夫文人画家一路,逸笔“游戏”只是偶尔为之,其绘画的主调子还是极为严谨的。他不取巧,不满足于眼前所取得的成绩。从“白龚”“灰龚”到“黑龚”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他的积墨并不是反复在一个地方重复、叠加,而是每一遍用笔都有无穷的变化。至使,他的作品黑重却透着清气,毫无沉闷之感,反而有一种浑厚华滋之妙。龚贤花了三十年时间追求一个“笔”字,以后的数十年,他又把注意力偏重于“墨”。然而,笔墨是不可分的,所以他在下功夫于“墨”的同时,又在改造着“笔”。他就是这样经过对笔墨的反反复复的锤炼,而使他的绘画作品精致入微,笔墨恰到好处,笔笔肯定,笔笔见功力。因此,他笔下的山水、树木、房屋,都好似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纯,皆清晰明了、历历在目。 ④清逸 清逸,即风雅飘逸。黑龚虽苍郁厚重,但却不失优雅。倘若普通画师临仿龚贤,即使有着与龚贤同样的画技与功力,也只能取其形似,取其笔墨,而难以效仿出其犹如清风徐徐吹过的温文尔雅的书卷气质。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内涵和底蕴。 “画要有士气何也?画者诗之余,文者道之余。不学道,文无根,不习文,诗无绪。不能诗,画无理。固知书画皆士人之余枝,非工匠之专业也。”(以上见四川省博物馆藏《龚半千课徒稿》)。龚贤将作画之人分为三等:画士、画师、画工。画士“日以学道为事,明乎道,则博雅”,“明乎道,始知画之由来;画师“作法以垂后世之规”;画工“既不知画理之所存,又不能立法作则”,“以手养口,何异运斤彫瓦之人,君子耻之”。(参于〈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龚贤〉219页)龚贤当然将自己划为第一种,并且龚贤也确实不负画士之称。书画同源、同法,以及诗书画的三位一体是中国文人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龚贤的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在明末清初的那个年代也是较为突出的。 长期一丝不苟的练习书法,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更高的审美观念,开发心智,提高艺术修养,陶冶审美情操,克服性情急躁,粗枝大叶等不良习惯。画家若是长期习练书法,其绘画作品的格调自然也会从中受益。关于龚贤的书法,几乎不见于记载,我们只能从他传世真迹的考察中获得结论。分析其二十岁前的小楷,字型取偏侧之势,娟秀而挺拔,仿佛带有钟繇宣示表和传为王羲之所书的孝女曹娥碑的意味,可以看出他摸索过晋人小楷。其四十左右的行书,宽阔的行距,窄长的字形,中锋方直的用笔,较为明显的横细竖粗的笔画,显然还没有完全摆脱楷书的法度,仍然有颜真卿的影子。而在其五十以后,其书法浓淡相应,或行或草,变化多端,已经达到了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高度,其较强个性的书法才臻于成熟。其绘画与其书法相得益彰,进展同步。书法修养的加深,直接影射到绘画方面,当他的书法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其绘画也相继达到了自己的顶峰。#p#分页标题#e# 龚贤懂诗、爱诗、惜诗。他曾花费数十年的时间,以极大的毅力进行中晚唐诗的搜集、选编工作。为此,他曾“大索天下”,觅得百余家“多人未见本”(即未曾被收编入书的)主要靠自己出资刻印了七十四家。龚贤不但为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更重要的是在文学上的厚积发之艺术,审美标准越来越高,致使我们能在中国美术史上看到这颗耀眼的明星。“清逸”将我们带到了咀嚼“逸品”的最高境界,当一位画家有了高尚的人品、深厚的绘画功力,全面的修养,几乎就已接近完美,但龚贤并不满足,他还要继续“攀登”,而这种攀登又是一种“回归”,回归到最原始,心中无一点儿杂质的状态。那就是——对心灵的净化。 ⑤清净 清净,即心明画净。“心明”致使“画净”。这种境界恐怕要上升到心灵的修炼。禅的艺术一直是我国艺术领域中最深奥、最富有魅力的。修佛即是修心,让身心清淡,让灵魂净化。艺术陶冶情操,修心养性,并最终由艺术的纯粹走向心灵的净化。或许正是由于二者这种内在的共同之处,中国历代的文人画家,才将佛家的哲学思想融入绘画之中,给欣赏者带来一种空虚明净的感受。 作为一位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龚贤曾受到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的熏陶,特别是释家,对他有着较大的影响。他曾在《与僧问水住吴陵破寺》一律中咏曰:“半世爱高衲,相随共晚昏。”这里的爱,岂止是信佛而已。他不仅有与之感情笃厚的幽可、髡残、大振、今种(即屈大均)、疏上人、慧谦上人等佛界友人,并且在年方弱冠时已投身南京东郊栖霞寺,为觉浪道盛门下之记别居士,其法名为“大启”。关于这一经历,不仅在髡残所绘《达摩面壁图》的龚贤一跋落款上可以获知,而且也在龚贤所作《冬日栖霞寺中》一律“山中常晏起,偶被老僧催”两句中得到证实。龚贤的这些经历,无疑都对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有着直接的影响。 龚贤虽未走向超脱,但佛家的哲学思想却为他的绘画增添了异彩。那种平和、淡泊仿佛清澈的溪水,缓缓流过心田,洗净尘世烦劳。透明,安宁,洁净,是画家的心之向往。 二、“清”中折射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义中国画的笔墨,并不是单纯的技法,而是一种境界,它具备独立的生命。中国画的造型观念强调的是所塑造对象的本质特征,所表现的手段是线和墨,这“线”“墨”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笔墨”,即毛笔表现的形色内容。使用毛笔是要讲究笔法的,讲究用具有审美个性和审美共性的线条、墨色来表现对象,同时,又把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审美追求注入到笔墨里面去。因此,我们在欣赏中国画的点墨之美时要联想到它的内涵是主客观的全面展现,是具有中国文化哲理观的深层凸现。这便是中国画艺术性之运“笔”用“墨”之“道”。 “黑龚”中的笔墨让我们透过这扇窗看到了传统的渊源,生活的感受,个人的性格、气质、功力、襟怀、情趣、追求和审美倾向。而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家庭经历,特定的政治信念,特定的文艺修养铸造了这五“清”。可见,成熟笔墨的一笔浓淡干湿,包含着广泛的内容。没有成熟的笔墨,便没有这许多深刻的内涵。没有成熟的笔墨,也便失去了中国画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龚贤的山水画,从白到黑,从简到繁,从历历分明到浑沦神秘、深不可测,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他对笔墨的不断摸索,是对传统中国画发展的积极探索,也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继承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结语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和探索美术某一门类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轨迹,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本文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对明代画家龚贤及其作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和评价就是对课程“目标要求”的积极诠释。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对作者作品年代的分析和评价,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感受意境和人文性,通过有效教学和课堂鉴赏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对“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全面提升学生对“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的认识,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文化艺术,提高审美素养,弘扬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