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课程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课程理念重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唤醒学生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去研究与探索。那么如何在当前形势下,上好美术课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法体现主体性,走出形式化 要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丰富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 讲《拼贴的画》一课时,我特意把专业教室进行了一番“调整、修饰”:按小组拼成几个大桌子,错落有致,每张大桌子上摆放了形状各异的石子、各色毛线、蛋壳、彩纸、彩色橡皮泥、水彩笔、胶水、剪子等。当学生来到美术教室,看到这些东西,尤其是看到了石头子、蛋壳、毛线等,感到很好奇,一下子就兴奋起来。有的跑到桌前,摸摸石子,又拿起蛋壳看看。每张小脸都洋溢着新奇与兴奋。我弯身从讲台里拿出作品,学生们随着我弯腰的动作,伸长了脖子,直起身子,半站着观察着我的一举一动。当我把由这些材料粘贴成的作品亮相时,大家都一愣,离我较近的同学说:“粘画!”我点点头说“:对,我们就利用桌上的材料,创作出一份美术作品。”远一点的同学说“:您上面哪有石头呀?”我一笑,请各组组长拿回一份作品,大家凑近一看,啊!原来石头被上成各种颜色,远一看都没认出来。 此时,同学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大显身手了。这个情境创设,是通过教室学习环境的布置,别出心裁地摆放原始材料,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同时学生也被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了,得到了充分表现自己、表达思想、认识和情感的机会,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积极探索、积极思考,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来学习美术课的性格特征。 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应用性 重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美术课是造型艺术课程。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多,这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意识有很大好处。在教学《画画我们的课桌椅》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使用的课桌椅有哪些不便之处,如果你是个小发明家,你想设计一套怎样的课桌椅?把它画下来,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开始思考。有的设计了能装水杯的椅子,有的在桌子上放置了能自由伸缩的视力保护装置。当一幅幅饱含着学生创造力的作品交上来时,虽然他们的设计还不成熟,有的甚至不合理,但这已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播下了发明创造的种子。儿童正是在对生活假想性的模仿中获取了审美愉悦,同时也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理解了艺术的内涵。 三、教学模式体现活动性,走出模式化 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泼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适宜的环境。教学中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宗旨。在《神奇的绳》这堂课中,我就带领学生在操场上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来活动———跳大绳,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朋友,在玩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美术课,不画画,相反老师和我们一起跳大绳,为什么呢?”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启迪学生思维“用这些绳子能做什么呢?”再让学生用自由组合的形式来创造画面,自由发挥,自由创作。最后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评价方式不能搞教师“一言堂”,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让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树立充分的自信心。作为教师我们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时空中展翅翱翔。在师生愉悦的互动之中,扩大学生对艺术感悟的视野,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 总之,上好美术课不容易,仅做到以上几方面也是远远不够的,美术教师要认真学习纲要和新课标,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上好美术课,保证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切实推进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