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与游戏整合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教学与游戏整合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美术教学与游戏整合分析

 

关于“什么是教育”是一个常翻常新的命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专家、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进行了不同的阐发。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论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从上述关于教育概念的多种阐发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具体的表述不同,但文字背后潜含的精神旨归却是相通的,即都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主体和核心,把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以及自由精神的获取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这些关于教育的精神理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迁而过时,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上述关于教育的精神理念恰好契合了这一改革目标的内在需要。当然,若要真正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必须把这一教育教学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师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   既然教育“不是指令,不是替代,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也“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而代之以对话式、启发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人类众多的活动中,游戏是一种独特的活动。在游戏中,游戏者在没有外在制约的条件下,尽情释放自身的内在能量,在获得释放能量快适感的同时不自觉地提升自身的各种能力。由此可见,如果把游戏的特性融合进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尝试着以美术教育为例,谈一下教育与游戏的巧妙结合及其效果,以期获得一种带有普适性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模式。   就活动的本质来说,教育与游戏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与游戏相比,教育则表现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它是一种在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但是,这两种活动不是截然对立的,可以相互协调、相互借鉴,渗透、融合在一起。教育活动由于其为社会服务的功利性和严肃性而不得不借助一定的外在控制,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但这种控制和约束并不是绝对的,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完全可以在保证教育活动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前提下,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游戏者般的自由性和主体性,在兼顾兴趣需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受教育者自身的各种素质。   美术教育与游戏的结合,可谓得天独厚。与理论教育相比,美术教育,从表现对象的选择、确定到表现技能的学习、掌握,都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实践特征、活动特性。同时,作为一种艺术教育,美术教育更注重学生感悟的启迪、性灵的激发和体验的深化,而这些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通过外在的控制力量去实现,而必须得借助学生自身内在的驱动力,诸如兴趣、爱好等。由于这一相近的契合点,美术教育与游戏的相涉相通就是自然而然的了。目前,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两类美术游戏:一类是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充分表现自我的创造性游戏;一类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的教学游戏。前一类美术游戏由于是自发的,因此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更能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   实际上,美术游戏的过程即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鼓励美术游戏,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是实现美术教育素质化的手段之一。这样,美术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美术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美术游戏的转化问题,就是我们必须要首先解决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基于对美术游戏教育化和美术教育游戏化的充分认识之上。   美术游戏的教育化,是针对自然状态下游戏的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落实在用教学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美术教育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的开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目前美术教学活动中存在两类游戏:一类是按学生自己的需要、兴趣充分表现自我的创造性游戏。如:在一堂色彩创作课上,教师分别带了苹果、山楂、葡萄、酸枣等水果,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尝一尝,然后用颜色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等学生完成以后,让他们互相根据对方的色彩,感受相同感觉的其他水果。学生的创作欲望大大增强,对色彩的感觉有了新的认识,用色彩表现形象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类游戏的优势是源于自发,因此能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类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的教学游戏。比如:在上色彩特殊表现方法时,教师让同学们把画笔收起来,让他们看看身边还有什么可以来利用的,作为画笔来画画,看看能画出什么效果。有的同学直接用手画,有的把纸团成团来画,有的用树枝等等,画面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既完成了教学计划,又使学生掌握了用特殊效果来表现画面。这类游戏的优势是:目的性更明确,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实现新知识的传授。   美术教育的游戏化,目的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特别是那些从未接触过美术教育的,不至于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它具体落实在以美术游戏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游戏般的心理体验。画雪景时可让学生先走出教室仔细观察,观察那些没有被雪覆盖的地方呈现什么形状,与原形有什么区别。甚至让他们堆雪人、打雪仗,感受雪花的清凉。然后再去描绘雪中的形象。#p#分页标题#e#   这样,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似乎在情理之中了,但是在将这一认识转化为实践时,容易产生一些偏差和误解:美术游戏的教育化,容易将教育的功利性、严肃性过度带入游戏;而美术教育的游戏化,又容易滑向只将美术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简单套入教育的极端。这样一来,游戏和教育仍然是对立的两极,两者的结合很难实现。所以,我们还是要将讨论限定一个范围,提出一个前提,即美术游戏的教育化是在美术教育的大背景中认识的,美术教育对游戏的关注,指的是对游戏的客观条件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比如:由教师创设游戏的环境,谋求教师对游戏的支持和指导,并不是在游戏过程中引进由教育规范带来的教育的严肃性,而应保持游戏的性质不变,从而避免把教师指导游戏变成教师导演游戏,把学生自主的活动变成教师控制的活动。而美术教育的游戏化是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认识的教育的方法、过程、氛围。游戏和教学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灌输式教学与游戏不通;从学生来说,接受式学习与游戏不通。我们的目的,是在教育的情景下谋求游戏与教学的相通。这一相通就是教学的游戏化,即教师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诱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这一过程的组织形式,对学生来说可以是游戏的,也可以是游戏般的体验。   落实到美术教育的实践中,美术教育与游戏的结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术游戏和教学的融合,一是美术游戏和教学的转化。   美术游戏和教学的融合,是指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的游戏活动和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的相继关系。   游戏可以是教学的先导活动。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经验之后,教学将成为在这些具体经验基础上的理性升华,抽象出一般的道理。经验越丰富,教学情景中的学习就越具有豁然开朗的效果。游戏也可以是教学的后继活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新知和技能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多种尝试和灵活运用,以获得充分的发展。   美术游戏和教学的转化,是指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对学生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变外在要求为内在动力,变压力为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体验的强弱,取决于教师的控制程度和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自由程度;当然这一尺度要把握好,既不能教学目标不明,放任自流,为游戏而游戏,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又不能控制过度,限制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总之,美术教育的发展是离不开游戏与教育的结合,美术游戏对学生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美术教育对学生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学生在游戏中的收获是学生主动活动的结果,学生要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则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努力,而由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也能转化为学生主动活动的过程,那便是教育与游戏的成功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