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课教学的做法和感受,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美术以其特有的艺术氛围、创作性质和表现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有着特殊的作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既不能侧重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也不能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地涂抹,从而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不能硬把知识、方法强加于学生,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发现,只要我们在美术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细心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审美眼光,并且尊重他们纯真的心灵,通过有目的的设问和引导,便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巧问多引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活动的开展,下面简单谈谈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及感受。 1、在导入部分。教师可设计神秘的话语,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关键是看能否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情景,这一阶段意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为以下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埋下伏笔。 例如在教学《鱼儿游游》一课时,老师随意地撕纸行为和“它像什么”的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自然进入情景,他们都带着好奇,在疑惑中想着、说着。又随着教师的“看它变成了什么?”的问题的提出和快速的变出一条小鱼的行为的完成,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2、在欣赏阶段。教师可问:看完后你们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不同于他人的感受?。美术创作首先要对生活观察,体验到美的发现。这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直观图片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大自然的神奇,激活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然后再带着问题进行审美,这样学生的目标更明显,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在教学《鱼儿游游》一课时,我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刚才我撕出的任何形状都能变成鱼吗?下面,我请你们看一段画面,也许就明白了。当有声有色的海底的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鱼儿出现的时候,学生都被吸引住了,并且说出了各自的感受,鱼儿太美了,颜色……形状……问题的答案在学生的感受中产生了,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学生也有了自信。 3、在分析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主要在于:为什么会这样?这一过程是学生思维形成抽象美术概念的关键一步,学生必须对感受到的事物进行提炼、概要,形成概念或区分本质。这一阶段,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进行发散思维,在理性的规律中进行复合思维,找出美的原因、美的规律,形成美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魔幻的颜色》一课时,我设计了魔术游戏。我将红、黄、蓝三种色彩的水分别混合,倒在三个透明的杯子里,学生说什么颜色消失了?什么颜色产生了?你能像老师这样变吗?为什么你们变出的橙、绿、紫色深浅不同?你能用橙、绿、紫色变回红、黄、蓝三种色彩吗?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轻松地完成了学习,深刻地记住了原色、间色及其调配的原理。 4、在构思阶段。教师可问:你最想怎样表现?美术作品若不具备个性,等于失去了生命。 教师引导学生把感受到的美与自己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综合、概括、集中,进行典型化,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事物做题材,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方法表现作品。 例如在教学《我的新朋友》一课时,我提问:你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认识你的新朋友的?你的新朋友有什么特征?他喜欢做什么活动?你平时经常和他一起做什么?每个人所说的新朋友的特征都不一样,新朋友和自己共同参与的活动也不同,这些饱含情感描述的内容便成为孩子们创作画的材料来源,有的学生用画笔表现了新朋友的活动场面,人物与景物的有机结合,充满稚拙的笔触,使儿童画味很足,在造型、色彩、构思等方面均体现童趣;有的学生是用彩色纸和废旧材料贴出了新朋友的形象。由于选择材料的不同,画面给人带来了不同的享受和感受。 5、在生成的环节中。对学生不合常理的想法不要批评讽刺,试着问:你若这样处理会不会更好?教师要观察、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因材施教,不要绝对地否定、限制学生“古怪”的尝试和离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以便获得意外的收获。 例如在进行水墨画教学时,学生无意间将墨汁撒到了画面上,正准备废掉这张纸,我指着这个墨点说:仔细看它像什么?学生用心地看着、画着,墨点变成了耸立的山峰,山下还有人家、小桥流水等,一幅完美的作品源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墨点。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巧问多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都能得到发展,一幅幅独具匠心的作品也会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