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师日常教育语言情况及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江结宝 单位: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教师的职业语言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课堂教学语言,一是日常教育语言。本文研究后者。教师日常教育语言,指教师为教育学生学习、生活、做人、处世而进行的指导或纠偏的语言,它的发生是有计划性的,而更多的却是即时即景即事而偶发的。
一、教师日常教育语言的现状
许多教师,日常教育语言用得很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有些却用得不好,甚至很糟,以致对学生造成种种伤害。据2001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仅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就推出了40条“教师忌语”和108条教师文明用语,全国其他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也有类似的行动,试图借此改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语言。但这一问题的解决并不容易。“‘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成为当前小学生认为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其中‘语言伤害’成为小学生最关注的、认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比例高达81.45%。”[1]有专家认为,校园语言伤害,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同学,一是来自教师。这表明,中小学教师教育语言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健康现象。高校教师的情况又怎样呢?人们好像不怎么关注。近两年来笔者曾在近1000名本科生中做过一项调查,要求他们就高校教师教育语言,每人写出最感兴趣的和最反感的各两条以上的言语实例。就他们最反感的实例看,高校教师日常教育语言也存在大量的问题,情形让人担忧。下面,将学生反感的教育语言,依其消极性特点,分类列举一部分:
(一)粗暴蛮横例如:叫你做你就做,哪来那么多的废话!谁在咳嗽?如果再咳嗽,我就对你不客气。———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容说理申辩,甚至不准咳嗽!一副专横霸道的嘴脸。
(二)讽刺挖苦例如:我看你平时穿衣服挺讲究的,眼睛也还精神,怎么就写不好文章呢?什么叫自由?人活着就是不自由的。要自由,不如死了算了,一了百了,图个清静。———批评学生缺点,指出某些不足,要出自善意,情感真诚。讽刺挖苦只能激起逆反心理,起不到指点迷津的效果,同时还暴露出讽刺者的心胸狭隘,面目可憎。
(三)侮辱诋毁例如:你们这群蠢驴,亏你们是大学生,你们的父母是白养你了。精神有问题吧?到精神病院去好了。———骂人“蠢笨”、“精神不正常”,是对人的基本素质、成长基础的否定,对人刺激或打击较为严重,经常如此指责将可能颠覆一个人发展乃至生活的信心。
(四)简单否定例如:都快大学毕业了,还有字不会写,搞什么搞,简直连小学生都不如,对社会有什么用?文学家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容易。咱们班有些同学一心想写小说,也不照照镜子,我看那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对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要善于引导,“正面鼓励”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积极推荐的引导原则。“简单否定”的做法,夸大缺点,甚至以偶然失误说事,以偏概全,全盘否定,有违鼓励原则,有违实事求是精神。
(五)骄狂傲慢例如:我研究×××问题十多年了,够清楚的了。……书上也错了,这些出版社的人都搞错了。……你以前的老师也都错了,难道我不如你以前的那些老师!你们班学生怎么这么懒,怎么还有人不选我的课?———古人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别人都是错的,出版社也是错的;不选自己的课也是错的。这种唯我为是的骄狂,有违君子之道,缺乏应有的师德,也难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六)偏颇盲目例如:现在的女孩子呀,轻浮,没有真知识,又想找一份轻松的、体面的、高收入的工作,这样的话只能傍大款……你们这些女孩子呀,第一次见面就问别人的收入、房子,就要耍手段,这样的人……反正倒贴给我,我也不稀罕。你们这么没素质,肯定你们父母也一样。———文明的社会尊重他人,更尊重女性。对于女性人格的否定、境界的贬低,表现性别歧视的偏颇,暴露说话人思想的阴暗。否定学生并伤及其父母,既不合现代人独立精神的要求,又违背传统道德“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原则。
(七)境界不高现代社会是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诚信,对我们而言已经绝迹了。你们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去干体面的工作。不然,以后可能就像卖蔬菜的、烧大饼的,出苦力,还让人瞧不起。———夸大社会的弊端,误导学生滋生阴暗心理,产生抑郁情怀。对于青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心态阳光,怀着满腔热情投入社会,迎接生活。对于职业的不同和社会分工要客观看待,轻视劳动者不符合经济学原理,且会激起社会公愤,并自曝境界低下。以上所列可称为高校教师忌语。这还只是部分地归纳,小类就有这七个,具体言语,难以穷尽。相对中小学教师的忌语,它显得“文明”一些,露骨的诅咒和辱骂(如“你这死猪”、“滚出去”、“我要是你早就不活了”)较少见,但是它对学生的伤害却更加严重。对此,有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应该说小时不太懂事,老师骂了也不会太在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很要强,自尊心很强,老师骂我,我实在受不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发现老师的用语技巧是越来越高明,不用脏字也可以把人心伤透,而且我觉得那种不带脏字,拐着弯子骂人更让人难受,我觉得那种人很毒。”
二、对于教师日常教育语言的思考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教师,日常教育语言,问题多多,情形堪忧。如何扭转这种现象?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师观
改善和优化教育语言,过去人们一直从提高师德水平入手,寄希望于教师的自律。古今中外,哲人、教育家有许多教育格言,号召并要求教师爱护学生———像爱护自己的孩子、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同时,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和鼓励、惩戒的工作,以图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然而,面对教师日常教育语言的现状,面对大中小学都普遍存在的语言伤害,我们不免十分困惑:数千年的师德教育,理论研究和行政管理方面不断翻新的种种措施,其效果为何不甚理想?这不能不让人深思,不能不让人去进一步追寻究竟。笔者认为,搞好教育语言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真正从心灵深处把自己摆到与学生平等一致的位置。解决这个问题,仅靠道德提倡还很不够,还必须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师观。平心而论,绝大部分教师并不是故意要对学生实施语言伤害,他们或许认为“打是亲,骂是爱”,认为自己是师长,有权管教、训斥学生,他们的一切言行都是为学生着想;同时,在中学,他们也是为学校提高升学率而“努力”。然而这种认识,正是旧的教育观和教师观的反映,它导致教师居高临下的心理,做不到与学生真正的平等,它还使语言伤害披上合理的外衣而难以铲除。进入新时期,人们确定了素质教育的目标,产生了新的教育观。素质教育的内涵,可谓众说纷纭。周远清先生的阐释具有代表性,他说:“素质教育就是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美,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他又说:“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即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才是理想的教育。”[2]#p#分页标题#e#
与素质教育观念相应,人们进一步提出了“教育人本观念”和“学生主体观念”。教育人本观念,其基本表现就是要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受教育者,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要求和心理变化;相信学生的力量、品格和毅力,相信他们具有向善、向上的心理诉求。“学生主体观念”是教育人本观念的具体化,其核心是承认整个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服务者。根据新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做事做人,师生关系是平等一致的关系,教师是引导者和服务者,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者”。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社会个体通过职业,一是谋生,一是服务社会,融入社会。每种职业都有它的职责和义务,驾驶员就是开车、开船、驾驶飞机;建筑工人就是盖房子;医生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环卫工人就是清洁环境;教师就是教书育人,教学生做事做人。不仅如此,开车飞行要保证平稳安全,教师要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其实,从业者尽到了职责和义务,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得到了薪酬,这是经济回报。当然,有人还会得到另一种回报,那就是社会或者服务对象的赞誉和感激。但这种回报按理只能给予行业中的优秀者,他们付出的辛劳和智慧超过同行的平均水平,他们的业绩在同行中出类拔萃,鲜有伦比。各行各业中都应该有这样的优秀分子,同时这优秀分子也只能是行业中的极少数成员,一般不是也不应该是行业全体成员。
可是,教师这一职业却很特殊,它全行业得到了两种回报———薪酬和赞誉。中国的俗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加里宁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赞誉,就是教师全行业得到赞誉回报的体现,也是全社会的集体意识的表述,在中国甚至变成了社会文化心理定势。这些赞誉,原本可能是想激励教师更好地尽职尽责,它确实也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但不幸的是,它又滋生了教师的骄横、自以为是,养就了居高临下、威严不可冒犯的心理定位。于是面对学生、面对家长甚至面对社会,处处以有德有恩者自居。处于这样的定位,有些教师缺乏耐心,训斥学生(有时还包括家长),便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更糟糕更可悲的是,全社会也承认或者默认教师这样的心理定位,或者说这干脆就是全社会的心理定位。笔者的用意并不是否定尊师,只是想说,教师的这种心理定位有碍于师生的真正平等,不利于教师教育语言的根本改善。改善教育语言,核心是尊重,关键是平等,并且,这平等必须是出自心底的,源自意识甚至是无意识的;这平等必须是学生的共识,教师的共识,全社会的共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在和学生交朋友时,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3]
苏氏为什么要求教师“忘记自己是个教师”?笔者猜想,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已经感觉到了教师们那居高临下的心理定位有碍于平等和尊重,所以才要教师忘掉自己的身份。我们应该尊师,这是为人处世的修养,就像我们应该尊重一切人、一切生命,尊敬一切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人,包括司机、医生、环卫工人、农民、建筑工人,也包括教师。这才是尊师的基本定位。或许有人说,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人,他们有知识,有学问,他们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应该受到服务对象和全社会的特别褒扬,教师职业就应该居其他职业之上,获得更多的回报———薪酬的和赞誉的双重回报。这些说法,不免让人费解。医生救死扶伤,不重要?驾驶员让我们日行千里万里,不重要?环卫工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清洁、清新,提高生活质量,不重要?总之,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理应放下历史包袱,给自己在社会中作出合理定位。现在,许多行业已经把服务对象视为上帝,看作衣食父母,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虽不说学生是上帝,是衣食父母,但在心底深处把自己摆在与学生真正平等的位置上,这是应该做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教师职业从神圣的祭台回到“平凡世界”,在心理上和社会中作出合理定位,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职业化”,笔者提出更新教师观,就是希望教师乃至全社会树立起“教师职业化”的观念。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并非要搞什么标新立异,一定要把教师拉回平凡世界,只是在笔者看来,唯其如此,教师才会用更大的智慧和更大的耐心去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更加有效的改善和优化日常教育语言。笔者还相信,教师回到“平凡世界”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而且,为时不会太晚了。
(二)提高语言理论水平,加强语言理论修养
王一川说:“说话是人的生存中极重要的大事,是大事中的大事。”[4]要把说话这一大事做好,首先要提升语言理论修养,了解语言的本质功能及其使用规律。这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下面我们仅选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个简洁的讨论。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奥斯汀和塞尔的行为语言学观点,“说话就是做事,因为说些什么往往甚至在通常情况下都要在听者、说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或行为上产生某些效果”[5]。具体点说,言语行为的功能可分为三种: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以言指事只是客观陈述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以言行事,指说话人通过话语的“言外之意”来表达对于一个人、一件事或一种现象的态度和评价,例如,赞扬、批评、鼓励、阻止、肯定、否定、允诺、宣布等等。以言成事,即以言指事或以言行事的言语行为在听者身上所产生的某种效果和影响。传统观念认为言语和行动是分离的,说话是虚,行动是实;所谓“说归说,做归做”,“说说而已”。因此,对于言语,即使是过分的,不妥的,错误的,所需承担的责任远不及行动的认真和重大。说话就有漫不经心、信口开河的弊端,如果有人认真起来,人们会说“我不过随便说说,也没干什么”。这种轻视语言功能的观念,在今天,在行为语言学理论面前应该反省和矫正。我们要看重言语,要对言语负责,因为言语就是行动。吴为章先生说得好:“言语是有所行为的,它除了有指事—叙述、描写、传授经验的功能之外,还可以行事、示言外之力;成事、收言后之果。因此,语言的运用不可不慎之又慎。”[6]教师日常教育语言,主要表现为“以言行事”功能,相对于“以言指事”,它对于听者的作用力要大得多,因此教育语言要有更高的质量,更强的艺术性。言语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言语主体在言语行为中都有个角色定位,并表现出不同的角色关系。在言语交际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获得了普遍认可的优势地位,属于“权势角色”,掌握着话语权,他们的言语行为往往不容学生质疑、漠视,即使不妥或者错误,学生也难以争辩或否定。学生一方,往往出于对教师的尊敬和崇拜,强化了教师的“权势角色”地位,使得教师的言语获得“天然的合理性”。中国自古就有尊师的传统。封建社会里“天地君亲师”是人们膜拜的对象,“师”就是指老师;俗话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这些都表明教师地位之崇高。这几千年来形成的意识,仍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和认识方式,从而强化着教师的“权势角色”,强化着教师的言语必然合情合理的评价倾向。身为教师,要认识到上述情形,冷静、明智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珍视自己的身份,审用教育语言。#p#分页标题#e#
(三)树立服务意识,实现语言文明
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服务行为,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成功提供智慧引导和智力支持。语言教育是实施服务的主要途径,语言文明则是起码的要求。这关涉到教师形象,关涉到高校的风范,更关涉到服务效果。为改变教师日常教育语言一定程度存在的不良状况,实现语言文明,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1.积极鼓励成人要鼓励,孩子更要鼓励;教师要鼓励,学生更要鼓励;信心不足的人要鼓励,感情脆弱的人要鼓励,自暴自弃的人要鼓励,良才俊杰也要鼓励……凡是人都希望得到鼓励,鼓励是智慧绽放、勇气迸发的阳光雨露。学生作业有错,鼓励他们纠正;精神萎靡,鼓励他们奋起;经济拮据,鼓励他们放眼将来;爱情受挫,鼓励他们“天下何处无芳草”、“天下谁人不识君”!某大一学生课堂上被指定发言,不敢开口,老师微笑着对他说:“别紧张,就像平时在宿舍讲话一样,怎么想就怎么说。你一定有想法,一定能说,你能行。”果然,学生开口说了,第一次不算很好,但后来发言多了就好了,还很优秀,他真的能行。黄岳州说:“不会鼓励便不会教学。……我还主张越是条件差的失去信心的学生越要鼓励,鼓励是大恩大德大慈大悲的事!”[7]
2.科学引导学生需要引导。比如,有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读书是其唯一所长,不谙人事,不会做人,甚至不会说话,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需要引导;绝大多数学生不懂职业规划,人生目标也可能模糊不清,需要引导;有人想做文学家,却弄不清自己的特质和潜能,弄不清应该怎样发展,需要引导;许多人想当公务员,但不知道公务员不只是考试的竞争,还要求其他素质,例如性格的弹性、气质的硬度、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等,需要引导。引导绝不是粗暴呵斥、挖苦讽刺,绝不是拍脑袋、想当然、乱指挥。引导要讲究科学,拿出理论依据,拿出典型事例,让学生心悦诚服。讲究科学,就要讲究民主,引导中允许学生反问质疑,鼓励学生主动体悟,提出想法,把引导变成合作、探讨和创造。
3.戒骄戒躁“我……够清楚的了。……书上也错了,这些出版社的人都搞错了。”“你们班学生……怎么还有人不选我的课?”这样的话,绝对、盲目,骄狂之气溢于言表;这样的话,不符合师德基本要求,不能信服学生,不能赢得尊重和爱戴。古人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称己损人,过莫大矣。生气狂躁是导致语言失当的又一诱因。“谁在咳嗽?如果再咳嗽,我就对你不客气。”这种有失水准的话,明摆着失去了理性,咳嗽是生理现象,或者竟是病态,不是人为轻易可控制的;连咳嗽也要施以惩罚,吹毛求疵、苛刻狭隘以致如此,只能拿神经质来解释。法国中世纪哲学家彼得•阿伯拉德说:“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的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8]教师面对学生时不能有甚大火气。
4.坚持安全原则说话涉及安全问题,语言教育必须坚持安全原则。安全原则“要求言语信息对于交际主体、交际对象,对于他人、集体、社会和民族不可造成侵害和损失,不得带来威胁和危机”[9]。对学生侮辱诋毁、讽刺挖苦,或者对他们基本素质和生活信心予以否定,会给学生造成情感侵害和心理危机,都是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特别需要提出,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大学生普遍心理不够坚强,承受力和忍耐力相对较弱,这要求说话务必谨慎,避免刺激,不带伤害。据说,某学院对全体辅导员提出了一条特别要求:即使有学生违纪或者出现不当行为,需要批评教育,打电话时也决不要进行批评,电话中要坚决避免说刺激性话语,哪怕自己很生气。适当的批评教育,要把学生叫到当面,根据其精神和心理状况有分寸、有步骤地进行。这一要求是落实话语安全原则的体现。全体教育工作者,包括广大教师务要重视话语安全原则,坚持这一原则。
5.维护自我形象文如其人,言亦如其人。话语风格体现为人品格,语言是人的第二形象。话语优雅,体现气质高尚;话语睿智,体现富于智慧;话语宽容,体现善良和大气;话语简明,体现明快和磊落;话语幽默,体现机智和慈善。相反,苛刻表明刻薄,尖酸表明狭隘,含混表明糊涂,武断表明专横,揭短表明阴暗,恶语表明低下,污秽表明下流。高校教师要爱护学生,同时要爱护自己。话语不当,人家说你水平低;话语粗暴、挖苦、骄狂、诋毁、偏颇,人们会藐视你,说你缺乏修养,有失文雅,或者竟说你言行委琐,心胸狭窄,人品低劣。结果是大大破坏形象,慢性自毁。教师及一切教育工作者,要维护尊严,爱护形象,从谨慎言语、改善言语、美化言语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