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户外运动社会化措施的研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叶常青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户外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的一项现代体育运动。户外运动不同于我国传统概念上的体育运动,它是特指在野外或在自然场地进行的、与自然界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运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登山、攀岩、远足、山地穿越、野营、溯溪、漂流、野外生存等[2]。高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是指:社会个体或者机构为满足户外运动锻炼的需求,对高校所拥有的这些户外运动项目相关的运动场所、人力、财力、时间、信息等的合理利用,达到愉悦身心,增进健康的目的,从而实现高校户外运动资源与社会共享。
高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可行性研究
从高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的贮备分析社会化服务可行性首先,在物质资源方面,由于户外运动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户外运动教学的开发和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训练场地、购买装备、设备等户外运动物质资源。另外,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在不追求物质资源在“质”上的高档,在“量”上的多而全,只要满足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行,即“有了就行”的原则,使得一些资金不足的高校也能开设户外运动项目,实现物质资源储备;其次,在人力资源,也就是师资力量方面。由于户外运动越来越普及,在很多高校均有专业的户外运动教师,来进行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这些户外运动教师的业务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水平上,在对户外运动资源管理上也具备了较好的管理经验;再者,在课程资源方面,通过在高校开设户外运动课程,使学生掌握各类户外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内容设置上,涵盖的了户外运动的各个领域。在授课方式上,采用理论和模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由此可见,课程设置日趋健全;最后,在信息资源方面,高校中有专门提供学生学习户外运动的教材和书籍,一些高校还建设有专业的户外运动知识的网站,以提供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交流。综上,高校户外运动资源贮备是充沛的,日趋完善的,完全具备了对社会开放的所需要的资源条件。
从空间上分析高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可行性体育场地设施是影响和制约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众多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就是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而据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全国现有615693个体育场地,其中教育系统有41358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17%[3]。教育系统中的体育场地又较为集中在高等院校。高等院校除了体育场地相对较为充足外,非体育专用的空地也相对较多,且环境幽雅,绿化充分,是进行体育活动、休闲的理想场所。并且,户外运动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场地上不受严格限制(专用场地除外,如人工攀岩壁攀爬、高空速降等项目),只需配备一些专业设备即可进行各类活动,而一些户外项目只需要简易设备甚至无需设备也能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如户外拓展项目中的陆地项目:大脚板、泰山绳、生化危机、同心石、基地寻宝等),这大大提高了户外运动资源的可利用性,在满足大学生锻炼的同时,完全可以为社会提供服务。同时,学校配备的图书馆相关户外运动的书籍,户外运动专业教学网站也可以为社会人群提供免费的服务。
从时间上分析高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可行性高校体育项目多集中在周一至周五的白天。据调查,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多数选择在田径场、球场、室内运动馆等。由于专业的户外运动场地涉及到安全性,须在教师辅导下进行,比如攀岩、速降、高空楼梯等需要配套的安全设备才能进行。因此很少学生会在课外活动选择专业的户外运动场地进行锻炼。除此之外,户外运动场地多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不像室内场馆,可利用率相对要高得多,只要有足够大的自然环境空间,就能同时满足学生和社会人群同时进行户外运动锻炼。在一定有偿服务的基础上(主要考虑专业教师的额外时间教学报酬以及设备维护),只要场地与配套设备允许,在课外活动、周末、寒暑假,社会群众都可以在这些时间段进行户外运动锻炼,不会出现和大学生户外运动锻炼相冲突的情况。
高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对策研究
组建高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机构建立合理的委托机制是体育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保障。高校体育部门作为委托人不但要选好人,更要规范的机制,使人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能够进行顺畅的市场运作,使其符合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在高校户外运动资源开发中,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终表现为利益的合理分配。委托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协调起来是实现高校体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保证。在人的选择上,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校内已有的户外运动管理资源,比如户外运动师资力量和管理人员,同时我们也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人,比如社会上具有赢利性质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或公司,只要遵循委托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协调,高校户外运动走向社会化服务将迈出坚实的一步。这能够很好地解决市场运作问题,既满足广大群众户外运动的广泛需求,也能为进一步维护、完善和扩充高校户外运动资源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科学的高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管理机制现在,中国高校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是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如何从政府直接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型过渡,实现体育产业的社会化。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到今天,社会化、产业化、科学化、法制化正成为其重要的特征[4]。要实现户外运动资源的社会化服务,必须依靠群众性体育组织以及俱乐部、体育社团等的共同努力。让高校户外运动走行业化和社会化发展道路是我国高校体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自身发展规律,也是解决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的必要途径。另外,要使得户外运动社会化服务取得预期成效,需要满足众多的条件,其中之一是确立政策与法规框架。如何让社会群体在不妨碍学生正常体育锻炼的前提下,能够满足他们户外运动锻炼的需求,这需要制定严谨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积极引导大众体育健身作为基点,呼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财政投入政策、产业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政策、社会集资政策、税收政策、体育基金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系统的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为高校户外运动社会化服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p#分页标题#e#
组建高校、社区体育组织共同运营的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模式社会化的体育需要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和素质较高的指导队伍发挥骨干作用。培育群众性体育组织和发展指导员队伍是促进体育社会化的关键一环。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以人为本,把服务于社会体育作为体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起点和归宿。户外运动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涉及到安全性的项目。而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中户外运动专业人员匮乏,因此,高校可以利用户外运动师资的优势,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大力发展社区体育组织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户外运动专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通过组建高校、社区体育组织共同运营的户外运动资源社会化服务模式,进而促进户外运动在社会上的普及,提高社会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减少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让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增进身体健康、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目的。
高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健康和休闲娱乐的追求已经被人们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加之高校户外运动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体育消费人群,在高校同类体育项目中,户外运动资源具备了良好的开发优势。在高校户外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遵循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先的原则,通过不断完善无偿、低偿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制度,提供消费价格低而指导质量高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健身爱好者[5]。一般而言,无偿、低偿服务主要面向普通居民群众,局限于举办大众化、公益性体育活动,面对那些日常维持费用较高的体育设施则应以提供有偿服务为主,比如需要专业设备和场地的户外运动项目。
高校户外运动资源社会化服务要坚持树立教育服务为先的理念。据调查,社会群体在体验高校户外运动社会化服务时,人们更关注于消费与相应提供服务的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将随生活水平提高向高层次发展,体育消费社会化已经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人们对体育资源需求更倾向于劳务产品的消费,倾向于人们直接参与的体育运动有关的消费。比如社会群体到专业户外运动场地,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和接受项目培训指导、技能培训、辅导咨询等。此时,高校户外运动人力资源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社会群体户外运动学习和体验的服务者,教育服务不是一般的企业服务,不是去讨好爱好户外运动的社会群体及其相关利益者,教育服务的特殊性和崇高性就在于满足广大群众的户外运动各类需求,使用的是有形和无形的课程等“教育产品”,而教育服务的成果则是社会群体对户外运动的广泛参与,这是教育服务与其他一般服务的本质特征的区别。因此,树立良好教育服务理念,对促进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必要。
结束语
实现高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是解决社会群众日益高涨的户外运动需求与社会户外运动体育资源匮乏矛盾的关键。要实现高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取决于科学合理规划学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的配置。这包括户外运动场地、师资、文献以及网络等资源的配置。要切实从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出发,在保证高校户外体育运动正常进行的情况下,使高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逐步建立起高校与消费者之间的市场交换关系[6]。要充分挖掘高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所具备的整体优势,组建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管理机制,创建合理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在服务开发上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始终注重教育为先,社会效益为先,积极探索商业性体育资源的运作方式和途径,大力开发高校户外运动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的潜力,树立全面发展,人人参与的高校户外运社会化服务的品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