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户外广告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涂鸦艺术中户外广告设计论文
一、涂鸦艺术的启示
涂鸦在当今设计领域成为了新宠儿,涂鸦式的广告在各式媒体上出现的次数日渐频繁,众多的广告设计者在构思时开始借用涂鸦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宣扬产品的与众不同,实现了与目标消费者的沟通,得到了个性化群体的青睐,引领了行业的时尚潮流。随着涂鸦艺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其衍生发展出了很多风格不同的形式、流派。如美国街头文化气质的风格、日式动漫的风格、黑白木刻的风格、绘本式小清新风格等。在现代广告创意设计中,不同的涂鸦风格赋予了涂鸦广告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图案、构成、字体等重要元素在涂鸦的艺术形式中随意游走,带动了涂鸦广告风格的丰富多彩。涂鸦的表现技法讲求动感,视觉效果简洁而明了,充分展现出创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受众通过涂鸦的艺术语言,很容易解除对于广告的排斥,让沟通过程变得更加自然、轻松、愉悦。年轻一代作为现代社会的消费主力军,崇尚个性,追逐时尚,渴望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美国借由涂鸦艺术进入主流设计圈的年轻人MarcEcko曾经说:“现在年轻人就是爱突显自我特色,太一般的设计无法引起共鸣,我们的设计就是要引人瞩目、要夸张、要炫目夺人、要让人惊叹!”叛逆、自由、奔放,涂鸦艺术的特点迎合了当代社会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和气质,设计师借由涂鸦的艺术语言在广告中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渴望展现自我的年轻人与涂鸦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产品的品牌价值与理念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实现了广告与受众良好的互动沟通。涂鸦的各种风格也赋予了城市户外广告丰富的视觉语言和奔放、自由的表现气质。
二、涂鸦风格广告的元素分析
广告制作需要视觉冲击力,户外广告同样如此。因此,设计师要利用涂鸦元素制造冲击力、吸引力,这样才能将广告效应放大。
1.色彩
色彩是广告的重要形式因素,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最为直接、敏感。涂鸦中的色彩浓烈而绚烂,是烘托整体气氛的风向标,是表现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涂鸦色彩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其精神气质。涂鸦艺术的色彩表现是自由奔放、随心所欲的。在广告色彩中,通常采用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以追求视觉的强烈冲击。在涂鸦艺术的色系里,黑色以及大量节奏明快的纯色搭配是较为常见的色彩取向。这些浓烈的色彩碰撞传达着各种不同的情绪,时而愤怒,时而兴奋,时而不羁,随性而斑斓的色彩整合在冷峻的黑色中,这些强烈的情感化宣泄通过色彩传达给受众。环境的色彩协调是户外广告用色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提炼周边环境的色彩进行分析进而引导广告的用色,处理好涂鸦广告与城市环境色彩的关系,如对比冲突、协调统一、相互呼应等,这些都是色彩设计的重要内容。
2.图形
广告学研究成果研讨
作者:黄硕 初广志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研究缘起
任何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积累数量庞杂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的价值都值得探究。为此,整理学术发展脉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有学术史方面的价值,又可以对当前的研究提供借鉴。走过三十年历程的我国广告学正处于这一阶段。部分学者已经从新闻传播类、广告类期刊上的学术文章以及硕士论文入手,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梳理了国内广告学术研究的发展轨迹。归纳起来,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梳理广告学术发展轨迹以定量研究手法进行历时分析,描绘广告学术研究文章在数量与分布、研究主题、论文著者、原载刊物及其他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并对中国广告学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加以阐释,揭示出我国广告事业的阶段性发展历程。例如,何佳讯、王智颖分析了《中国广告学研究20年主题分布与阶段演进》[1];姚曦、李名亮选取了1979-2002年《全国报刊索引》收录的共计2375篇广告学文献,统计了广告学论文的发表时间、著者、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研究主题及刊载情况,对中国大陆广告学论文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评析[2];于静对广告学期刊论文的数量及主题分布、著者及机构、期刊类别及核心期刊进行了定量分析[3];郑欢在分类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广告三大学术期刊在2008年所发表的学术研究文章的研究方法[4]。
(二)对广告学术研究的反思和规范李彪通过对1995-2007年我国四种主要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考察,发现大量的文章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尤其是思辨论证法,而定量方法很少运用[5];丁俊杰等对1979-2008年我国五种主要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梳理,指出广告学术论文研究方法简单陈旧、论证深度不强、缺乏实质性理论突破等问题[6];杨柳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的统计和分析,认为我国广告业存在“重术轻学”、研究领域不平衡、广告专业学术期刊缺失等问题[7]。此外,彭子玄基于对1998到2006年九年间美国《广告杂志》杂志的内容分析,从研究主题的变化预测了西方广告理论研究的发展[8];郑欢等基于传播类博士论文选题的实证研究,对传播学“5W”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9]。可是,目前关于广告学博士论文的研究仍是空白。在正常的学术环境下,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方法和结论应代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最高水平。
研究思路
本研究试图以历年的广告学博士论文为对象,从研究主题分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参考文献的专业性、学科之间的交融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所提到的广告学博士论文,包括研究者所能搜集到的不同学科以广告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现代商业广告设计全息影像技术应用
[内容摘要]本文从全息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入手,以该技术与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结合案例为研究背景,从应用现状、应用分析和应用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思索,深入浅出地剖析和归纳了该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形势。这对促进未来全息影像技术和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融合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关键词]全息影像技术;现代商业广告设计;应用
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逐渐从传统静态设计发展到互动式设计模式,全息影像技术的出现为现代广告提供了新的设计空间和展示途径。这种现代时尚的交互手段给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过程。将全息影像技术引入到商业广告领域并加以应用推广,其良好的互动和逼真的体验过程将是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一、新媒体时代的全息影像技术
1.新媒体时代的缘起
“新媒体”一词最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1967年,时任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的P.Goldmark在开发EVR的商品计划当中首次提出“新媒体”一词,之后其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扩散开来。“新媒体”中“新”的概念是相对的,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新媒体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产物,相对于电视、广播和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它是以移动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字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媒介,以卫星、无线通讯网、互联网等渠道为途径,进行娱乐和信息供给的传播媒体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内部的相互交流增多、相互依赖加强,信息传播迅速,广泛缩短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在全球范围内,信息化俨然已经成为时展的主流,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已经将新媒体推到了这个时代的主流之位,它在迅速蔓延的同时也将我们的生活引入了一番新的天地。
2.全息影像技术的产生与原理
历史图像的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21世纪城市化发展,城市建设的重心逐渐从强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关注城市形象建设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探寻和塑造自己的形象,力图打造一个独特的形象标签。基于历史图像进行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城市文化内涵,传播城市的人文精神,打造鲜明的城市视觉识别特征,形成独特的城市品格,为城市视觉形象设计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历史图像;城市形象;视觉形象设计
一、历史图像与城市视觉形象的释义
图像是对客观对象一种相似性的、生动性的描述或写真,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常用的信息载体,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表达,是有环境、背景的。历史图像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保留的珍贵材料,是历史的沉淀与延续。在一定程度上,人们需要依据历史图像获得对相应客观对象与时代的形象化认识。一个城市的发展要结合本地特色,离不开对历史的传承。历史图像作为见证客观对象与时展的素材,充分挖掘其中有效的信息,对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如,河南开封建造的清明上河园(图1),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范本,再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盛景。以这幅历史图像为挖掘点建造的清明上河园,使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和了解到北宋当时的城市面貌和民俗风情,而它也成为开封这座城市视觉形象中最直观的载体之一,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标签与符号。城市形象是一种泛指概念,主观上是一种对城市具体化形态的认识,是认知主体人对城市的综合性体验和印证,是人对城市的整体感知和综合评价;客观上是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有关城市形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追求“城市之美”的思想和行为,中世纪欧美国家的“城市美化运动”,把城市规划和建设与视觉形态的艺术之美结合起来,可以说是现代城市形象设计的萌芽。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形象是人对城市的认识所形成的印象,是人通过对城市物质环境的观察与体验实现的,并把城市形象的形成归纳为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将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概念引入城市形象研究领域,提出具有新涵义的CIS(城市形象识别系统CityIdentitySystem)概念,包含了城市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以系统地打造城市形象。其中,视觉识别是城市形象中最为直观的,即城市的视觉形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基于历史图像的城市视觉形象设计
城市视觉形象是一个城市形体物质的外在综合展示,是一座城市的面孔和气质,是人们通过自身体验观察到的城市空间的视觉形态,是一个城市物质基础与精神层面的结合。能引起人们感知意识的事物有很多,包括城市的标志、建筑、景观、吉祥物、公共导视系统、道路交通、旅游景点等。将城市独特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塑造成可以感知的一种表象,可以形成对城市特殊的视觉识别效应,有机地塑造城市视觉形象。当然,城市视觉形象的建设,不仅仅是纯粹的外在展示,它离不开城市的内在文化与精神,视觉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体现。基于历史图像进行城市的视觉形象设计,挖掘、提炼、整合城市各种资源,能更好地将地方特色与城市形象融合,使城市视觉形象更具个性与竞争力。如,位于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图2),是中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其多方位地展示出西安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成为西安城市视觉形象的代表性名片。城市信息的可视化构成了城市的视觉形态,使城市的形象可以通过视觉形式被感知。城市的视觉形象是指依据视觉传达的原理,通过符号化的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将城市的信息转化为视觉形式,人们再通过认知这些视觉形式便捷地获取城市信息。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换言之,城市的可视性是建立城市视觉形象的重要手段。城市视觉形象所包含的设计要素和层次是复杂多样的,文章主要研究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即城市视觉符号、城市导向系统和城市广告宣传。
1.城市视觉符号
广告学互动教学方式研讨
作者:张蓓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广告产业异军突起,广告市场的年营业总额规模已超过GDP的1%,2009年国内广告公司已达15万家,从业人员突破150万人[1]。据中国广告协会对北京、上海、广州3地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缺乏广告专业人才是广告公司目前最大困难的比重高达77.9%[2]。可见,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广告人才,是广告产业乃至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广告行业的转型给传统的广告学教学模式带来极大冲击[3]。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广告学课程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一些高校的广告课程仍以教师口述为主,学生被动听讲,缺乏与教师进行互动的积极性[4]。因此,迫切需要更新广告学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创新广告学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说教、学生被动听记等问题,其作为激活广告学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广告专业技能的有力举措而备受关注。基于此,本文探索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分析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和组织形式,最后提出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既为高校广告学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经验借鉴。
一、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观
注重实践、勤于观察、多维思考是现代广告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广告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广告、思考广告、分析广告、练习广告的习惯[5]。广告学教学与一般学科的教学存在明显差异,有较强的综合性、操作性和创新性,学习难度较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西方教学互动理论认为,互动是指人与人或者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与教师、同学、环境产生交流与合作,并提高交往互动学习的效果。互动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情景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进行的教与学的交流与融合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交互作用和影响的创新教学模式。因此,广告学课程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学,是现代广告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和先进手段之一。
广告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导入和谐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间、教师间、师生间的多维交互,完成“自学、导学、助学和督学”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6]。通过开展互动教学,使广告理论与实践知识由传统的“填鸭式”单向传递向师生双向交流反馈转变,借助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课题教学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广告学习和表达自我观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析(7篇)
第一篇: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分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基础上,提出了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纲领,体现了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素质、如何培养素质这些根本问题的关键。随着“80后”大学生带着非议和肯定步入社会,如何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价值取向功利化色彩比较浓厚。新时期,一些诸如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等主流思想观念在部分“90后”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已经降低,他们把挣大钱、做老板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更多的是关心个人前途,缺少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国家情怀。有的学生即便是加入党组织,也有一些带着“入党有好处,如对自己的就业升迁有好处”功利动机。(二)道德取向世俗化追求明显加强。过去一直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大部分学生也把雷锋作为自己的楷模和偶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可是近年来,部分“90后”大学生产生偶像错位,他们痴迷的不再是雷锋或焦裕禄,而是崇拜当红的影视明星和歌星。(三)思维方式个体化倾向增强。“90后”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习惯了被宠爱和被包容。一些父母过度注重对孩子的物质投入,忽略了情感上的交流。这容易导致“90后”大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过于强调个人利益,有的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