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衔接论文:动画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联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专业课衔接论文:动画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联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专业课衔接论文:动画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联性

本文作者:李和畅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专业课脱节,导致美术基础课不能发挥动画专业教学的基础作用,是现阶段动画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除了个别早期成立的动画专业(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等),我国高校动画专业的成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美术学院或设计学院的基础上创建的,另一种是在计算机系或软件学院的基础上创建的,这就是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的根源。在第一种情况下,由于所有跟美术与设计有关的专业的基础课都是由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等组成的,所以一部分学校就想当然地把美术或者其他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照搬过来,再加上近年很多大专院校一哄而上办动画,以致动画专业、动画系乃至动画学院遍地开花,但合格的动画师资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于是,很多学校就把动画系的基础课直接交给以前教美术基础课的教师去教,中间没有任何过渡。第二种情况是,在计算机系或者软件学院基础上创建的动画专业,因为本系没有艺术专业教师,所以就只能借用外系师资甚至直接到社会上聘请教师教基础课,这就很容易造成教学上的盲目性与不可控性。另外,过去大学的美术课又大多是分阶段上课,这样看起来简单快捷,但往往容易造成上完基础课以后的学生直接上动画专业课倍感突兀与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基础课对专业没有作用的误解。造成以上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上述专业基础课不是真正直接服务于动画专业教学的,其与动画专业课是各自分开的。

动画专业的基础课,顾名思义,它起到的是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这个基础为动画专业的其他教学创造了条件。那么,如何上好这个基础课呢?这就要涉及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衔接问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造型基础课教学。这里的造型基础可以与美术专业的素描、速写课对应来看,传统的美术基础课教学解决的同样是造型上的问题,但更倾向于对事物的结构、透视、光影的静态感受的再现。写生教学多以模仿性教学为主,素描教学模式一般表现为对石膏像、静物、头像等对象的静态写生。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在入校前大多已经有过大量的训练,如果教师仍然以“学前班”的方式教学,学生难免会有疲惫感。高校的动画专业应该把以往的以静态再现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动态的以表现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人体的动态速写、头部的转面写生练习为主,以表现为主,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对象,并初步了解夸张变形的规律,使写生与创作对象抽象化与光影化,从而动画化,在教学中以记录性速写、设计过程草图、成图阶段三段式教学法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美术功底的前提下,强化学生的动画设计理念。另外,注重在日常学习中收集和整理大量的造型素材,也是日后学习专业课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了以上在造型基础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画造型思维与理念,基础课就与动画专业课形成了关联,与动画的本质特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角色设计与动作设计课程打下造型基础。

第二,色彩课教学。色彩课教学是动画基础课的重要环节,是场景设计、角色服饰设计等专业课的基础课程。传统美术专业或设计专业的色彩课教学一般都只遵循色彩的规律性特征,教学方法最常见的是静物写生、色彩写生等,关注的是事物的客观现象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动画专业的色彩课教学要关注的更多是对学生主观色彩审美意识的培养,使色彩课教学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有机结合起来。传统的色彩理论认为,画面的色彩构成更多的是依靠色彩的空间关系去表达,但在许多现代派、后现代派大师的作品中,这种理论已被打破,艺术家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知,重新分配、安排色彩关系,并根据画面的需要,把色彩结构上的位置关系、强弱关系重新组合。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色彩感知能力。另外,在色彩基础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色彩氛围烘托的练习与对色彩情感的培养,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主要为以后的场景设计课程提供感性认识。总之,色彩教学的根本目的有两个:一是认识角色的客观规律;二是提高学生对色彩的主观能动性感知力,让学生学会运用色彩表达情感,为场景设计、角色设计、角色服装的色彩搭配、人物与场景的融合、色彩的气氛营造等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三,构成教学。传统的构成教学分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统称“三大构成”。在动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中,构成教学仍然很有必要,但其教学必须符合动画的专业特点。如,对于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构成训练,教师要突破图案简单的组织法则和其他专业平面构成纯理性几何形式的局限,把具象形的创作和抽象形的创作融合起来,在具象形的创作中注入较多的理性成分,在抽象形的创作中注入较多的感性因素,使画面更具设计感。又如,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色彩训练和几何形态训练的统一,并将色彩的基本属性、色彩心理等组织成严谨科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将物理学方面研究色彩的要素运用到生理学方面,研究色彩的视觉规律,进而从心理学方面研究色彩的感情及象征意义和符号学应用。再如,立体构成对三维动画的造型设计以及动漫周边产品的开发都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训练。另外,场景中随着光影的变化这样的视觉认知、镜头的视觉语言、对学生“镜头感”的培养等,都离不开“三大构成”教学的基础性训练的注入。

传统的美术或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一般采用以周为单位的教学方式,如静物素描若干周,接着是人像写生若干周,这样顺延下去。这样的教学方式表面上没什么错,但被用到动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中,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基础课与专业课不相关联的错觉,也不利于课程训练中对学生能力的强化。所以根据动画专业的特性,建构交叉融入式课程教学方式,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其具体操作方法为:改变以周为单位的阶段式教学为以学期为单位的融入式教学,同时在动画基础课训练中融入穿插动画专业设计课的表现元素,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基础课相关内容,使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穿插与贯穿,这样就可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得益彰和交互强化。如,在第一学年,把基础课分配在每一个学期的每一周中,也就是说每周都会有4到8个学时的素描课、色彩课或构成课,与专业设计课交叉进行教学,从而形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交叉和融入,使学生通过专业课训练挖掘、展示其潜能,并因有了目的性,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由于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相互交融,学生在基础造型训练中的艺术表现综合设计能力得到提高。#p#分页标题#e#

正如上文所述,由于我国高校的动漫教育大多是在依托不同的学科种类的基础上创建的,而且这些动画所属的学科门类又大多是依据该校原本具有的学科优势设置的,这就为一些院校由于不具备某学科的背景而采取了扬长避短的措施提供了条件。如,工科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就偏向计算机技术、游戏开发方向;艺术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就偏向动画艺术片创作方向;传媒方向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就偏向多媒体、影视传媒设计方向。这些学科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为各高校动画教育奠定了一部分基础,使特色办学、多元化动画人才培养成为可能。高校要把专业课与学校的专业特色相结合,而不是面面俱到、全而不精;要把自身院校的专业背景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几个艺术院校的所谓样板课程计划。如此,在找好各自专业定位的基础上讨论特色专业下的特色基础课设置,就显得更容易一些。如,工科院校开设的偏向计算机技术、游戏开发方向的动画专业的基础课就应该以CG造型基础训练为主,让学生运用一些造型软件直接进行手绘或鼠绘训练,从而初步掌握CG造型的一般规律,最终为动画产业链中的各个相关环节提供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很多院校都提出了“厚基础、重实践、宽出口”的办学之路,其中“厚基础”的正确性与必要性越来越明显,它是“宽出口”的前提与保证。把动画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地衔接起来,对整个动画专业的学科发展将起到关键的基础性作用。从长远考虑,动画行业振兴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一批具有扎实专业功底的人才,这需要教师对动画教育予以重视,也需要动画教育相关部门对自身专业的学科定位予以确定,并提高与其学科定位相应的基础课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我国的各类高校才能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