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文化在偶动画制作中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偶动画是最为基础的动画表现形式,其制作过程最接近动画的本质,也是一种最具表现力的动画创作形式。其制作过程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赋予角色生动的形象和灵活的影像。这种动画表现形式的历史和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动画历史一样长,甚至可能更古老。偶动画的创作和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一样,离不开历史、文化、地域所带来的影响。近年来,走民族化、国际化的道路成为动画制作团队创作努力的主要方向。走国际化的动画创作道路,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将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动画作品。我们对民族文化元素继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和超越。动画创作团队越来越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旨在使作品中体现出更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个性。因此,如何努力发掘民族文化,合理运用民族文化元素对动画创作进行提升,创造性地理解民族文化精神,创作出既具有鲜明特点,又具有国际性的动画作品,是摆在当下动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文化元素在偶动画艺术 创作中应用的必要性偶动画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受到创作者和观众所处的历史时代、地域及其所属的民族文化现象的影响。这些影响缔造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也决定了创意的差异。民族文化包含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的内容,涉及到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语言、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诸多元素。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元素,应用在偶动画艺术创作中不仅体现在视听内容的营造上,也渗透在偶动画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偶动画的发展已经超出了讲故事的传统动画范畴。许多从业者从各自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加以创新,独立地创造了自己的制作工艺,更是痴迷于材料和技术在制作过程中的综合应用。可以说在偶动画的制作过程中,除了基本的运动规律需要遵循以外,所有的设计准则都将灵活机动地发生变化。因此,和其他动画表现形式相比,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在偶动画制作伊始就具备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伴随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的。是一个民族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个性特征的反映,承载着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元素应用在动画作品中会形成鲜明的风格。这种风格是独立于创作者个人风格之外的,一种凝聚着民族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个性特征的风格。“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趣味中都表现着社会文化心理。”[1](P120)借助民族文化元素能带给观众共同的情感体验,这种简单的体验来自于集体无意识的长期积累,使观众和动画作品产生共鸣。偶动画是艺术与通俗文化的集合体,具有大众审美的特质。从审美价值上看,凡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都为本民族观众所喜闻乐见,同时,也能让其他民族的观众获得生动的体验。偶动画艺术为民族文化的视觉表现提供了一种特别的方式。三维立体和真实的材料使偶动画在制作上具有很大灵活性,偶动画中塑造的形象和场景以及一些细节通过特定工艺制作和安排,结合现代摄影、电影的相关技术手段,在视觉上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展现现实和幻想的真实感上,有着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不可替代的特点。 二、民族文化元素在偶动画创作与制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创作内容上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有效利用 偶动画也是动画,但从发展的历史来看,受到经济、技术和制作团队等因素的影响,使偶动画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走向了电影特效、动画短片和电视偶卡通片的格局。目前,偶动画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会以更加丰富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为了能创作更多优秀的偶动画作品,我们也必须从其他动画表现形式上借鉴相关的经验。动画是寓教于乐的艺术作品,通过这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既能推广宣扬本民族精神内涵的文化形象,也能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继承下来。同时,借助动画片中运用的民族文化元素能带给观众共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引发观众的共鸣。美国和日本作为动画发达国家,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综观这两个国家的优秀动画作品,我们发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美国的历史不长,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有限,在动画创作上可利用文化素材不多。因此美国动画师非常善于利用他国传统文化和相关元素,借助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打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历史上第一个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就是改编于德国著名童话集《格林童话》;而《阿拉丁》也是改编于阿拉伯国家关于阿拉丁神灯的神话传说。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动画影片内容向着其他国家的文学、故事题材进一步扩展,不仅丰富了影片内容,更拓展了创作思路。动画电影《狮子王》从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哈姆雷特》中汲取灵感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动物界中的“哈姆雷特”;《花木兰》是改编于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木兰辞》。日本动画在动画作品中更多的是充分利用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是以日本的传统神话为素材结合日本传统的民俗进行创作的典型作品。这部动画片中运用了许多日本神话、传说、仪式、意念中那些既有趣又被观众熟悉的传统文化符号,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观看趣味;根据文学和漫画创作的动画作品《少年阴阳师》,虽然描述的是神怪灵异之事,却将东方哲学无形地融入到作品之中,关照到人性层面,寓意深远。故事既还原了原著中那些来自民间的美丽传说,也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重新建构了原作鬼故事中的“雅趣”。日本还有许多动画片中也植入了其他地域的民族文化元素,比如根据漫画改编的《圣斗士星矢》、《尼罗河女儿》和《凡尔赛玫瑰》等让我们了解到相应地域的历史人文加宗教典故。 偶动画作品多以短片的表现形式为主,除了能在主题上直接植入民族文化元素以外,为了能更快地获取观众的审美认同,需要在情节和细节设计上运用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大型偶动画电影《圣诞夜惊魂》以令人熟知的万圣节作为故事背景,通过童话故事的演绎,全新的再现了万圣节这个西方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巡游和万圣节鬼怪等传统文化。许多东欧的偶动画艺术家运用当地的民俗风情作为创作的基本元素,打造出一批经典的偶动画作品,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创作者深刻的思想也歌颂了国家的民族文化。如:捷克偶动画大师伊利•唐卡的偶动画作品《捷克古老传说》。弗烈德瑞克•贝克的手绘动画作品《咔嚓》用了17000多张彩绘画稿,以轻快的节奏讲述了一把摇椅的故事,故事简单又富有深意。故事以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风俗传统作为创作原形,综合了历史、文化与自然,生动地表现了摇椅上承载的欢乐。风格上弗烈德瑞克•贝克深受欧洲画家莫纳、狄加斯以及魁北克画风的影响,再加上故事画面所表现的民俗内容充分激发了西方观众的审美情感,使这部动人的作品于1982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根据新疆民间故事改编而来的中国优秀偶动画系列片《阿凡提》,在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的新疆民族文化元素,不仅在内容上表现了民间传说、寓言、故事、格言和谜语等等,在情节和细节的设计上更是将新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风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给观众一种截然不同的异域风情。以上这些作品通过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有效利用,在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上都体现出特有的民族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为动画片注入了更强的生命力。#p#分页标题#e# (二)偶动画创作过程中对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借鉴 首先,在偶动画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借鉴,能让动画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不同民族在语言、服饰、绘画、音乐等艺术表现方面有着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经过艺术加工、设计后运用到偶动画艺术作品中,使动画片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偶动画艺术一直广泛吸收民族艺术中各类可借鉴的相关元素,这些艺术元素刻着各民族文化的烙印,是各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各国偶动画艺术家们从中找到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创造出了大量经典的动画作品。根据中国少数民族的传说改编的偶动画作品《火童》在创作中运用中国少数民族独特的装饰画与石壁画相结合的风格进行设计,利用传统剪纸造型的工艺,使整部作品充满了富有民族色彩的审美特点。另一部优秀的偶动画作品《阿凡提》设计过程中,曲建房先生借鉴了新疆美术字、阿拉伯绘画、唐三彩俑等多种民族艺术表现形式,最终根据东方人的审美特点,为动画片设计出既有典型性也具有幽默感的经典动画角色。偶动画除了可以从传统的造型艺术中汲取营养以外,也能对民族文化中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加以借鉴。“东方的偶动画艺术,特别是中国偶动画一直与戏曲文化相连,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中国戏曲的独特形式与中国偶动画相得益彰,构成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的动画风格。台湾就极好地借鉴了这种成功的模式,将台湾本土的布袋戏和偶动画结合,制作出了《霹雳布袋戏》系列作品”。[1]然后,偶动画艺术在偶和场景的设计与制作工艺上可以对民族文化艺术加以借鉴。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优秀偶动画艺术作品,借鉴了传统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工艺,如:绘画、雕塑、皮影、折纸、木偶等。黏土动画作为主流的偶动画表现手段,从民间玩具的设计与制作中获取了经验。例如:民间玩具在制作中采用了捏塑、堆塑等轻松随意并充满趣味的塑造手法,非常适合表现在偶动画的角色造型和动作设定之中。 不少偶动画作品借鉴了民间剪纸工艺,用成熟的剪、刻工艺进行造型创作,利用皮影戏中的角色制作工艺为偶装置关节以控制其动作表演。利用这种工艺技法动画艺术家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偶动画作品,其中包括:法国的《三个发明家》,中国的《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葫芦娃》等。在偶动画片《神笔马良》中,作者对民间木偶戏造型和工艺进行挖掘和探索,将传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造型方法运用到影片的角色设计与制作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偶动画中还经常用到堆贴、印花等民间布艺的相关工艺,等等。这些丰富的传统造型艺术的表现技法在偶动画上的借鉴和运用,使偶动画的创作方法更加丰富,也让偶动画作品富有了更多大众化的生活气息。由此可见,在偶动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重发掘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最具生命力的造型语言。当然,根据偶动画在技术实现上特点,在偶动画作品中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提炼和应用需要更加考究。在进行偶动画设计时,需要考虑是否便于制作和调摆动作。为了便于动画的实现,一些简单的设计成为偶动画艺术中的公共符号。例如:在澳大利亚偶动画电影《玛丽和马克思》、中国偶动画系列片《阿凡提》以及韩国偶动画作品《哆基普的天空》中,部分角色都采用了黑豆眼的设计。这种设计在偶动画中较为常见,它可以通过眼睛的形状变化,表现眨眼等动作以及各种神态。然而,这些公共符号是不能充分体现角色个性特征的。这时,民族文化元素可以成为设计师的第一手素材,根据需要在设计中加以提炼和创新,设计出风格统一又便于识别的内容让角色生动起来,在造型上体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地域特点。 三、偶动画创作中对民族文化元素的创新 “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主要是指一种精神,而不单纯指某些具体的形象符号。”[2](P13)在偶动画创作中运用民族文化元素并非简单的抄袭和模仿,而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种创新必须依赖全球性的视野,对民族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反思传统,提取传统中的精髓。虽然在民族文化中可利用的元素很多,但是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加以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我们对相关的民族文化元素加以提炼,继而进行适当的现代转换。只有这样才能使创作出来的偶动画作品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感。“将经典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原有故事情节和相关元素完全照搬,这样的作品并不是艺术创作的真正民族化。”[3](P21) (一)在偶动画片的表现内容上有效地整合 民族文化元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偶动画创作中的演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可以直接作为偶动画作品的表现题材,也可以通过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有效利用,在动画作品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在偶动画作品中应用的民族文化元素不是单一的,需要借助多元的文化形态丰富动画作品中的表现内容。用本民族文化语言去解读他国民族文化的现象和符号成为现代偶动画艺术创作中研究的重点。上文提到,美国和日本在此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在偶动画创作中运用的民族文化元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创作观念上需要对其展开思考,并灵活转变;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体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总之,优秀的偶动画作品需要对民族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和创新,使其内容上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上也能够更加符合观众的诉求心理。 (二)现代偶动画技术和民族文化元素的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和动画技术的飞速发展,偶动画的制作手段和技术也丰富了起来。我们既可以选择用成熟的传统偶动画制作工艺进行创作,也可以利用各种新材料和新工艺手段加以创新,使偶动画作品具备了多样化的视觉表达方式。画面中表现的质感、肌理、营造的环境氛围、特效更加生动和丰富。动画技术的飞跃发展给偶动画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因此,在表现同样的题材或相同的民族文化元素上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正如动画艺术家路盛章所说“我不能再用《大闹天宫》的手法来创造《墙》,不能再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手法来表现奥运会的福娃!因为我必须要创新!你必须要有时代感、现代感,毕竟我们已经到了21世纪的今天!”民族文化的视觉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偶动画技术将以更诙谐和细腻的手法对其进行表现,为观众创造出更加生动丰富的视觉体验。#p#分页标题#e# 总之,在偶动画艺术的创作中需要从民族文化中汲取更多的元素,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创新的思维方式与先进的动画表现技巧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偶动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