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对动画艺术的启发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绘画艺术对动画艺术的启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绘画艺术对动画艺术的启发

 

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形”是其基本因素之一。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可以给中国风格动画的探索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和表现性的启发。对于美的表现,中西方的观点是不一样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是“自然就是美的最好模仿媒介”,这也代表着以古希腊文化为根基的西方审美模式。所以,能准确生动地表现物,即具象的表现,就是西方传统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表现为:西方的雕塑、绘画艺术样式追求逼真、强烈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真实地表达人物的强健、风景的美丽,运用焦点透视、比例、投影等技术手段,在艺术实践中运用黄金分割律。   中国美学思想不仅丰富,而且自成体系,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审美取向。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审美观念认为,美和形不可分离,但美的根本却不是形而是神。所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美的追求都是由形入神、以形传神的。这种审美要求相对于西方艺术的具象美审美来说,是一种意象上的审美,是更深层次的审美。   中国的绘画和雕塑有个共同点——不求形似,注重以形写神。中国美术无论什么门类,都不像西方美术那样精确地刻画对象,努力模仿、再现自然,而是根据观察体验得到印象,再加上主观的想象和处理,将客观对象加工成艺术形象。如此,最终的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持相当的距离,这就是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美术追求的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重神轻形”、“以形写神”。“神与形”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观点是中国艺术的灵魂。   中国画中“神与形”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观点,来自中国古代的哲学。在研究中国画时,我们会发现,追求“神”的艺术审美传统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美的根源是“道”的观念是一致的。一种虚无缥缈、空灵剔透的境界似乎就是“神”,“神”无形无体,却决定万物的生命。万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由“神”、“气”构成的,其中蕴含了生气。如果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思考,那么可以说对美的追求就是对“神”的表达和追求。   关于“神形论”,可以从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的绘画理论说起。所谓“神”,就是指对象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宋代的《宣和画谱》和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都提出了绘画重在表现对象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外形,发展了重神轻形与以神为质、以形为用的形神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明代沈周说:“但写生之道,贵在意到情适,非拘于形似之间者。”明清绘画发展了“不似之似”的形神观,最终实现了审美主体和对象高度的统一。   经过千百年发展的中国画和其他门类艺术相互融合,渐渐形成了中国美术“重神轻形”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讲究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艺术所特有的写意性。动画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动画艺术带来了无穷尽的表现可能性。中国的动画从业者兴奋地追寻着动画发达国家的足迹,拾捡件件威力无穷、法力无边的“宝器”,猛然间回头,却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也不知道把“宝器”拿来是打怪兽还是切菜做饭。中国人何不寻找适合自己文化特性的路子呢?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我们可以从传统艺术中汲取丰富的养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动画造型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美术的“神形论”和中国的经典动画片,给中国风格动画的造型探索指明了方向。在造型处理上,无论是在人物塑造还是在细节刻画上,抓住能表现对象精神特质的主要造型特征,忽略次要特征,大胆取舍表现真实感的细节表现。视觉处理以虚带实,并不追求可信度和真实感。放弃追求形似,而要考虑如何表现“神”。每位艺术家根据对客观对象的“神”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对其进行处理。在他们眼里,造型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仅由点、线、面等各种细节组合而成的图像,而是能吐纳呼吸、有血有肉、有灵魂生命的个体,所有的造型元素,都是为了表现造型里所蕴含的神韵和生命力。   在中国绘画艺术宝库中,有太多“重神轻形”的杰作,这些杰作不像西方艺术作品那样精确地还原对象,但是更显得内涵丰富、气韵生动,令人回味无穷。中国风格的动画创作者若经常揣摩这些杰作,思考它们的造型法则和内在精神,则会产生很多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