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运动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定向运动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定向运动论文

雅文学革新思考

 

东林党议以万历癸巳京察为端,至崇祯甲申亡国为限,五十余年间,日出水火,风波赫赫,“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政治的变革、思潮的喷涌、社会的急剧裂变,由之而对晚明文坛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以东林书院起家,论文学,则激攘流派之勃兴,与公安、竟陵为伍;论学术,秉承儒家道统,尊程朱以辟王学;倡道德人格,以伦理、道义与西学结盟;以濂洛程朱之学转尚实学,倡经世致用,开启明清实学思潮之端绪。   晚明主流文学发展的脉络是清晰的:后七子文学复古———公安三袁为主的公安派———钟、谭为首的竟陵派———复社、几社的“复兴绝学”运动。因之其重心的转移也是明确的,即由吴中———湖北———江浙。   一、吴中文学复古   万历二十年以前,文坛上依然弥漫着文学复古的习气,作为后七子盟主的王世贞退居吴中,周围聚集了一批作家,比较著名的为万历十一年所论定的“末五子”,即赵用贤、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胡应麟。此外,还有汪道昆领衔的“新安诗群”,吴国伦隐居兴国,与山人、文士广为交流切磋。明史有云:“求名之士,不东走太仓,则西走兴国。”[1]即是说当时王世贞和吴国伦分居吴中和湖北,形成两大文学复古的中心。   值得称道的是,无论是王世贞还是吴国伦晚年文学复古都产生了新变,真正实践了前后七子复古倡导“格调”、“尊情”的原则。王世贞所居之弇山园成为诸多文人雅士集聚之地。万历十二年甲申,吴国伦也曾越三千里访王世贞于弇园。王世贞在《祭余德甫宪副文》中有所记载:“今年甲申之春三月上巳,吴明卿自武昌过我……”[2]万历十九年,吴国伦再次入吴祭悼王世贞,并有诗数首。   吴中文学复古大体集中于万历十八年(王世贞即世)之前,而这短短十八年间以万历十年为限,分为两个阶段。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万历十年之前为张居正改革时期。在张居正改革的十年当中,复古成员仕途大多不得志,文学复古处于低潮。万历十年,张居正殁后,云雾一扫,舆论顿时活跃起来,复古活动也出现了转机。文学复古虽然有所气色,但已不见了昔日的辉煌。伴随着王世贞万历十八年离开人世,二十年,公安派主将袁宏道初仕吴中,带来了文学革新的思想,文学复古逐渐走下了舞台。   作为身兼东林党魁和文坛宗主于一身的钱谦益对文学复古颇有非议:“自弘治至于万历,百有馀岁,空同雾于前,元美雾于后,学者冥行倒植,不见日月。甚矣!两家之雾之深且久也。”[3]不过钱氏对复古的评价并非一无是出。其对于王世贞“晚年定论”的提出,获得了学界一致的认可,“弇州四部之集,盛行海内,毁誉翕集,弹射四起,轻薄为文者,无不以王、李为口实,而元美晚年之定论,则未有能推明之者也。元美之才,实高于于鳞,其神明意气,皆足以绝世。”[9]钱氏此论虽有其合理之处,但未必确切。事实上,倡导“格调”与“尊情”也是文学复古所提倡的,虽然王世贞晚年有近“性灵”之说,但并不十分踽牾。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一,王世贞晚年逃禅。吴国伦说:“王郎中岁欲逃禅”。[4]其二,吴中士向来以情见长,前有徐祯卿可为先导。事实上,这二者是可以协调的。其三,由于阳明心学当时的影响,使其对王守仁有了再认识,“盖当王氏之为诗,少年时亦求所谓工者,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衰于法;晚节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所累,不能浑而出于自然。”[6]   二、湖北性灵文学革新   万历二十年到天启初年,湖北文坛上,公安派和竟陵派先后登上舞台,高举“性灵”大旗,逐渐造成了全国性的影响。这一时期同时是东林党初登历史舞台的时期,主要伴随着思想的论辩和对王学的纠弊展开。张居正死后,王守仁获得从祀孔庙的无上崇高地位,但王学内部已发生了重大的分化,“在朝”、“狂侠”、“乐学”、“会通”四派角立,命运各殊:随着王守仁从祀孔庙,在朝王学全面得势,但却日益腐化;狂侠派因张居正的打击而一蹶不振;乐学派的平民讲学局处于三村四落之间,逐渐暗昧不彰;以罗汝芳、李贽等为代表的会通派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机会,但是这派的立场不定,放言无忌,同时追求思想和精神的解放,因而遭到东林学派的强烈反对。   万历二十一年后围绕“无善无恶”进行的两次大的论争中,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学派和冯从吾为首的关学形成了反对会通派的联盟。顾宪成、高攀龙力批李贽,反对狂禅,高攀龙屏阳明于儒学正宗之外,声称“文成不甘自处于二氏,必欲篡位于儒宗”。[7]与此同时在京师发生了攻禅运动,东林人士对李贽等的异端学说进行了批判,并借助政治的力量肃清了京师的“异学”之风。作为狂禅派的代表李贽也因东林党人张问达的弹劾,而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标志着王学的全面让位于东林学派。   在东林学派兴起的江南地区,包括吴中和江浙一带,顾宪成和高攀龙为首的一大批儒学名流,以东林书院为坛坫,“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8]一时轰动江南,震惊庙堂。是时,“天下君子以清议归于东林,庙堂亦有畏忌”,[9]面对首辅王锡爵的责问,顾宪成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和东林的态度,反斥“外人所是,庙堂必以为非;外人所非,庙堂必以为是”,喊出了“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的口号。   学术和政治的双重努力,使吴中和江浙地区很快成了东林学的天下。顾宪成曾评价说:“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以成败为是非而已。学术到此真成涂炭。”[10]失意的王学以李贽为代表转移到了湖北,同时也将其“狂禅”与自由解放的思想传播到了湖北,形成了与江南对峙的两大区域思潮。万历七年,张居正请诏毁天下书院,王学受到沉重打击,狂侠派何心隐亦死于狱中。时李贽出任姚安知府,将子女托于湖北黄安耿定理处。时耿定理之兄耿定向为在朝王学的代表,万历九年之后,李贽依耿定理在黄安居住。十二年,耿定理去世后,耿定向开始以诱坏其弟侄的名义驱逐李贽,遂起冲突,而李贽对耿定向的抨击是乎更为猛烈。二人交恶之后,李贽徙居麻城。万历十九年至二十一年间三袁先后四次访学李贽,学界称之为“龙湖之会”。当时其他学者如焦竑、刘东星、梅国桢、丘长孺、无念、杨定见、潘雪松、陶望龄等也与李贽交往过密,并同时与三袁也有往来,逐渐形成了远离江南的倡导“性灵”的文人群体。这一时期学术的主流在东林学术统治的江南地区,然而文学的主流却在李贽左派王学影响下的湖北地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心学追求自由的性灵思想更适合于晚明文学的革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李贽的狂禅与京师的攻禅运动既成就了公安派,也使公安派迅速衰落下去。嵇文甫认为狂禅“波及”了晚明一批文人,“如公安派、竟陵派以至明清间许多名士才子,都走这一条路,在文学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时代。他们都尊重个性,喜欢狂放,带浪漫色彩”。[12]京师攻禅之后,李贽惨死,公安派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此后的十年间,公安派主要人物相继亡故,逐渐失去了其在文坛上光耀一时的地位。而随后崛起的竟陵派由于党争的日益加剧,处于政治的恐怖之下,其文学风格由狂放而内敛,表现出幽深孤峭的诗风。这是嵇文甫描述不当之处。#p#分页标题#e#   三、江浙复兴古学运动   天启中至崇祯亡国时期主要突出了文学社团的勃兴,这一活动的中心在江浙一带。伴随着东林党与魏宗贤阉党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体现了东林党人“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在东林党的影响下,许多文人社团相继出现,这一时期的文人社团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是以往社团所不具备的,是在东林党议这种特殊背景下的产物。所谓“朝之党,援社为重;下之社,丐党为荣”。[14]晚明社会的裂变是明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的自然演变,是整个明王朝政治腐朽和经济衰退的必然结果。在明王朝由裂变而走向灭亡的时期,文人结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现象。   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各种文人团体超过二百多家,是明代此前两百余年文人社团总和的两倍,其中规模最大者人数有数千之众,声势之大,震撼朝野。这既是文人结社的至高峰,也是古代社团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历史时期。由于受到晚明社会背景的影响,这一时期文人结社有了一些新的特点:社党一体化,干于时政,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结社与讲学论道相结合,成为传播学说扩大思想影响的基本途径;诗社衰退,继之以文社的兴起,社事活动由诗酒唱和、怡情自娱变而为控制选政,操纵风气。结社在晚明学术的演变中起到了具体作用,而晚明学术的演变,撮其大要,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万历中叶前,李贽为首的狂禅派,承传左派王学,推奉三教合一,以禅释儒,肯定自然人性,与程朱理学构成某种意义的对立。二、万历中叶后,狂禅派在政治威劫下走向衰落,顾宪成、高攀龙率众讲学东林,宣扬程朱之学,批评‘异端’学说及侈谈心性的学风,倡导‘用实’,以求振兴世道,迨明末,这一思想渐占上风。”在为数众多的社团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娄东二张”,即张溥、张采所代表的复社了,时人目为“小东林”,先后统合了十五个地区的十七家社团。《复社纪略》卷一云:“是时,江北匡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松江几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各分坛坫,天如乃合诸社为一,……因名曰复社。”[17]这些文社之间交流频繁,关心时政、切磋时文、交流思想,不断扩大影响。复社的尹山大会、金陵大会、虎丘大会规模之大,令人瞩目。崇祯二年的尹山大会标志着复社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复社作为全国性社团的地位。陆世仪说:“按目计之得七百余人,从来社集未有若是之众者;计文二千五百余首,从来社艺亦未有如是之盛者。嗣后,名魁鼎甲,多出其中,艺文俱斐然可观,经生家莫不尚之,金阊书贾由之致富云。”   崇祯三年的金陵大会,时社中人士张溥、杨廷枢、吴昌时、吴伟业、陈子龙、彭宾、万寿祺、吴继善、吴克孝等人同时中举,张溥因此号召在金陵召开了此次大会。蒋逸雪认为,娄东声气益广,乃“本年白下之会启之也”。[18]崇祯六年的虎丘大会标志着复社进入全面发展的全盛时期。此次大会之前,社中人张溥、吴伟业、杨廷麟、马世奇、杜麟征、姜埰、左懋第、夏曰瑚等俱中进士。张溥归里后举行了此次大会。除南直以外,山东、江西、湖广、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社友数千余人应邀入会,其声势之盛,“三百年来从未一有此也”。[17]此外,自崇祯三年以后,每逢秋试之期,复社都要集“十四郡科举士及诸藩省隶国学者”为会,称国门雅集。此外,崇祯八年的桃叶渡大会、十一年顾皋等一百四十人上《留都防乱公揭》,都掀起了反对声讨阉党阮大铖的声浪,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所有这些努力都扫清了前进路上障碍,使“复兴古学”的运动成为当时全国性的文学思潮。

阅读全文

国防四位一体教育模式探析

构建依据:大学职能的践行

高校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体,具有两者的共同属性,不同于初等国防教育,其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国防教育的一般特征和高文化的层次特征。鉴于此,高校国防教育的外延就应该包括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这四种高校国防教育实践构成了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可分割。高校国防教育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行为系统,其发展动力来自于现代大学职能的践行。现代大学职能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历史表明,大学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演进是大学适应社会的结果。大学三大职能在国防教育领域的践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高校通过国防教育应该提升大学生的国防素质,增强他们国防观念和意识、传授国防知识和提高国防技能。其次,在发展科学上,高校通过对国防教育研究领域理论体系、出现的新问题等进行研究,以形成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方法。最后,在社会服务上,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发挥师资等资源优势,为社区国防教育服务。因此,如何将高校国防教育所包含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大学社区建设整合,是构建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正是大学这三大职能在国防教育领域的践行,推动着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它们是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构建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的基本依据。

模式内容:“四位一体”

在充分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外延以及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职能关系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具体内容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的主要标志。学科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二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三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国防教育学是研究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并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这一科学认识明确了国防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国防教育学对国防教育规律的探索所产生的新知识,是国防教育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专门知识。从教育部体卫艺司国防教育办到省教育厅国防教育办,再到普通高校的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已经形成一个体系庞大的管理、教学和科研网络体系。可见,国防教育学已具备一门学科所必须的三个要素,具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何为学科建设呢?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对于一个研究领域,学科建设主要是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然后通过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过程建立起该学科的训练制度与研究制度。

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院、系而言,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学科群的建设,即通过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从而使得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建制不断扩大,研究的经费更加充足,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而对一个学校而言,学科建设则主要涉及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系列更为宏观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以此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大学学术组织围绕“国防教育学”而进行的所有建设活动的总称。尤其是指设置专门的学术组织进行制度化的体育科学研究。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通过前面分析,学科建设是整个学校发展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龙头部分,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学科建设是宏观层面的,学科建设一般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因此,课程建设是学校实现其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核心。何谓课程?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国防教育学课程是指以促进全体学生国防素质提升为目标,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总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涵盖了国防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教材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和研究等。其主体部分是教学,教学的完善与改进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国防体育是我国国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对培养未来国家合格的建设人才,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目前主要项目有定向越野运动和射击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关键是训练机制和竞技机制的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国防教育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在开展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解决。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设以学校学生、教职工为主体、周边居民参与的“校园———社区”一体化的国防教育体系。它能够将学生的课余国防教育活动、教职工的国防教育活动和周边居民的国防教育活动整合在一起。这一措施有利于大学国防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充分整合大学国防教育工作中的教学、科研、训练、群体等工作的同时,将大学国防教育的外延一一涵盖,并将各项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以上四个部分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学科建设以科研为重点,课程建设为教学为关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训练为基础,而社区国防教育建设则为群体为服务对象。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模式。科研活动能促进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接触并创造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并在教学和训练活动中传播给学生,有助于改进和丰富教学和训练活动,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也可以促进科研发展,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能发现教学和训练内容、手段、方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科研活动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活动。有了以上科研、教学和训练的基础,高校就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相关资源为社区群体提供优质国防教育服务。#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高校羽毛球运动多媒体技术研究

摘要:

通过在羽毛球运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使得羽毛球教学的效果有了极大提升。本文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针对多媒体技术在我国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解决在羽毛球教学中学生感觉技巧难、入门难等难题。

关键词:

普通高校;羽毛球;多媒体技术;应用;调查

随着近几年我国民间羽毛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羽毛球这项运动逐渐成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广大学生锻炼的首要项目。羽毛球这项运动对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都非常有帮助,而且学校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羽毛球运动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从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多的学生在高校之前很少接触羽毛球,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碰过羽毛球,此次针对羽毛球运动技术复杂细腻等特点,对体育教学中的羽毛球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的提出也给普通高校羽毛球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是在当前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一种,兴趣主要是指对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种活动过程具有的引导作用,兴趣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去思考问题,主动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并且在兴趣的引导下敢于探索和创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教学领域一直不变的话题,如果教师在某一种教学方法上缺乏兴趣,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不会被提起来,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的意义就不太大。所以学生对某件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学生此时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集中,其观察力和想象力也会更加丰富,进而呈现出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

阅读全文

大学物理研究型课程应用

摘要:

以“陀螺的进动”为例,从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策略的优化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与评估,讨论了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军校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并就研究型教学模式对军校学员研究能力、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研究型教学;陀螺效应;军校;创新能力

一、引言

研究型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外大学课程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大学基础课程老师的认可与推崇。所谓研究型教学,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1]: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将学习、研究和实践三者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员高度参与,达到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通常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和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变教师为引导者,学员为主体,同时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了学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员的研究能力,受到诸多大学特别是工科院校的青睐。在军校基础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非常必要。目前我军正处于新军事变革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培养未来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对军校现有教学方法进行适当改进。以“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为例,这就要求教员必须针对原有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研究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员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教学内容注重研究的深度,在强调学员个性化思想的同时,特别注重学员发散性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也逐渐成为军事院校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物理”研究型教学的基本策略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型媒体形态,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等优势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但新媒体不具备传统媒体苦心经营多年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尤其在学术传播领域,学术期刊的权威性不可替代。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学术领域主要传媒的学术期刊不能置之度外,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在国家战略层面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媒体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浦尔教授提出的,是指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作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是期刊的立脚之本,学术期刊一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而且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国内期刊从业者对媒体融合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吉海涛等探讨了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的组建方式、运行模式、风险防范及保障制度;傅晓琴认为学术期刊应坚持内容为主、技术为辅的原则,促进期刊内容资源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指出,科技期刊在与新媒体融合中要有发展战略,因刊制宜,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融合之路;徐亟等认为在新媒体时代,期刊编辑部要开拓除传统的科技信息出版功能之外的市场空间,不能原地观望,要有探索的勇气,抓住一切机会,才能让科技期刊重拾市场主体地位。《机械工程学报》作为国内机械工程领域的学术期刊,承载着报道和传播机械工程领域及其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应用的优秀科研成果的使命;但是截至目前,国内机械类学术刊物尚没有新媒体发展的经验可借鉴。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本文拟以《机械工程学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探索为例,探讨适应自身特点的发展对策,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1.1学术期刊的传播劣势

学术期刊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期刊的传播方式始终比较单一,不管是通过大型的数据库出版商,还是建立期刊自身网站,其最普遍的做法是纸刊内容原封不动地数字化,而且在传播方式上与纸刊大同小异,主要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出版商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大,呈现出海量化的特点,学术期刊经历着从以纸版出版向网络出版再到知识出版为主的转变,科研工作者在搜索学术文章时,不再关心出自哪一本期刊,而是在哪一家数据库出版商可以查询到更多的相关知识点。这种传播的转变也使得学术期刊的品牌在削弱,内容特点很难有效地凸显出来。

1.2学术期刊的内容优势

“内容为王”是办刊人追求的目标和采取一切办法、措施与行动所得到的结果,尤其学术期刊的内容是经过多层把关才进入发行渠道的,其优势主要依托3个方面:一是投稿文章具有较好的学术质量。目前,高等院校的师生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是学术期刊的主要作者群,他们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确保了文章的高学术质量。二是强大的评审专家队伍。学术期刊在选用文章时,通常采用同行评价的办法,只有通过同行评价的文章才能刊登,这就从评价体系上确保了刊登文章的学术质量。三是编辑部选题策划及“三审制”。优质的文章是基础,优秀的编辑是主体,良好的选题策划和出版制度是保障。这3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期刊的优势所在。

1.3新媒体对学术期刊的影响

阅读全文

纳米材料导论课程融入高等教育分析

摘要:专业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补充和提升,有利于构建本科教育的完善专业知识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为导引,探索高校教学原则在本科教学实践中贯彻的科学路径,其宗旨是实现高校教学实践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使本科生在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关键词:高等教育;选修课;纳米材料导论;科学世界观

高等教育突出专业教育,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性质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各个专业设置相应课程来完成专门人才定向培养。高校课程根据对专业的适用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前者是重点讲授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相对稳定性,后者则是作为必修的一种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特长,系统构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高校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始终处于指导地位。教学规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教学过程实施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必须贯彻的准则。如何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灵活运用、落实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是高校教师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纳米材料导论是苏州大学材料专业开设的选修课,重点介绍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着重介绍纳米粒子、纳米薄膜、纳米固体等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基本性能。该课作为材料学专业重要选修课之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践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一、教学实践中选修课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本科教育过程是专业科学知识体系构建过程,同时也是本科生世界观逐步确立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学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科学性要求教学要客观传授专业科学理论,而思想性则要求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纳米材料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纳米材料特性这一章节中,重点揭示材料构效关系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即利用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关系原理引导学生认知纳米材料特性。材料是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材料是客观的物质,纷繁的材料构成了多彩的物质世界,层次的划分使复杂的物质世界变得清晰而富于条理。物质可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又可分为若干个亚层次。目前,三层次理论为人们所共识,即以典型尺度划分,物质可分为微观、宏观、宇观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物质服从不同的运动规律。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尺寸的划分不应当是截然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即它们之间必然存在一个介观,处于介观领域的物质其典型尺寸为1~100nm(小于1nm为微观世界;大于100nm为宏观世界),该范围也称为纳米尺寸范围。这一过渡区域的特点表现为宏观规律和微观规律的互相交叠。一方面,牛顿经典力学的规律尚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的各种效应已十分显著,其结果是出现了新的尺寸效应。其中,既有本构特性变化的尺寸效应,又有新的物理和化学机制出现的尺寸效应。具体表现为宏观块状物质的本构特性与特征尺寸无关,而当物质的特征尺寸减小到某一临界值时,其本构特性变成与特征尺寸相关,或者出现新的物理和化学机制,即纳米尺寸效应,其包括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团聚是纳米材料制备过程中材料尺寸控制的关键。纳米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容易发生团聚,造成团聚发生的内因是由于纳米材料尺寸极小,比表面过大,比表面能过高,使材料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有自发通过接触团聚增大颗粒尺寸,降低比表面能使体系趋于稳定的趋势。造成团聚的外因是材料制备或煅烧过程中存在着范德华力、氢键和毛细管效应。这里小尺寸,高比表面能是团聚发生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纳米材料团聚发生的基本趋势;而范德华力、氢键和毛细管效应是团聚发生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促进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通过辩证分析,在掌握教学知识点的同时,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实现了纳米材料教学实践中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二、纳米材料导论教学中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本科教育过程是知识的传承,更是科学研究方法的领略,通过个性的抽象思考,领悟共性的哲学精髓,将会开启本科生的创新之路。高教理论研究表明,探索、研究的本质是对未知领域的求索,而教学是已知的传承,二者的区别在于认识的客观对象不同,任务也不一样。但是两种认识过程又是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在专业选修课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在传授系统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在学生的兴趣中埋下探索的火种,实现科学思维的启迪。尖晶石型氮氧化物是一种新型的陶瓷材料,具有出色的光学性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介电性能等,但氮氧铝制备相当复杂。尖晶石型氮氧化铝合成有三种方法,最普遍的方法是碳热还原氮化氧化铝法;第二种方法以金属铝为原料,借助燃烧反应来氧化氮化制备氮氧化铝;第三种方法是用气相反应合成氮氧化铝。这些方法的共同的特点是制备过程必须在高温下进行,高温、氮气、金属铝是合成不可缺少的条件;碳热还原氮化氧化法中,高温、氮、碳是必备的条件,因此,只要具备上述两种条件,就能够合成氮氧铝。经典爆轰理论表明,含能材料TNT爆轰,瞬间可释放出很高的能量,形成高温、高压、强冲击波能量场,高温、氮、碳均已具备的条件下,适当引入铝粉,就可以实现氮氧铝的制备。通过对自己课题组已有科研成果的介绍,将具体的思考方法传授给学生,经过综述、归纳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创新不光是靠偶然的灵感和顿悟,是有章法可循的。这种将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相互渗透的方式,能有效启迪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阅读全文

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合作的典型模式

近年来,预印本蓬勃发展,成为网络环境下新兴的学术交流模式,该模式允许作者在同行评议和正式发表之前先行论文全文,并通过专门的预印本库(又称预印本服务器、预印本平台或预印本仓储)向全网用户无限制地广泛传播。预印本的快速机制,不仅弥补了传统期刊因同行评议等出版程序造成的发表延迟的不足,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发表效率和传播效能,而且促进了公开评议机制能够广泛吸收同行意见,进而有效规避了学术歧视和学术打压,对传统期刊出版模式构成了有益补充。与此同时,预印本强调学术交流主权的回归,主张最大限度地赋予作者对自身作品发表和传播的权利,营造了公平、自由、开放的交流环境,这也符合当前学术界大力推广的开放科学理念,因此,预印本受到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欢迎和认可,并得到众多基金资助机构的政策支持[1]。近期有研究表明,预印本能够帮助论文积累更多的关注度和引用量[2][3]。预印本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引起了传统学术出版界的关注。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学术期刊出版商调整了政策,接受作者在向期刊投稿之前或同时预印本[4],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出版商积极布局预印本领域,将预印本交流纳入自身出版体系,在开展多种模式的实践探索、积累先行经验的同时,也为行业提供了示范样板。本文在分析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合作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近年来国际上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合作的典型模式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在预印本交流和期刊出版之间实现有效联通和协调发展的创新做法和实施效果,以期为我国学术期刊引入预印本模式、优化出版流程、创新出版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1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合作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起源于纸本时代的传统期刊,建制化和规范化是其主要特征,而作为开放获取运动的产物,以自存档为核心理念的预印本则相对随意自由,二者本是不同的学术交流体系,有着各自的服务目标与定位。进入21世纪,传统期刊生产已经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出现了单篇出版、优先出版、公开评议等具有网络交流特征的新型出版方式。同时,随着预印本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普及程度的提高,其规范化建设和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在质量监督、注册控制、永久典藏等方面形成了类似正式出版物的管理机制。可见,预印本和期刊在出版方式和规范化运作方面正处于相向而行、逐渐趋同的态势,二者在服务理念、技术框架、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契合度也显著提高,这都为二者的接轨合作奠定了基础。从交流模式和运作方式来看,预印本与传统期刊分别具有对方所不具备的优势,然而相对而言,这种优势又是各自的劣势。二者的结合可以有效规避彼此劣势、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双赢,形成全新的学术交流体系和出版模式。一方面,预印本越过同行评议提前的模式,虽然使科研成果免于在漫长的同行评议过程中丧失时效,有助于作者在更加开放公平的环境中收获反馈意见,但是,在同行评议仍然是学术价值评判主流规则的背景下,内容质量监控机制的缺失显然不利于优质成果的甄别和推广,势必形成“预印本孤岛”现象,进而阻碍预印本库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期刊合作,接续同行评议和传统期刊出版,可以提高预印本作为科研成果的完整性和可信度。换言之,传统期刊的介入也激活了预印本在学术界的推广应用,并助推预印本交流模式向体制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传统期刊这种必须经过同行评议科研成果才能发表的出版模式,虽然能够维护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声誉,但是也造成了科研成果交流明显的延迟,在科研成果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当下,传统期刊的出版模式难以满足科研人员加速交流的需求。借助预印本的优先发表机制,结合自身的同行评议传统,传统期刊能够在保证学术质量、维持业内声誉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出版效率,从而抢占发展机遇,保持领先态势。预印本功能的加入不仅优化了传统期刊出版模式单一、线性的运作方式,也推动了不同交流模式的复合联动、优势互补,进而产生增值效益。

2国际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合作案例分析

2.1bioRxiv与期刊的双向传送模式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CSHL)筹资创办的bioRxiv已成长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央预印本库,该平台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持续上升,每月的投稿量、摘要浏览量、PDF下载量分别突破了2500篇、400万篇和150万篇[5]。在它的带动下,预印本交流模式在多个学科领域得到推广,预印本库建设掀起了第二波浪潮[6]。目前,生命科学领域大多数期刊对预印本再发表持支持态度,而对于作者来说,在预印本库和期刊投稿系统分别提交稿件耗时耗力,为此,bioRxiv创新性地推出了直接传送计划(DirectTransferprogram)[7],以吸引本领域内支持预印本的期刊加盟,并在预印本库和期刊之间搭建稿件双向传送机制,实现了稿件共享。借助该机制,作者只需要一次性上传稿件,并输入稿件信息元数据,就可以同时完成期刊投稿和预印本存缴。直接传送计划包含B2J(bioRxivtojournal)和J2B(journaltobioRxiv)两个通路。B2J是作者在向bioRxiv提交预印本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拟投稿的期刊,bioRxiv在存缴预印本的同时,将稿件自动递交到期刊的投稿系统;J2B是作者在向期刊投稿时,可以选择在期刊正式录用前,先将稿件以预印本的形式在bioRxiv上,通过直接递交,存缴可以自动完成。加盟期刊可以选择仅开通一个方向的通路,也可以选择双向开通。对bioRxiv公布的加盟期刊的统计显示,在加盟的170种期刊中,仅开通B2J通路的期刊共136种,占比较大(80%),这反映出,大多数期刊倾向于把预印本库当作辅助投稿平台,其余34种期刊则选择了双向开通。综上,直接传送计划的实施为合作双方带来双赢。一方面,传统期刊增加了来稿渠道,以PLOSONE为例,其2014至2019年间发表的论文中,共1827篇源自bioRxiv[8]。另一方面,有了定向的接收期刊,预印本后续发表也获得了一定的保障。据不完全统计,bioRxiv预印本约70%最终被期刊接收发表,且预印本流向的前20种期刊中,超过半数(12个)为加盟期刊[5]。直接传送计划得以成功的关键机制,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预印本库执行与所对接传统期刊相统一的稿件初筛标准,除了智能的学术不端检测外,还聘请专职研究人员对文章报道范围、用语规范、撰写格式、伦理规范和作者身份等进行合规性审查,确保预印本在时就达到传统期刊送外审时要求的稿件水平。第二,制定稿件跨系统传输的标准协议,在数字出版技术供应商HighWire的支持下,bioRxiv开发了一套标准体系和系统架构,实现了预印本库与不同期刊投稿系统的对接以及稿件文件和元数据在两个端点间的快速传输。bioRxiv的成功实践推动了稿件交换通用方法(ManuscriptExchangeCommonApproach,MECA)的诞生[9]。目前,该方法已经获得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协会(NISO)的批准,成为跨系统传输稿件的通用标准,这使稿件在预印本库、出版商、稿件处理系统以及知识服务工具之间自动流转成为可能。

2.2ESSOAr的一键式预印本传输模式

阅读全文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共6篇)

(一)

一、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现状分析

(一)各类学生英语水平及学习兴趣不一致

专业英语是在完成基础英语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分统招二表学生、统招三表学生、定向学生、专升本学生,且全部是男生。二表学生英语基础较好,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三表学生和专升本学生则英语基础较差,专业知识也比较匮乏;定向学生的工作单位已定,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够,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他们的未来没有什么帮助。尤其是男生,在语言学习上本身比较困难,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因而学生整体水平较其他专业学生偏低,英语水平不均衡性明显,英语思维能力弱,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专业英语教师素质不均衡

教师素质是影响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问卷调查中发现,5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教师无法用英语授课,而英语教师又解释不了一些理工方面的知识,英语和专业脱节。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应该是一个综合型的人才,首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英语功底这两个基本条件,此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知识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教学技巧。而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专业英语教师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专业英语教师大多来自于专业教师,要么缺乏较高的英语能力,授课时过多地讲解专业知识,要么过多地讲解英语语法知识。从而使得授课形式单一、枯燥、缺乏科学性、趣味性,学生逐渐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丧失了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在专业英语课堂上,不认真听课、逃课等现象明显多于其他课程。

(三)选用教材不合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