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电子设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电子设计培育方式探讨
作者:高原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1建设电子设计培训中心,搭建电子信息活动平台
作为近年来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设计创新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实践培训基地已逐渐引起国内各高校的关注,对于形成“课内外结合、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技活动平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投资过百万创建了电子设计培训中心,该中心既是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培训基地,也是广西区电子设计竞赛的测评场所,更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科技活动平台。其建设思路定义为: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主线,整合电子信息类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务实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创新思维、基本科研技能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等多层次训练为目标的电子信息科技文化活动平台。中心根据学生科技活动特点及学科发展要求,除购置了电脑、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等常用仪器设备以外,还配置了EDA开发系统、DSP开发系统、单片机开发系统、德国“乐普科”自动制版系统等设备。中心网站定期公布一些题目,全校学生均可自愿参加制作,经培训中心指导教师验收合格后,即可进入中心学习。中心在时间、空间、资源、指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管理,培养学生的自觉研究习惯。培训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
1.1开展一系列分项目、分层次的讲座,包括有关电源、DDS信号源、扫频仪的原理,设计思路,高频电路,FPGA,单片机,控制理论,论文写作等专题以及电路调试中的实用方法和技巧。近三年来,电子设计培训中心在区内开出公开讲座2次,校内讲座10余次。
1.2编写《Protel设计与提高》、《FPGA实践与应用》等培训教材,面向电子设计爱好者组织经常性的培训,通过训练考核促进学生设计与制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利用与电子行业相关企业建立的合作机制,由企业主动提供新产品、新设备,对师生开展进校集中培训,介绍行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1.3为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师科研、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提供技术指导及设备支持。“小功率数控交直流电流源”、“基于FPGA的RFID实训平台”、“智能无线搜救系统”、“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SSB无线收发机”等一批学生项目相继完成并通过测试。
1.4作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西赛区的测评基地,为整个广西赛区作品的测评提供全套设备和良好的测试环境。培训中心的管理采用教学改革项目模式,学校每年验收一次,根据中心当年的培训规模、参赛成果等划拨下一年度经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通过中心的活动扩大了知识面,同时学校也遴选出了一批参加区级和国家级竞赛的种子选手。
电子设计竞赛与CDIO项目教学的关系
一、CDIO项目教学模式的实现
我校基础实验中心在学校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共开发了3个二级项目,分别是综合电子仿真与设计项目、信息传输与处理项目以及控制与检测项目。在三个二级项目的框架内,由指导教师提出项目要求,设定功率放大器综合设计应用、ADF设计与仿真、民航VHF地空通话接收机的设计与制作以及智能小车的设计与制作等课题,学生可分组选择不同的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构思、设计、实现并运行。CDIO的教学项目均为团队合作项目,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积累了“做中学”、“学中做”的项目开发经验,培养锻炼了CDIO能力。
二、CDIO教育模式与电子设计竞赛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相互促进作用
CDIO的项目教学模式与电子设计竞赛在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和学生梯队培养上有较多不谋而合之处,两者相辅相成,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上相互促进,并且使得实验室和创新基地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1.在教师的项目管理经验上相互促进
通过在CDIO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组队完成项目任务,教师积累的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在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和指导时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好的把握电赛的方向和学生队伍的进度。同时也为指导教师积累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电子设计竞赛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不仅要进行赛前指导培训,开展大量的工程实例训练,还要在四天三夜的竞赛时间中,做好后勤保障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对项目管理者在时效性和精准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了教师在CDIO项目管理上的高度。同时,电子设计竞赛的成绩更是对项目教学模式的一种检验与促进。
2.在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上相互促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类实验课程改革
摘要:分析了高校电类实验课程的现状和不足。针对电类实验课程内容重复性、陈旧性、单一性,教材过于理论化,考评体系单一,实验教师缺乏等问题,建立电类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功能齐全和设备先进的电类实验室,完善电类实验课程组织保障机制。实践证明,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类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能够为相关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类实验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大学生实验课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2016年6月2日,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除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接受本专业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外,还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第一环”,基础实验课程应着眼于如何实现课程内容由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转变,切实促进学生在知识吸收、思维逻辑、实践探索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具有“打好根基”的重要意义[2]。
1电类实验课程现存问题及分析
电类实验课程主要面向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多年来,课程内容呈现出重复性、陈旧性、单一性等特点,课程教材偏理论性,考评体系单一,不能覆盖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教师队伍也普遍存在年龄断层,年轻教师较少的状况。针对上述现状,信息与控制实验中心(简称中心)从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和保障机制对电类实验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包括根据教学需要修订实验课教材、考评体系更侧重于人性化与灵活性、教师团队引进了6名年轻教师,从而有效地加强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中心的电类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认识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6门课程。本文分别从教学内容、考评方法和教材修订三方面对这些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其可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推进传感器技术教学革新
作者:郑春娇 张健 王俊生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一项加强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重视全面素质提高的科技竞赛。近年来,学校领导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学校改变传统办学观念,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建设[3]。以我校的电气工程学院为例,学院新建“罗克韦尔工业控制网络实验室”,改造与更新“传感器技术”、“单片机与微机原理”、“PLC技术及应用”、“电力电子”、“电机原理与拖动”、“自动控制原理与计算机控制”、“过程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工与电路”等实验室,扩建“电工电子实训中心”、“电气照明”等实习基地;同时建起学院的机房,为本科生、研究生、教师查阅资料、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创造优异的条件。除硬件投资与支持外,教师还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实践平台,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制和内容,加强课堂、实验室教学。电子设计竞赛赛程历时4天3夜,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每组的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协同工作,完成从解析题目、方案论证,到设计原理图、选择器件、实际制作、编程调试、分析结果、论文写作,直到面对评审专家进行演示,回答问题,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一系列的过程,实质上蕴含着对参赛队员的实际技能的考验,也是对学校的教学体制的检验,学校的理论教学质量怎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动手的能力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传感器技术”课题组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1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传感器技术”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现有的教学内容,大多侧重于原理的介绍和公式的推导,比较枯燥,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缺乏感性认识。而电子设计竞赛中用到的角度、光电、红外、超声、无线收发等传感器,都是侧重于如何实践应用,如何把被检测量通过运放补偿电路转换成标准的开关量信号,而对于内部结构、外部封装形式、原理公式等涉及较少。因此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讲授相关的课程内容时,要有所侧重,对于原理性较强的部分要适当删减,对于实践应用较强的器件要增加课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力求教学内容合理[4-6]。学校教研组的教师经过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并且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得到启示,加重了理论课辅助实验教学的比例,修改了教学内容。删减了物位测量、智能传感器、传感器的新方向这几个部分的内容。物位测量所采用的方法,比如导电液体的物位测量,在电磁式传感器中已经介绍了原理,而非导电液体的物位测量在电容式传感器中也加以阐释,原来的章节在此处只是从检测的角度介绍其具体应用实例,略显赘述。而删减智能传感器、传感器的新方向这部分内容是因为在“自动化专业新技术讲座”中包含了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的新方向,与本课程有交叉和重复的地方。
2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现有的“传感器技术”实验教学以CSY-2000系列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台为平台,开设了电阻应变式桥式电路、电容式传感器的位移特性、电涡流传感器的位移特性、霍尔式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光电式传感器的测速特性、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的温度特性等实验。实验内容多是验证性为主,验证被测量与输出电压的关系,实验中所用的传感器和运放电路都是封装好的,学生看不见具体的传感器裸件,也不了解相关的运放补偿电路,对于电路中的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的取值和作用更是知之甚少,学生缺乏积极性和能动性。而电子设计竞赛中涉及的传感器,要求学生自己熟悉元器件结构,了解元器件性能,根据输入输出间的电气特性选择转换电路,并亲自焊接调试,这种实践技能的提高是难以依靠目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而实现的,这就要求实验教师要进行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精心选取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验内容[7-10]。鉴于此,增加了6个学时的实验,电阻应变式特性实验由以前的2学时增加到4学时,由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选择电桥的桥臂电阻,搭接放大电路,并计算相关的参数;另外,考虑到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为此增加了2学时的“温度传感器”综合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和铠装热电偶分别检测温度,用热电阻Pt100作为温度标准,计算各个传感器的精度、线性度等参数;同时增加的实验课还有2学时的压电式传感器,主要是考虑基于压电效应的压电材料及超声电机是当前社会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同时本校有专门的超声电机实验室,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3教材的建设现有的“传感器技术”教材比较繁多,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写作思路上看,有的以传感器原理为主线,有的以过程参数检测为主线;从专业上看,有的以材料特性和机械结构为重点,有的以信号的电气检测和电路转换为重点。鉴于现有教材的多样性和行业特征,难以满足电子设计竞赛的实际需求,我校电气工程学院的“传感器技术”课题组,组织编写了适合测控、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教材在了解各种传感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传感器的典型应用电路设计,特别是电子设计竞赛中涉及的传感器,教材增加了如何根据性能指标选型、如何设计应用电路、在焊接调试中的注意事项等实践技能部分。此教材必将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相应的实践技能,推进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深入发展。
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电子信息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思考
本文作者:庄友谊 李方洲 单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分院
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虽然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比较弱,学习态度欠端正,但对于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于是学习的效果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学科竞赛就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今年,通过观看大学生智能车比赛视频,同学们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报名参加比赛的学生人数也急剧增加。同时,学科竞赛的内容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比赛赛题就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应用方面的设计。电子设计竞赛赛题分基础题和发挥题两部分,其中,基础题是大部分参赛学生都能完成的,而发挥题又给个别优秀学生提供创新发挥的余地,从而引促学生走上创新的轨道,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在“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比赛中,学生采用统一的竞赛车模套件,自主构思控制方案进行系统设计,包括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电机驱动、转向舵机控制以及控制算法软件开发等,最后完成智能车工程制作及调试。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进行跑道、障碍物、交叉线、终点等自动识别,需要对车身平衡、转向、速度进行有效控制,培养学生具有灵活应用专业基础知识能力的同时,又给学生提供很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和创新的舞台,引导学生走上创新的轨道,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科竞赛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竞赛的过程中,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与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生需要从竞赛组委会公布的几道竞赛题中选择一题,然后查找资料完成设计,再进行实物的制作、软硬件的调试和参数的测试,最后完成论文写作,这些都需要学生独立运用创新思维,尤其是确定设计方案时,更要查阅资料,拓宽思路,并结合自身和学校的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在“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比赛中,由于硬件是统一的,因此,成绩的好坏就主要由控制方案和软件决定,而控制方案和软件设计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思维意识,深入地运用本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得益于此前的学习和训练,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与老师讨论,经过归纳分析,进而消化吸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不管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还是大学生智能车比赛,内容往往都涉及电子、机械、传感、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问题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及灵活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学生掌握并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制作。而且,竞赛的过程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难题也需要参赛队员千方百计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能更深入挖掘参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各个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离不开创新人才,离不开创业者本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大学生创业,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这些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大学的创业教育应该始终坚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学科竞赛中,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力的培养和极大的提高,由于近年来学科竞赛赛题经常来源于工程实际,体现了专业应用方向,因此学科竞赛在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从事专业活动的信心,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素质。此外,学生在竞赛中积累的工程实践经验也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就业、创业产生重要影响,促使学生自觉投身到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创新活动之中,进一步积累创业经验和专业基础,为在校期间或毕业之后的创业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校的创业教育提供重要途径和良好载体。另一方面,由于竞赛本身的特点,只有最优秀的作品才能获奖,因此,学科竞赛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和竟争意识。同时,学科竞赛,比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往往要求参赛者在几天时间里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调试和测试,而且学科竞赛的问题综合、灵活,学生在这期间需要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这除了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外,也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敢于直面困难,从而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由于竞赛小组成员有时是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取长补短,默契配合,积极沟通,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精神。参加过竞赛的学生,无论是否获奖,都认为竞赛对他们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不但在专业能力上得到了提高,在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等方面也得以充分锻炼和展现,而这些也正是创业者必不可少的素质。
基于学科竞赛的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和举措
由于本院电子信息专业脱离母体、独立进行专业教育和参加学科竞赛的时间短,需要在人才培养、专业教育和学科竞赛进行创新性改革,从而培养出地方经济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修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母体学校的培养计划显然不太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因此,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从独立学院的实际出发,修订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使之更符合独立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电子信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的特点要求培养的创新性人才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本身理论基础较差,学习理论性强的课程相对困难,因此,从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出发,本着与母体学校错位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修订培养计划的时候,始终坚持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特别突出了实践教学,削减了理论课的课程数和学时,取消了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而且对专业发展影响较弱的课程。在新修订的培养计划里,新增加了《专业概论及实践》、《电子装配与调试实训》、《电子技术技能等级实训》、《电子设备检测与维修实践》等实践课程,调整了部分实验实践课程,使学生实验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0%多,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训练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前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按照以往的培养计划,学生到大二以后才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主要的专业课一般到大三以后才学到,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因此,在修订培养计划时,我们把专业课开课时间大大地提前,在第一学期,就给学生开设《专业概论及实践》,让学生对专业的特点、要求有所了解。第二学期开设了《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等课程,第三学期开设了《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等,第四学期开设了《电子系统设计》、《单片机C程序设计及应用》等,其他的专业课也相应提前,这样使学生在大二结束时就已经学习了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电路设计、程序编写、软硬件调试,基本具备了参加学科竞赛的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机会,也为学校参加学科竞赛增加了人才的储备,从而有利于学校提高学科竞赛成绩。#p#分页标题#e#
电子工程设计的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EDA技术发展
1.1初级阶段
大约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早期的EDA技术处于CAD阶段,出现了小规模的集成电路,由于传统手工在制图设计中的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板的花费大、效率低、周期长,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印刷,采取了CAD工具实现布图布线的二维平面编辑和分析,取代了高重复性的传统工艺。
1.2发展阶段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EDA技术进入了发展完善的阶段。集成电路的规模逐渐扩大,电子系统日益复杂化,人们深入研究软件开发,将CAD集成为系统,加强了电路的机构设计和功能设计,这一时期的EDA技术已经开始延伸到半导体芯片设计的领域。
1.3成熟阶段
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单个芯片的集成就能够达到几百万或是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晶体管,这种科技现状对EDA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了EDA技术的发展。各类技术公司陆续开发出大规模EDA软件系统,出现了系统级仿真、高级语言描述和综合技术的EDA技术。
应用型模拟电子技术论文
一、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堂理论教学、计算机仿真技术辅助教学和实践教学。其次,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点的实践应用则贯穿于大二(下)到四年级的毕业设计,如大二的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大三的综合电子系统设计,大四的毕业设计等。其三,除了这些必修科目以外,在一些选修类项目,如大学生科技创新、电子设计竞赛、社团组织中也体现了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的运用。通过培养方案的调整,可以行之有效的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学习、实践模拟电子的相关知识,将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在校学习期间,使学生在反复学习实践中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改革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手段不断改革
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近年来,我们在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第一,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有效的改进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站在教师的角度,仿真技术的使用,使教师在原有电子课件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实际电路的分析过程,使得教学生动直观,加深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仿真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并且可以使其深刻理解在电路中,各元件参数对电路的影响。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使学生通过仿真直观的了解本课程研究中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探索的求知欲。如在学习完相关理论后,引导学生利用仿真软件自行设计波形信号发生器、多路输出的直流稳压电源、心电图信号放大器、低频功率放大器、光电报警器等。学生通过这样一些模拟电路的实际应用,了解了课程的作用,明确了学习目标,产生了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动力。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进行自发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探索研究、再探索研究到最终验证的良性循环过程。第二,开放实验室,提供探究和创新的良好环境。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并且面向工程的课程,基本的应用电路在掌握了基本理论后,都需要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发现问题→结合理论修正问题→再次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这样一个螺旋式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均不断拓展。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和理论的差异,在实践中切实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院系面向电子信息类学生开放电子技术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场所,更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不可取代的自主学习平台,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除集中实验外,课后及其他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时间安排,自行登记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和研究。电子技术实验室安排值班教师为实验学生答疑,帮助学生探究和创新。实验室的开放,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体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在建校级资源共享课程。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研究型学习平台。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和教学相关的资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探索式研究式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模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延伸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而且学习起来更加自主、高效,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教学是一个获取知识、启迪思想、激发潜能、培养能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设计一种教学策略,通过优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精彩而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并且在课后进一步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思想指导下,我们不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新工科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摘要】为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进行阐述。通过课程体系、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改革,模式重构后的人才培养效果证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能力;电子信息
1前言
2016年,我国教育部门正式提出“新工科”这一概念,此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促进服务创新的驱动发展[1-3]。新工科建设于2018年4月2日正式推进[4],建设目标为立德树人[5-11],建设理念为在应对变化的基础上塑造未来,主要途径包括三方面:一是继承与创新,二是交叉与融合,三是协调与共享,主要特征为创新性与开放性。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12]。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因此,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是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步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效果
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确立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提出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电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信号与信息的处理及程序编写的能力。立足本校特色,制定了符合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通过“知识与能力、教师与学生、学校与企业、硬件与软件、专业与岗位”5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学用结合”的“金字塔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利用课内实验、各种学科竞赛、实习实践训练、导师科研项目、公司实习等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开发、程序编写和工程应用能力。
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