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华语电影市场拓展与空间重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程文
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国际电影市场中演变。从两岸三地的交流到全球范围内的跨地发展,华语电影研究中所选样本与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相关性,以及作为例证的典型意义,均涉及到资本(商业资本、技术资本、人才资本)的流动、传播空间(跨界传播、跨地传播、跨媒介传播)的延伸以及华语电影研究的总体性与一致性,亦即华语电影研究的基础和边界。中国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标志需要为民族文化传承做出正确的导向和选择。由此,合拍片成为华语电影的重要生产制作模式,借势市场中产业资源整合进而实现文化资源、空间资源的整合,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空间重构的重要标志。
一、从合拍片到华语电影新形态
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电影的政策环境日渐宽松,合作制片的政策限制逐步放开、院线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使得合拍片的创作空间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展①。自2002年合拍片《英雄》单片票房创下2.5亿元占年度9亿元总票房②的27.8%以来,合拍片成为历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的主要来源,影片本身亦成为我国内地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标志③。2003年的国产片票房还未超过进口分账片,中外合拍片占据国产片总票房前十名中的六部。
2007年国产电影票房前10名中有9部合拍片,其中《投名状》《集结号》《色戒》等位列票房前三甲。2008年的《赤壁》(上)成为亚洲区域内合拍④电影的“新代表”。而2009年度中国电影票房总额62.06亿元中超过一半的票房来自占影片数量10%的合拍片,年度有21部中外影片票房过亿元,其中12部国产影片中有8部是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占国产片总票房的45.7%。合拍片显然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策略。在2010年度票房前二十名的影片中,内地与香港合拍片有11部,合拍片占据年度票房65%的份额⑤,其中票房过亿的13部占本年度17部过亿国产影片的76%,合拍片的票房收益已成为稳固本土电影市场的绝对力量。2011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受理合拍影片93部、协拍片6部,获准立项合拍影片69部、协拍片4部,共计73部,审查通过合拍影片58部。⑥2009、2010、2011年连续三年的数据凸显合拍片由量变到质变的演进已然成为中国主流电影形态发展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内地电影产业化发展中,以两岸三地的产业资源整合带动文化资源整合、空间资源整合的华语电影新形态已然形成:华语电影新的形态是指以两岸三地电影市场为核心、覆盖东南亚电影市场并辐射全球电影市场的中国当代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的电影产业化发展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借助两岸三地的资源互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合拍模式成为全球电影制片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中国元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涵,以反映华人社会风貌、历史变迁、生活情趣为传播内容的华语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市场中举足轻重的“中国力量”。
二、合拍片与华语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自2001年以来,合拍片平均每年的生产量超过30部⑦,票房收入成为快速增长的国产片票房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合拍片资本的投入不断增多,间接促成了合拍片实践、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延展,香港影人的集体“北上”成为内地电影产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得益于2010年6月台湾与大陆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2011年成为台湾电影进入内地市场的标志性时间节点,新一代台湾电影人已经成为两岸三地合拍片中的“生力军”。合拍片成为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主力,两岸三地的电影企业与电影人的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化。不仅香港、台湾和内地的合作增多加深,从2006年起上海电影节开辟“中欧电影合作论坛”等中外合作论坛以来,来自政府、海内外制片机构以及电影研究者之间的沟通合作更为深入,其论坛实录《碰撞中国电影对话世界》也成为合拍片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2008年,在纪念中国“对外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大背景中,内地电影理论期刊和相关媒体集中刊发文章多角度探讨合拍片的发展与变迁⑧,研究扩展至美学、市场、产业化等领域⑨,特别是对内地与香港合拍片有相当深入的探讨⑩。自此,以华语电影为核心命题的大型学术研讨会渐增。如2008年7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和《电影艺术》联合举办的“全球化、地域性与跨地域性: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和工业”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等;2009年以来,合拍片研究出现了“跨文化传播”瑏瑡?的新角度,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魅力与困惑及市场需求以及寻找华语电影未来发展路向都成为电影产业化发展中必须予以关照的重要因素。调查研究2002年至2012年间合拍片的发展演进,深入分析合拍片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由市场、资本等商业因素诱发的“量变”而后转向跨区域文化融合的“质变”,进而通过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分析合拍片的生产,探讨华语影片以市场拓展和跨界、跨地、跨媒介的传播等电影形态的重要转变,进而研究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重构成为当下电影创作无法回避的现实需要。
三、华语电影新起点
得益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政策,中国电影产业模式与类型化生产已经形成,产业升级与市场结构进入立足长远的理性调整时期。新背景下的两岸三地电影的性质、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种种可能,要求一种关于“华语电影”的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在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视野中对两岸三地的电影进行整合性思考。这对于理解特定背景下的三地本土电影的发展和性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华语电影的整体状态和前途都至关重要。
从宏观角度,华语电影的概念有着明晰的层次,陆弘石先生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分为空间资源整合和文化资源整合前后两个阶段。瑏瑢?王一川认为华语电影有着三层递进的含义,其一是指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及全球其它地区分别使用汉语摄制的影片;第二是指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及全球其它地区使用汉语并合作摄制的影片,更多带有实体上的异地产业融合意味,即通常意义上的合拍片;三是指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及全球其它地区使用汉语并体现相关生存境遇的影片,强调华语电影概念下的生存冲突体现。瑏瑣?它最为重要的是在深层次上呼应了“一个宏观的历史和时代变迁”,是“中国电影”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环境的全新调整和定义,使得传统的中国电影研究成为全球视野内的更加符合当代电影产业、市场客观现实的理论观念更新和研究实践,在全球化背景中的“跨地性”“多地性”瑏瑤?范畴内更为广泛地研究华语电影的创作、生产和市场以及华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p#分页标题#e#
华语电影研究是传统中国电影研究的一个延伸,然而两者又有微妙的差异。使用华语电影而不使用中国电影的概念是因为华语电影概念更切合地界定了研究的对象、视野和方法。事实上,在涉及市场拓展和文化传播的中国当代电影空间重构的语境中,华语电影的实践与研究还是一个处在发展中的探索过程。通过系统地调查汇总、研究分析并反思合拍片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与演进过程,多角度、多维度地关照和阐释合拍片的商业价值与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并将研究延伸拓展至华语电影在市场拓展与文化传播中有益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软实力及国家形象塑造的共识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