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电影与诗歌的音乐渗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系统观——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音乐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好的电影音乐,和整个影片融为一体。众所周知,每一种艺术在和其他艺术进行综合时,能够产生重大的变化。因此音乐除了作为独立艺术出现外,也在电影、电视作品中广泛运用,不论是恐惧、爱恋、愤怒、哀伤、欢乐还是纯真等各种情感,音乐都可以细腻地表现出来。感情在音乐中的存在,既不依靠比喻的外壳,也不凭借情节和思想媒介,它在影视作品中的感情是不通过任何媒介的倾诉,只有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才能使我们从理性支配下的表现手段中解放出来。托尔斯泰曾这样说过:“音乐是感情的速记。”可见,音乐既能表达情感的内容,又能表达感情的强度,它是具体化的,可以感觉到的实质,同时,它又可以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表达难以言说的情感。例如日本影片《人证》中,著名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为保住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杀死了从美国前来相认的亲生儿子——黑人乔尼,为此她也遭到警察的追捕。影片最后,八杉恭子跳崖自尽,草帽在空中飘落,这一系列镜头画面没有对白,伴随草帽飘落的是影片的主题曲《草帽歌》,安静的世界里只有悲情的歌曲飘荡,将八杉恭子内心的愧疚和痛苦渲染得入木三分。 又例如在影片《圣诞夜惊魂》中,影片一开始就运用歌曲以分唱、合唱的方式,不仅直接给观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利用连唱的方式把剧中代表性很强的角色也一一交代了出来,增强了影片的欣赏性。歌曲在这里更好地烘托了影片画面的内容,加强了画面中视觉形象的情绪节奏。 如果抽掉一部有声片的音乐,我们会觉得很难集中注意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声电影必然会取代无声电影。声音和画面一样,都处在集中注意力的核心地位,它使影片有了第三度空间感,即所谓的立体感。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音乐并不是多多益善,过犹不及对于任何事物都是同样的道理,恰如其分的使用才是关键,比如影片《城南旧事》里的《送别歌》,音乐就在电影的关键几处才用,而且都不是整段出现。渲染气氛的歌曲如果用的太多,就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厌倦情绪,形成负面效果。又或者说,“无声”本是渲染气氛的一种元素,“无声”如果被运用得巧妙,会令影片更具有感染力,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辨证观——静与动 辨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 电视诗歌散文中读到过诗人安南的诗《海之声》,其中有这么一段:“音乐的摇篮不是维也纳,是大海。”“风舒缓海也舒缓,风激越海也激越。没有风的海才是真正的死亡之海。”电视配乐是唯美的,与优美的电视诗歌相得益彰,而同时,我们在这首诗歌的本身也能读出美妙的音乐韵律来。从这首诗可窥见作者内心的波涛:潮汐将至,在岩石上远观大海,当你的思绪被大海的宽广所包容的时候,它总是显得相当平静;但当你的敏锐的感觉“触摸”到来自海底几十米深的暗涌时,谁都再也无法宁静。——大海就是如此,静中带动,动中有静,所以有人说,感觉不动的海才是最可怕的。这很有点像德彪西的感觉,德彪西不像贝多芬那样饱满和充满爆发力,也不像肖邦那样充满诗情画意,更不像李斯特那样激情澎湃,德彪西的激情正如同海面一样,表面上波澜不惊,而内心则是波涛暗涌,很类似于印象派的艺术效果,似动非动,似静非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流沙暗涌,不动声色。 提到动与静的音乐诗,不可不提一位南北朝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中,王籍如是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被后世喻为描写动与静巧妙结合的千古绝作。此联句是他踏访若耶溪时,感受山中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之神出妙语。 王籍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独具匠心的文学构思与充满哲理的人生思辨统贯一体。同时,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蝉噪”、“鸟鸣”,一派祥和的自然音乐,令人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与深远,在这自然音乐中,动与静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三、科学技术观——电影配乐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有交叉性科学。 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单纯的后期配乐到同期录、配音,电影作品的制作越来越重视音乐声效的精湛化,除了观众审美要求的逐渐提高,实现这些进步的重要前提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可以仰赖的技术基础,再完美的构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无声电影时期,为了弥补电影中缺乏听觉层面这一缺憾,影片被放映时。旁边总是有钢琴师或小型乐队作即兴伴奏,歌曲自始自终连绵不断地伴随着影片的画面。这不但费人力而且很难达到声画同步。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音乐便成为了影片的最重要元素之一,它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电影从此成为了一个立体的概念。到了近现代,3D甚至4D电影的出现,对音效处理的技术要求更高,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观众“身临其境”的梦想,观影效果得到了极大的飞跃。有声片的音效从录制到制作,在技术上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如果不是立足于电影本身的特性,利用科学技术逐步改进和提升,电影业不可能达到现在的繁荣状况。#p#分页标题#e# 概括言之,电影音乐倚靠科技而逐步成长,而观众对于电影的音乐诉求又进一步促使电影在科技上下功夫,从而进一步达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