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响对母亲形象的影响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电影音响对母亲形象的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电影音响对母亲形象的影响

 

音响是人类信息的重要来源,人们从晨曦的鸟鸣知道时间,从雨声中知道天气,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知道生命的诞生,从地震的天崩地裂声中知道灾难。   音响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物质运动就有物质的摩擦碰撞,有了摩擦碰撞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就是音响。可以说音响是物质世界固有的,而它又是随着人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   音响的表现力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使电影这门艺术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随着对当代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功能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对音响加以主观化的处理,使其不但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还可以对影片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提升和放大。因此在影片《唐山大地震》中。   音响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元素和信息媒介,在塑造母亲形象上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唐山大地震》背景音响   《唐山大地震》讲述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的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内夷为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两个孩子中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地做出了牺牲姐姐救弟弟的决定,从此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生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为了突出本片主题,音响在本片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创作者用声音将母亲这一神圣而伟大的形象勾勒出来,感人泪下...正如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滋在他的《电影美学》一书中提到的;“声音将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源泉和成因。”   1.1叙事的音响   所谓电影的叙事空间就是指由电影制作者创造或选定的、经过处理的,用以承载所要叙述的故事或事件的活动场所或存在空间,它以活动影像和声音的直观形象来作用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而音响就是凭借着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将不同时空的画面自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这里   音响已不是作为画面的陪衬,而成为画面积极的补充,音响叙述交代着事件的过程。在影片的开头,导演运用漫天蜻蜓飞舞时翅膀产生的摩擦声将观众引入剧情中,摩擦声还暗示了随后灾难的来临,以及为后来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随后镜头一转,画面到了本片的主人公李元妮,在电影中她是一个普通的唐山人,出场时,朴素的着装,骑着一辆黑色的老式自行车。这里细心的观众会听到几声清脆的车铃声。铃声不仅向观众交代了主人公的生活状态,还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在70年代为生活忙碌的母亲的形象。车铃声将母亲这个形象典型化了,画面中只有几声短促的铃声,却引发了我们对母亲这一形象的积极思考:勤劳、朴实、为了家庭忙碌,这是善良慈母的真实写照,是世上所有母亲的贤良典型,导演借铃声告诉我们那些经历过大地震的母亲轮廓。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只有平凡中的伟大。   1.2含蓄的音响   所谓声音的含蓄是指声音能够非直白的体现出人物的某些细微变化,其效果要比明白无误的告诉观众来的更深刻和难忘。埃尔•伯奇在《电影实践的理论》中指出:“声音不仅加强了我们对细小动作的注意,而且有时还控制我们去看什么。”   因此导演在体现母爱矛盾和自私一面的时候也运用了音响这一特点。在电影中为了表现母亲重男轻女这种思想观念时,导演在不同的两个场景中加以表现,首先是一个伏笔,姐姐方登要吃西红柿,弟弟方达也要吃,但是妈妈看到只剩下一个西红柿了,于是把它洗好从水里拿出,这里音响虽然只有西红柿从水中拿出的滴答声,但是却引导受众留意母亲后来的举动。   果然母亲毫不犹豫的把最后一个西红柿给了弟弟,并许诺女儿明儿一定给她买。另一个场景是在救援儿女时,一旁的挖掘工人告诉李元妮,因为时间紧迫,两个孩子被压在一块石板下,只能救一个。   此时两个孩子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向妈妈求救,儿子哭着喊妈妈,女儿由于被身子被压无法说话,只能拿着一块石头砸地面证明自己还活着。音响在这里又是星星点缀,几下虚弱的敲击石头声,敲打的不是石头而是观众的心。我们开始不自觉的为女儿的生命担忧起来。   这时周围音响效果随着母亲心里的变化逐渐增强。呼喊声,求救声,房屋倒塌声交织在一起刺激着母亲的神经,声音没有直接的让母亲做出选择,但是它用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含蓄的催促着这位年轻的母亲。   让母亲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出了一个非常无奈的决定--放弃女儿,救儿子。躺在石板下的女儿,虽然气息微弱,却清晰的听到了母亲这句“救弟弟”,她哭了,小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也停止了继续砸地面的举动。音响正是用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引发我们对李元妮这一母亲形象的进一步认识。虽然很爱自己的两个孩子,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在危难之下,紧急关头,重男轻女的思想再次浮出水面,观众看到这里也自然明白了母亲做出的选择。导演在这里不是将母亲塑造成一个神圣而崇高的光辉形象,而是用音响营造的画外空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受传统思想影响的母亲写照。   音响引导着母亲的思想和情绪,用含蓄的表现力说明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是存在偏差的。   1.3写意的音响   音响除了在塑造叙事空间,画外空间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在创造意境方面也有其巧妙之处。谈到写意,很多情况下都和美学中的“意境”有关。例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画,寥寥几笔似乎非常随意,但恰恰就是这几笔经过高度提炼后的笔触体现出了中国画的艺术精髓。因此,精炼的用笔和着墨,巧妙的构图和色彩使看似毫无透视关系的构图形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境界。   电影中音响的写意性恰恰就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中的那寥寥几笔。当我们听到一些声音,总是有人喜欢有人讨厌,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声音对于听众心理感受的触动与否,有些声音使人流泪,使人感叹,使人久久回味,是因为它触动了观众的心里神经,得到了情感上的共鸣和审美上的认同。任何艺术的审美感受方式都表现为主体感受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复杂的心里活动。因此音响是具有心理性的,音响的写意性也正是因其心里性而存在。眼睛是最感性的工具,它将事物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地告诉大脑;而用耳朵听到的则是间接性的,甚至带有想象的成分,直接作用的是心想的种种形象。我们用耳朵不只听到流水潺潺和树叶瑟瑟的声音,而且还可以听到感情的味道。#p#分页标题#e#   古人似乎已完美地阐述了由听之而心动的艺术欣赏规律,如王维的五言绝句《戏赠张五弟》中“窗外鸟生闲”作者听见窗外鸟声婉转,心情有感,竟也有几分悠闲。   正所谓“声在意,听于心,这里便是音响对听者心绪影响的最好证明。”就像《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锤声:“它除了是一个包含隐喻功能的符号,更是一个创造出来的声音形象或者说是声音符号。”   音响的写意性就是在观众的心理上下功夫,创造出“意境”这一古来艺术者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唐山大地震》中,当32年后母女相认时,女儿方登走到房内看到自己的遗像和摆在照片前的一盆西红柿时沉默了。   这时候音响巧妙的加入了滴滴嗒嗒的钟表声,母女的心情此时都是纵又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状态,钟表声此时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心里感官,指针的声音像是心跳声,暗示着母女32年来的心理隔阂即将被打破,虽然各自都经历种种艰辛,但是血脉相连,亲情是割不断的。声音的写意性强化了观众的心里感受,钟表声象征着影片对于亲情的理解,对于伟大母爱的歌颂。我们不但可以用耳朵听到,还可以用心体会到中华民族母亲形象的伟大。   2结语   《唐山大地震》用巧妙的音响效果塑造出了李元妮这一伟大母亲形象。她是一位忠厚、老实、善良、自爱、克己、又有些固执的女人。   为了家庭默默的付出爱和青春,她忍辱负重,一人抚养残疾儿子长大,面对男人追求,她忠贞于自己死去的丈夫。虽然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让她与女儿分离数年,但是她面对家庭所表现出的坚强与执着,却感动了我们每一个观众。可以说李元妮这一角色是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些经历过唐山地震的母亲们,象征着那些守着回忆坚强活下去的人们。象征着千千万万中华妇女的典型形象。有人说《唐山大地震》的背景音响就好像女性的眼泪,它不是沧桑的,也不是凄美的,它是令人感动和充满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