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危机剧情评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化危机剧情评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故事剧情场景的改编没有了游戏经典剧情场景的生化电影还是《生化危机》么?那只能说是借着《生化危机》的盛名制作的不同类型的僵尸题材电影而已。作为《生化危机》(以下简称《生化》)为主题的系列电影,就应该让观影者感受到有生化的氛围。剧情场景的改编就电影《生化1》《生化2———启示录》的故事脉络展开。   根据《生化》游戏编年史(下称“原著”,指的是《生化危机》系列游戏中描述的游戏剧情),第一部电影发生的准确时间很难界定,因为该片编剧为了让故事情节更紧凑,浓缩提炼了游戏剧情中自1960年起几十年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剧情。与原著相似处,电影《生化1》中保留了坐落于浣熊市市郊阿克雷山区的洋馆(为掩盖地下实验室的入口而在入口上面建造的建筑,由一条电气铁路连接至地下实验室)以及原著开篇提及的浣熊市科学家大力倡导推行电气化的产物———电气列车。不同处有,片中并未提及该洋馆就是困住乔治•特雷沃全家的巨大迷宫,而电气列车成为遇见Alice(原创角色,由米拉•乔沃维奇MillaJovovich饰演。该角色与另一位男性假结婚,居住在秘密基地入口之上的一座洋馆中,实为保护伞公司看守入口的保安)假丈夫的地方,也是由Alice等人组成的特别任务小组S.T.A.R.S最终逃出生天的惟一途径。   编剧将原著人物建筑设计师乔治•特雷沃设计的洋馆及坐落在阿克雷山区1968年建成的保护伞公司干部养成所结合在了一起,即片中Alice居住的“洋馆”,其原因可能是地理位置毗邻,为片中女主角从昏迷中醒来完全失忆,并陷入在恐怖洋馆中渲染气氛,让游戏迷产生联想。其次第一部中提及的特别任务小组S.T.A.R.S在原著中是浣熊市警署(R.P.D.)成立于1996年的特别战术营救小队,被派往养成所调查保护伞公司的不法行为。而编剧为了更方便且无形地让游戏玩家接受Alice这个片中全新创造的角色,于是赋予Alice作为S.T.A.R.S成员之一,被派往保护伞公司做卧底的身份。   电影《生化1》的剧情场景选择可以用“浓缩”来形容,《生化2———启示录》则可用“偷天换日”来形容。第一部末尾,Alice和受轻伤的马特(英名:Matt,S.T.A.R.S成员之一,在第一部影片中与主角Alice一同成功逃离实验室后两人被保护伞公司强迫作为实验体参加“复仇女神计划”,受到“T”病毒感染,变异成为追踪者)终于逃离地下实验室,编剧却给了观众又一次打击,原本空荡无人的洋馆此时已经被保护伞公司占据,派遣了又一批科学家展开新一轮研究计划,代号“复仇女神”,实验体就是才脱离险境的Alice和马特。如此的结局引人深思,才脱离的险境真的是场意外,还是保护伞公司部署已久任其恶化的人体实验;同时也给第二部电影《生化2———启示录》埋下了伏笔。   “复仇女神”一词在原著中出现在游戏《生化3———复仇女神》中,游戏剧情围绕着侥幸活下来的男主角卡洛斯和从机密研究设施中逃出来的生还者吉尔•瓦伦蒂安展开,两人遇见后决定一起寻找出路,其过程中遇到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求生历程。其中包括狂暴且强大的生化怪物追踪者,还有保护伞公司精心设下的一个个圈套。而在第二部电影中以吉尔在教堂遭遇大批僵尸围追,引出Alice教堂勇救幸存者的经典戏份,依然将Alice作为剧情发展的主线,自此Alice在剧中的地位完全压过了游戏中的人气主角吉尔•瓦伦蒂安。更戏剧化地将原本残忍狂暴的追踪者改编成具有人类情感的变异生物,又引出第二部中Alice与马特患难兄妹的感情线索。   这样做一是使前后两部电影的叙事更为流畅,二是在整体故事情节上遵循原著,也给编剧提供了足够的创作空间。遵循原著固然重要,不断创新也不能少,作为一部《生化》主题的电影,应当拥有与游戏相似的剧情场景。就生化系列电影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上映后的票房情况和观影者口碑作为标准来看,以遵循原著的第二部为佳,也正因为是《生化》主题电影的原因,无论是游戏迷还是非游戏迷更喜爱原版的“感染”滋味。   人物角色的创作对于一部电影,人物角色的创作与选择和剧情场景是不能脱离的,续上文讨论主角Alice的身份展开我们的这一主题。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知名游戏改编的电影,在每个玩家的脑海中自然有着他们各自喜爱的主角,同时该角色还必须被非生化游戏玩家接受。   《生化》系列游戏至今已经发行了32部,其中针对PC平台玩家开发的有《生化危机1》《生化危机2》《生化危机3》《生化危机4》《生化危机5》《枪下游魂》共6部,贯穿《生化》编年史剧情。在各代游戏中出现的男主角有比利•科恩(BillyCoen)、克里斯•雷德菲尔德(ChrisRedfield)、里昂•斯科特•肯尼迪(LeonScottKennedy)、卡洛斯•奥利维拉(CarlosOliveira)、史蒂夫•伯恩塞德(SteveBurnside)五人;女主角有瑞贝卡•查姆博斯(Re-beccaChambers)、吉尔•瓦伦蒂安(JillValentine)、克莱尔•雷德菲尔德(ClaireRedfield)、艾达•王(AdaWong)、谢娃•阿洛玛(ShevaAlomar)五人。各代游戏中CAPCOM公司始终提供男女主角让玩家选择,后期版本中实现了玩家双人各扮演男女一角,通过局域网共同冒险,某些版本中还有隐藏角色可供通关的玩家选择。   综上所述游戏版本诸多角色更多,编剧在把握观众的角色偏好问题上,很难给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答案,从原著已有的角色中选择一位或两位作为电影的主角存在较大难度。此外,艺术的魅力在于创新,电影亦是如此,与其看一部真人演绎的复制电影,不如去体验经典的游戏。这就是电影编剧创作Alice这个全新人物的原因。在原创人物的基础上,编剧大可挣脱游戏的束缚根据电影艺术的需求,赋予Alice各种能力,出现于接下来的各部《生化》电影中。而对于非生化游戏迷而言,Alice在剧中担当的是一位超级英雄,演员米拉自身酷酷的女权主义表演,影片独树一帜的特效以及不过时的僵尸题材,最终使得电影《生化1》票房飘红,据悉在北美地区也赢得了非游戏粉丝的口碑。既满足了非生化玩家的观影需求,也给生化玩家对Al-ice角色原型在游戏中的人物映射留下了余地。#p#分页标题#e#   主角原创是把双刃剑,电影《生化1》虽在北美受到好评,但该片在日本及其他地区,口碑和票房都十分一般。   毕竟第一部电影背负着《生化》系列游戏久负盛名的品牌,难免被游戏迷诟病。为此,在2004年的第二部影片《生化2———启示录》里,开始使用游戏中的人物和设定,而且影片开场就使用了游戏里人气颇高的吉尔•瓦伦蒂安以及以吉尔为主角的游戏《生化3———复仇女神》里的人物和人物特有的剧情脉络,例如雇佣兵卡洛斯、拿着火箭筒的追踪者,在游戏迷和非游戏迷中找到了平衡点,以至于口碑和票房相比第一部有了长足长进。   事隔四年,2007年电影《生化4———劫后余生》上映,观众又在银幕上看到了帅气十足的Alice。自第二部结尾Alice受伤,与其他幸存者乘坐直升机逃离浣熊市,不幸遭遇坠机导致Alice死亡后,又戏剧化地死而复生。对于Al-ice的复活,观众也不难想象,作为一个自身感染病毒的变异者,作为用眼神都能杀人的超人,加上保护伞公司对于超人Alice极其浓厚的研究兴趣,复活并不是件难事。遗憾的是如此离谱的角色创作直接导致4年后的这部电影被评价为主演米拉的个人秀,仅仅依靠动作特效和血腥暴力来吸引观众眼球。总之,就目前已上映的生化电影看,角色原创程度的拿捏与电影票房和口碑有着密切联系,应把握好游戏迷和非游戏迷之间的平衡点才是角色创作的关键。   最后,在生化系列电影第五部尚未上映时,笔者根据游戏改编真人电影的发展趋势,就上文所提剧情场景、角色创作方面做出大胆的推断。首先在剧情场景方面,笔者认为经过10年来先后创作的四部生化电影,故事脉络均遵循原著,所获观众票房收入及口碑较好。就生化电影经历的10年沉浮看,大体遵循原著剧情,并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剧情场景的再创作,这种手段已经成为当下同类电影均采用的模式,如《古墓丽影》《寂静岭》等。特别是作为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生化危机》改编的真人电影,因其拥有丰富的故事背景可供参考,与其另辟蹊径不伦不类不如遵循原著原汁原味。第二,人物角色的创作与剧情场景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经典的剧情就应该发生在特定时期的特定英雄身上。观影者不可能接受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悟空保护师父唐三藏赴西天取经。不同时代,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人的追求完全不同。盲目地张冠李戴、捏造角色,观影者是无法接受的。另一方面,一味地照搬游戏角色,最终只有众口难调,艺术的魅力在于创新,电影的魅力亦如此。与其看一部真人演绎的复制电影,不如体验经典的游戏。总之,人物原创与非原创关键要抓住游戏迷和非游戏迷之间的平衡点。   在未来,将游戏和电影结合在一起,具有更加互动的逼真的次世代电影必将来临,而作为游戏改编真人电影的先驱者,《生化危机》仍在摸索中寻求出路,但正因有了像这样不断的尝试,才会最终诞生一门全新的艺术。在我国,动漫游戏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近年来也陆续涌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游戏佳作,其原型都是根据我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依据,诸如《大话西游》等。在此,笔者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部国人制作的游戏改编真人电影诞生,谨以此文作为对游戏改编真人电影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