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图景发展下的电影翻译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世界图景发展下的电影翻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世界图景发展下的电影翻译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一部分占了很大比重,影视翻译也应运而生。在过去数十年中,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作为翻译分支之一的影视翻译却没有得到翻译界的足够重视,翻译界至今尚未提出系统完备的电影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翻译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译文能再现原文信息、文化及美学等功能。作为翻译分支之一的电影翻译也一样,译者必须考虑观众的喜好、文化、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因素,把原作的意图及人物风格最本原地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观众,以达到目的语观众与源语观众的感受无限接近的效果。以往的电影翻译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大多采用由点到面的翻译方法,此举割裂了电影翻译的整体性,使电影的表达内容失真。在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采用由面到点的翻译方法,首先对目的语观众和源语观众在喜好、文化、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得出目的语译文应达到的等同或无限接近源语作品所产生的效果,然后整体把握和调整电影译文的细节,使电影最大限度地展现其本原面貌。   一、中外翻译标准及影视翻译的现状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正确的翻译标准是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基础。国内外从古至今翻译标准纷繁众多,层出不穷,那么哪一种才是适合影视作品译制的优秀标准呢?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结果也必然不同。影视艺术是一门声像结合的艺术,是一种非常直观的传播媒介,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获得信息,了解他国或民族不同的文化形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观众因素可以说是评判影视作品优劣的最重要因素。换句话说,翻译出来的影视作品能否被观众接受决定着影视翻译的优劣。西方的影视翻译研究起步较早,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在研究对象和视角方面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影视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影视翻译的研究水平相对较低,目前还主要处在实践探索的层面上。事实上,中西方都尚未形成真正完备的影视翻译理论体系。   二、语言世界图景理论   语言世界图景(языковаякартинамира)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前苏联语言学家Г.А.Брутян(Г.А.布鲁江)于1973年发表在杂志Философскиенауки上的“Языкикартинамира”一文中:他最初设想的是概念世界模式(концептуальнаямодельмира)和语言世界模式(языковаямодельмира),在这基础上提出了语言世界图景。   ①随后这一术语被当今语言学界广泛使用,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学研究领域最活跃的关键词之一,也是语言学特别是语言文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俄罗斯学者Е.С.Яковлева(Е.С.雅科夫列娃)对语言世界图景的定义为:“记录在语言中的、对于该语言集体来说独特的感知现实的图式。”   ②В.А.Маслова(В.А.玛斯拉娃)认为:“语言世界图景可以被定义为刻录在词汇、熟语、语法中的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总和。”   ③从理论渊源上看,通常认为,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源自德国语言学家В.Гумбольдт(В.洪堡特)提出的“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④的著名假设,这一假设被称为“语言世界观”(языковоемировидение)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不是简单地表达思想,而是塑造语言主体的世界观。每一个民族在语言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每一个人都是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来认识世界的,因此,人所认识的世界并不是真正的客观意义上的世界,而是由其民族语言建构的世界。语言世界是介于人和物质世界或客观世界之间的一个中间世界,人对物质世界或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换句话说,语言中包含了该民族成员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人从一出生开始就被迫接受母语作为其思维工具和认知世界的工具,被迫接受语言中所折射出来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维,即母语的语言世界图景。   三、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电影字幕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语符转化,译者既要把原文的理念和意境表达出来,又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观众的社会文化特点、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这样才能达到向目的语观众再现电影的信息和艺术等效果。充分掌握并熟知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世界图景,一方面可以将原文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熟知目的语观众的文化特点、语言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基础上,满足目的语观众的审美和感受。语言世界图景理论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影响及目的语人群对源语言文化的感受。在此理论的指导下,观众的感受就成为评判电影字幕翻译优劣的标准,即感受论标准。此标准由范仲英先生提出。他认为,翻译是把原文信息如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用目的语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感受相同或相似,说明译文质量很好;感受相差甚远或完全不同,则说明译文很拙劣。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感受”是指大多数读者的共同感受。感受论强调了读者的可接受性,突出了读者因素。如果译者太忠实于原文而忽略了读者因素,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之间就会在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方面出现错位,翻译出来的作品就会令人费解,无法让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在翻译中,译者应该重视译文语言的特点,尽量使用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的语言形式。对于影视作品来说,观众即是读者,观众因素是影视作品译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和译文优劣的评判标准。本文将从电影片名和字幕翻译两个方面来探究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指导下的影视作品的翻译。  #p#分页标题#e# (一)电影片名翻译成功的电影片名翻译应做到:   (1)能概括电影内容,反映其主题。好的电影片名翻译应能概括电影的内容,让观众从片名就能了解影片的内容和主题;   (2)适合观众的欣赏习惯,激发观众的欣赏兴趣。电影片名翻译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影片的受关注度和能否实现预期的社会效应。片名的翻译要能让观众一听名字就被吸引住并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观看欲望。如俄罗斯反恐电影Девятаярота译为《第九突击队》就比直接译为《第九连》在语言上更具吸引力和冲击力。   (二)电影字幕翻译   电影字幕翻译与文学文本翻译有很大的区别。电影通过语言和画面的结合来表现不同人物的形象,以深化主题。而文学作品力求用描述的语言创作艺术,展示人物的形象。字幕的功能显而易见:提供信息以帮助观众理解作品。影视作品的字幕及其翻译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第一,瞬时性。瞬时性是指人物的对话瞬间即逝,无法反复参照研读。这就要求字幕的翻译简洁易懂、流畅通达,这是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首要原则。由于字幕停留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对观众在短时间内把握影片内容无关紧要的信息或者影片画面已经提供充分说明的信息可以删除。   第二,通俗性。电影是一种声像结合的大众文化,各年龄、各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成为观众。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影视作品,语言的通俗性就成为影视翻译必须把握的原则,也就是说翻译出来的作品要符合大多数目的语观众的语言和审美习惯,尽可能让目的语观众获得与源语观众相同的感受。如果语言拗口费解,会影响目的语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   第三,个性化。这一特点即是要求译者根据演员的不同身份、性格、性别和年龄等因素译出符合他们自身具体特点的语言。如果演员的语言与其身份、性格、性别、年龄等不匹配,就会让观众对影片产生虚假感和排斥感。   第四,对应性。考虑这一因素是为了增加影片的真实性。这一特点要求译文须和演员的表演动作相对应,避免出现译文语言和演员动作不匹配甚至相反的情况。   第五,跨文化性。影视作品不仅是一种大众娱乐,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媒介,具有跨文化性。字幕的翻译既要考虑语言层次,又要考虑文化层次。在翻译时,要照顾到不同观众的文化背景,充分考虑到语言的跨文化特性。字幕翻译是传递信息和文化的手段,而字幕翻译在传递文化的同时必须避免因文化内涵不同而导致的信息流失和信息超出,此时译者需要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帮助观众理解。   四、结语   从以上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和标准可以看出,电影字幕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翻译过程,而是一个包含众多复杂因素的不同语言间的符号转换过程,是一个在传达不同语言信息的同时能与观众进行感情交流的再创作过程。   电影在为大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也为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们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笔者相信,随着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定会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掌握了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世界图景,对提高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质量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对电影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