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广播电视发展难题及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熊荣元 单位:文山学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中有55个少数民族,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4个自治县,民族自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自20世纪20年代广播传入我国以来,从1932年国民党中央台开办蒙语、藏语广播,到2000年12月24日专门以5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广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8套节目开播,到目前的各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蓬勃发展,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已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目前民族自治地方有广播电台73座,节目套数441套,民族语言节目105个;电视台90座,节目套数489套,民族语言节目100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电台每天用21种少数民族语言播音。[1](P315)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广西等省区级电视台分别播放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藏、壮等少数民族语言节目。民族地区州、市(县)的台站也用蒙古、维吾尔、藏、壮、朝鲜、哈萨克、柯尔克孜、傣等10余种民族语言及方言播放电视节目。1955年,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民语广播电视在云南大地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文山、红河、西双版纳、德宏、迪庆等州市均办有民语广播电视节目,涉及10个民族12种语言。[2](P122)
二、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多样性发展,广播电视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民语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
(一)非主流媒体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核心价值观造成较大影响
当前,非主流媒体的快速发展,不间断地对受众进行信息轰炸,给人们带来了思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非主流媒体对人民群众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形成,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国外的空中电波渗透长期存在,对边疆民族群众的核心价值观造成较大影响。例如,与云南省相邻的越南、老挝、泰国、菲律宾等国家长期办有民语广播电视,其中马尼拉“福音”苗语广播电台的“王主”邪教广播对我边境少数民族危害极大。除此之外,美国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加利福尼亚州均开办有苗语广播电台,通过互联网传播渗透,对民族团结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基础设施滞后成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的“瓶颈”
民语广播电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云南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地形地貌复杂,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民语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信息量小和节目结构单一导致民语广播
电视不能满足受众精神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兴起,民语广播电视新闻来源较少、栏目单一、形式呆板、重播率较高,与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地方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受到较大冲击。
(四)人才匮乏使民语广播电视缺乏内在动力
当前,从事民族语节目的工作人员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相对较低,而年轻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大多不愿从事民族语广播电视工作。少数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面临人才匮乏的局面,尤其是地、县一级广播电视单位,相关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与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民语广播电视特殊人才需要不相适应,很大程度地制约和限制了民语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3]
三、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的对策建议
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加快民语广播电视快速健康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牢牢把握新时期民语广播电视发展的方向
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广播电视工作的基本原则。民语广播电视同其他传播媒介一样,都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种独特的重要地位要求民语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对此不允许有丝毫的怀疑和曲解。坚持党性原则要求民语广播电视必须做到:第一,在政治上时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民语广播电视机构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自觉地遵守和积极宣传党的纲领,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决议。宣传内容要紧紧围绕党的任务和宣传方针。在日常宣传和对
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是非问题的宣传报道中,必须自觉地捍卫党的利益,鲜明地站在党的立场观点一边,不允许传播任何违背党纲、党章以及党和政府主张的内容,更不允许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传播媒介那样,为了小集团的利益在宣传上各行其是,并与党的主张唱反调。第二,在宣传上坚持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强调新闻宣传的政治倾向性,是任何阶级的传播媒介的共同要求。意识形态领域,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资产阶级思想就必然去占领。无产阶级政党的舆论工具从不讳言自己的政治观点,其政治倾向性是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是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因而这种倾向性是与真实性相统一的,是富于生命力的。第三,严格遵守宣传纪律。民语广播电视机构都是党领导下的思想宣传部门,宣传工作必须置于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之下。党管宣传要贯彻到整个宣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宣传方针,从宣传计划的制定到每一项宣传活动、每一个节目安排,都要严格按照党的宣传部署进行。要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允许出现宣传上的“杂音”。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民语广播电视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4](P78)民语广播电视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1•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民语广播电视要“以宣传为中心”,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经济效益服从于社会效益。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经济效益,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2•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自觉地将民语广播电视工作放到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来考虑,加强各种资源整合和力量联合,促进民语广播电视全面、协调、快速、共同发展。3•处理好汉语广播电视与民语广播电视的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4•处理好民语广播电视与民语报刊杂志发行、民语影像制品制作、民语网站建设之间的关系,构建高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平台。#p#分页标题#e#
三是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人民群众是广播电视的生存源泉、工作基础和衣食父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广播电视宣传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广播电视宣传遵循新闻规律的客观需要。[5]广播电视要一心想着人民群众,一心为了人民群众,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广播电视宣传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活力,才能深入人心,得到社会的认可,发挥应有的作用。民语广播电视因其节目传播方式特殊(以民族语言传播)、文化特色鲜明(牢牢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上)、视听主体特定(以少数民族听众、观众为主),决定了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突出民族性、民生性和服务性。民族性:特定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俗、审美习惯,都直接左右着民语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和节目的设置原则,好的民语节目应当是最能体现直接服务受众的审美价值,最能体现直接服务受众的文化精髓。因此,要服务这个群体,民语广播电视必须做到地域性强、民族性强,形式独特,语言独特。[6](P99)民生性:民语广播电视所面对的少数民族群众,分布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和各个阶层,他们既包括市民,也包括农民,同时也包括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等阶层中的绝大多数人员。民语广播电视只有围绕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活环境以及冷暖痛痒、喜怒哀乐”等内容进行关注、关心和关怀,才能使民语广播电视立得住脚,具备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服务性:民语节目的特殊性,要求它相对于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必须有明显转变,即媒体姿态从传播到互动的转变,媒体职能从单一提供信息到提供信息和服务的转变。[7](P39)长久以来,我国的各种媒体,尤其是电视,都十分强调媒介的喉舌作用及其政策宣传的功能,而忽视了电视传播应有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电视市场长期处于节目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状态,由于节目匮乏,所以观众只能电视台播什么就看什么,电视台怎么播就怎么看。国家赋予的神圣地位和市场造成的单向传播,直接形成了电视传播者居高临下的话语方式,造成了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的间离和隔膜。所以,民语节目民生性将服务意识和互动观念引入到节目中来,不仅拉近了电视和观众的距离,而且重塑了亲民有信的形象。因此,增强互动和服务不仅是民语节目的特色所在,而且也是民语节目赢得观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切实加强民语广播电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转播、录制、发射等技术和设备,是民语广播电视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先进的广播电视技术、设备的使用和熟练掌握,是确保民语广播电视宣传的质量和效果的根本保障,也是有效抵御“空中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扩大国家对外影响,有效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强兵利器。一是构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体系,确保民语广播电视安全传输。2007年,为确保党的十七大安全播出,我国完成了建国以来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最大的一次转星调整,为民语广播电视的安全传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地处祖国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广电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以及境外敌对势力、邪教组织破坏时有发生等原因,民语广播电视播出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因此,要充分认识安全播出在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国家信息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安全播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加强民语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基础设施建设,下定决心彻底解决电力等配套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要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一线播出人员的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训,全面提高一线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二是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民语广播电视覆盖率。200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79号),对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作了全面部署,标志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已从部门行为、工程建设提升为政府行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阶段。
就文山州而言,在“村村通”工程方面:在“十一五”期间完成7697个20户以上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项目,在2009~2011年将完成4609个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项目,[8](P359)采用直播卫星覆盖方式对特困的民族支系丘北彝族“僰人”、富宁瑶族的“山瑶”支系群众进行覆盖。在无线覆盖工程方面:包括省级无线覆盖项目、文山电视调频台“西新工程”项目、文山电视调频台10KW调频发射机改造工程、无线覆盖补点项目、提高无线覆盖点功率项目、中波台覆盖项目等。在基础设施工程方面:包括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项目、边境集市点有线广播站项目等。在民族语言工程方面:包括文山州民族语言译制中心项目、民语覆盖项目、边境县自然村配备电视机和有线广播项目、边境村民配送电视机和收音机项目等。三是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化体系,确保民语广播电视适应未来发展。数字化是广播影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一方面,要加紧推进现有模拟系统向数字化系统的转换,促进广播电视系统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要将互联网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如3G手机等)逐步运用于民语广播电视的传播,使民语广播电视更加丰富内容形态,更加彰显文化个性,更加顺应时代潮流,从而拓宽传播方式、扩大覆盖界面、影响不同族群、提升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语广播电视的媒介影响力。
(三)要切实提高民语广播电视节目质量
提高节目质量,是民语广播电视永恒的主题,是民语广播电视的生命力所在。民语广播电视要坚持改革创新,重视研究传播艺术,注意利用现代传播技巧,善于运用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改进组织方式、工作方式和领导方式,在地缘优势、人文优势上作文章,增强节目的针对性、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以生动、新鲜、贴近、丰富和深刻为重点,使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
一是进一步扩大民语广播电视新闻信息量。新闻是广播电视的灵魂,也是衡量一个广播电视台实力的重要标准。民语广播电视从诞生那天起,就应该以新闻信息传播为己任,立足民族地区,面向特定的民族听众,辐射邻近的同语种听众,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各种最新信息,将自己打造成少数民族群众依赖的、准确性高、权威性强的现代舆论工具。要把新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覆盖人民群众的每一个群体,从而不断扩大新闻信息的“量”。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民语新闻信息的“质”,如,选好角度,提升价值,切实改变各类会议新闻空洞无物的窘境;增强新闻敏锐性,从细微处入手,善于发现一些看似很小但却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要深入改革民语新闻节目的编排方式,按照新、广、短、活、快的要求,活跃节目形式,突出节目特色,增强节目的可听性和可看性。#p#分页标题#e#
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节目结构。实践证明,民语广播电视要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一定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充分认识自己的特点,发挥本民族的相对文化优势,认真研究对象地区和受众的特点,独立自主地办好节目,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从民语广播电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坚持高端精神引导,直面中华民族精神坐标和文化未来走向的重大命题,体现国家力量主导下的文化倡导,对广大受众进行优秀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坚持全面生动反映广大民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与旗帜鲜明传递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文化领域、道德观念、社会价值上的观点、立场、态度和取向并举,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担负起塑造人、武装人、鼓舞人、教育人的重任。另一方面要坚持大众文化供应,加快发展民语民生节目、娱乐节目、影视节目,不断挖掘视听市场潜力,扩大受众群体。从受众甄别选择广播电视节目的角度看,要善于研究受众心理,吸引受众注意力,增强受众参与性,提高对受众的持久影响力,系统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对民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实际需求,采用多种节目形式,吸引不同的听众群和观众群。
(四)加大民语广播电视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常言道:“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民语广播电视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作保障。要下大力气培养人才。一是有计划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弄清人才总量、结构、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具体的目标、政策和措施,量化到指标、落实到人头,不能流于形式、流于空谈。二是分类型培养。在重视人才团队或群体培养的同时,加强“精英人才”、“核心人才”的锻造,大力实施民语广播电视“四个一批”(一批名记者、一批名编辑、一批名主持人、一批名管理人员)培养工程,针对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和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推进民语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工作。三是多形式培养。把业务培训与实践锻炼、“送出去”与“请进来”、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通过实践培养人才。要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从民语广播电视发展的实际出发,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一是在视野上要不拘一格。天下之大,何时无才,何地无才?
只要潜心搜才,总会发现人才。我们要以宽阔的视野发现人才、认识人才,要公道正派,不用“有色眼镜”看人,不要“偏心眼”;特别是要克服文人相轻和门户之见等狭隘观念。绝对不能搞“武大郎开店”。二是在条件上不拘一格。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广播电视工作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注重推进人才年轻化,形成年龄梯次结构明显、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领导班子。三是在方式上不拘一格。民语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要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政治思想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新闻理论业务知识,同时还要懂民族语言文字,能够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关系等等。因此,要从有利于民语广播电视发展的角度出发,宽容、善用具备特殊业务能力的人才。具体选拔方式就是:“按照条例办,面向社会聘,通过市场选。”
要下大成本吸引人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才引进会产生三个积极效应。一是给人才团队带着活力的“鲶鱼效应”;二是使人才团队“智力放大”的“洼地效应”;三是有利于营造特色人才生态圈的“品牌效应”。因此,要在用好用活本地人才的基础上,投重资,下血本,大力吸引和引进人才,弥补本土人才总量不足,缩小人才“赤字”,改善人才结构,满足工作中的人才急需。要主动出击,广泛联系,广揽人才。引进人才要采取灵活方式,既可以让人才到本土长期工作,也可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人才租赁等方式,使人才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服务,同时,还可以采取共同合作的方式,用好国外、省外人才的智慧。要营造氛围尊重人才。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强与知识分子的沟通联系,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更好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