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歌的特点及进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戏歌的特点及进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戏歌的特点及进展

 

戏歌,顾名思义就是用戏曲的音乐素材来创作歌曲①,因此,它主要是以戏曲为主,与歌曲、戏曲不同。“这种‘戏歌’,以传统唱腔为‘种子’,突破了传统的唱腔的窠臼,由旧腔幻化出新歌,其准确的定位是:戏中有歌,歌中有戏,它是戏曲和歌曲的合流,是歌曲和戏曲的完美交融,从而为我们深探戏曲唱腔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可循的‘旁门左道’”②。   一、原因   戏曲演唱正式形成于宋朝,经元明的不断发展,到清朝逐渐形成了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等四大声腔争奇斗艳的局面,进而形成了有着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的完整的演唱体系。程式化地运用音乐塑造人物形象,是戏曲独具的创作手法,这种创作手法在千百年来一直绽放着独特的魅力和光彩。然而,时代的加速前进,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其的认识和了解出现了障碍,这无疑在呼唤着新的变革,戏曲需要焕发出新的时代锋芒,需要创造出更多眩惑的程式,以承载更广的社会体裁和更复杂多变的思想感情。相较于戏曲,流行歌曲的流行因素在于它的通俗性和生活化,流行歌曲紧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贴近于人们的丰富内心,也在于它的普遍性和大众化。目前直接服务于歌曲的载体有CD、歌厅、手机等。相较而言,戏曲不论是板腔体还是曲牌联套体,它的创作总体来说是比较受限制的。再看戏歌的创作,它首先要遵循的是歌曲的创作规律,否则就不是“戏歌”,而成了戏曲唱段了;反过来,戏歌又要大量吸收戏曲的成分,两者呈现的是“似是而非、若即若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这就是戏歌的内在辩证、逻辑的关系。因此,戏歌既要保持戏曲的腔调和韵味,又能不完全受传统模式的束缚,唱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滋滋有味。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有继承、有发展。因此,在戏曲唱腔不断优化创新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这种独具一格的艺术新品种——戏歌,从而推进着戏曲的现代化进程,延续着戏曲的独特魅力。   二、发展   1.前期:戏曲元素>歌曲元素,兴起于大陆   “戏歌”这一形式的全面展现是在198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京剧味十足的《说唱脸谱》以其独特的戏曲风格,以及琅琅上口的节奏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一声“哇呀呀呀”震撼无数人。这个时期的戏歌无论在唱腔上还是表演上都和舞台的艺术效果紧密结合,因此,它的内容和唱腔都渗透着浓郁的京剧味儿。《说唱脸谱》的创作者闫肃在谈到他创作戏歌的初衷是为了引导追逐时尚的年轻人更快更易地进入到中国国粹的艺术殿堂来,是要达到宣传北京、宣传中国、宣传戏曲的目的,所以《说唱脸谱》还是以戏曲为重头戏,但并没有完全按照戏曲的程式创作,行腔板式还是比较自由的。而在伴奏方面,虽然采用了一些交响乐,但更多是陪衬,整首歌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京胡、锣鼓等京剧乐器。同样,其他的戏歌如《故乡是北京》和《前门情思大碗茶》,要么是以京剧唱腔为基调进行谱曲的,要么是根据民间说唱的基本音调为基础谱写成的,所以戏歌在创作之初被人们称为是“京歌”,这与戏歌作品中散发出的浓郁的京味儿是分不开的。戏歌发展到后来,逐渐传播到港台地区,于是自觉结合了当地的音乐风格,并与内地的戏歌有了很大的不同。以陈升的《北京一夜》作为例子,从这首歌的产生背景来看,这首歌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或者教育意义,纯粹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在歌词中也很难看到雕琢的痕迹,完全是怎么顺口怎么写,没有过多地考虑戏曲的创作原则,也没有为了有京腔京味儿而进行特意修改,整首歌的感觉更像是流行歌曲,迎合了人们猎艳的心理。在伴奏方面,用的是吉他、萨克斯、架子鼓等一些流行音乐的伴奏乐器,花旦唱腔部分也是如此,而不像之前的戏歌在戏曲唱腔时要用戏曲的伴奏乐器来引导。然而不论前期的内地戏歌和后期的港台戏歌有多大的不同,二者都作为戏歌的代表在不同的听众群体中流行开来,风靡一时。之前的戏歌确实达到了初衷,不仅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北京甚至是中国,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体会到戏曲的魅力;而后来的港台戏歌也确实达到了传唱流行目的,使歌手一时声名大噪,唱片销量大增,名利双收。   2.后期:歌曲元素>戏曲元素,流行于港台地区   科技文化不断的发展,使音乐艺术传播更加广泛,迅速。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港台音乐竞争,还有欧美的强势流行文化的无障碍输入,“R&B音乐”“雷鬼音乐”“饶舌”“嘻哈”走进了年轻人的视野,陶喆、周杰伦等个性艺人影响着中国大陆的音乐市场。而现如今的戏歌经过了十几年的变化,它不论从创作意图以及创作特征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如今的流行乐坛大量的舶来音乐充斥其中,而中国戏曲凭着千古不变的魅力,为那些舶来音乐注入了全新的概念和活力,混合后的乐风经证明深受年轻人欢迎。而那些时尚界的先驱人物更是抓住这个时机,在自己的音乐里加入戏曲元素,创作大量具有中国风的流行歌曲。以如今流行音乐界的周杰伦为例,在他的《我的地盘》MV中穿着京剧服装耍猴拳、跳嘻哈,戏味十足。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和京剧“约会”。在《以父之名》《龙拳》演唱会版中,周杰伦就曾反串京剧青衣的唱腔,而《我的地盘》更是把京剧元素与hip-hop风格结合,让人惊艳。伴奏中中国的古典乐器是一直伴随着流行乐器,让你能感受到流行音乐与中国戏曲之间的相互交融。而当今的戏歌类型就是这样的,流行歌曲中加一些戏曲唱段,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戏歌或者戏曲了。流行乐坛随着后来发展起来的港台的流行趋势引导着整个中国的音乐流行趋势,之后的内地戏歌已经不如最初时的发展情况,其发展势力越来越弱也越来越分散,在内地的戏歌中很难找出有很强代表性的作品,也没有很出众的代表人物。比如在创作中也很少有中西音乐兼修的作曲者,作者往往要么是对舶来音乐理解的不够透彻,要么对中国古典音乐一知半解,使得做出来的曲子显得比较单薄,往往达不到作者想要的目的。虽然内地戏歌作品参差不齐,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欣欣向荣,前景可观。#p#分页标题#e#   三、特点   1.内容的改变   从戏曲曲词以抒情见长到现在的注重叙事。从《窦娥冤》整部表现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情,《西厢记》主要抒发依依惜别之情到《北京一夜》诉说古代的凄美爱情,《霍元甲》讲的就是霍元甲的经历,内容上侧重的点发生了变化。   2.形式的多变   戏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像《说唱脸谱》中整首歌都是戏曲唱腔的;也可以是《霍元甲》中歌曲配合着戏曲唱腔的;也可以是《盖世英雄》中歌曲加原戏曲唱段的。可以是一个人自唱的,也可以是男女对唱的。还有边唱边画脸谱的:王红军《速成勾脸演唱》向人们展示了中国脸谱的神秘魅力,可谓是一个绝活儿,表现形式的灵活多变,满足着人们的欣赏需求。   3.曲词的转变   戏歌把戏曲晦涩难懂的曲词转化为的通俗易懂的歌词,还把现代新型词汇糅合进来,例如,陈升《北京一夜》的歌词:“onenightinbeijing,留下许多情。”此歌更是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老先生称为是“目前为止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尝试,听者能够体会那种水乳交融的感觉③”。但有些改编使得一些听众对戏歌产生不好的印象。例如,陶喆的歌曲《Susan说》中的“苏三离了洪洞县,挂了个牌子在那大街前”“来生变一只狗一只马我当报还”,这种调侃的语气和腔调,年轻人听了觉得很好玩很搞笑,而真正懂京剧的人则觉得这是在对国粹的一种侮辱。所以如果想写出来真正的好的戏歌,前提就是要理解戏曲的内涵与精髓,不能只看表面意思一知半解,不然只会让戏歌流于粗俗,很快地淘汰出局。   4.伴奏乐器的改变   戏歌多以戏曲的乐器为主。在现代音乐的熏陶下,人们的耳朵已经不满足于单一旋律,单一色彩的伴奏方式,而习惯于多声部、多色彩的艺术音响了。《1699桃花扇》里的主题曲,中场休息曲,就是融合了古筝、二胡等,悦耳动听,和剧情相结合,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国家精品工程《大唐贵妃》里的:“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的配乐就是融合了交响乐,不再是以前的老调重弹,通过音乐弥补剧情和大段的演唱,舒缓人们的听觉疲劳。在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入西洋或现代的各种乐器,使得音乐的表现能力得到加强。   5.地位的改变   戏曲的影响越来越弱。戏歌刚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是作为宣传戏曲的手段,所以里面蕴含浓浓的戏曲味道,如《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里面歌曲的成分主要是为了吸引年轻的听众。到现在,戏歌的初衷依旧没有变,仍然是为了吸引听众和扩大戏曲的影响,但是在一首歌中戏曲和歌曲的位置互换了,以前只是一种手段,起到陪衬作用,而现在在一首戏歌中歌曲的成分占据着主导地位,戏曲则成为吸引听众的因素。   四、结语   在现如今的社会各种舶来音乐流行正盛,而像戏曲这种本土音乐却被许多年轻人弃之如敝。现在传统文化正在努力的适应市场,而只有在保持传统文化的要素下不断创新,才能吸引年轻的观众。为此,人们不仅创作了戏歌、“R&B唱戏曲”,还采取其他的措施来传扬戏曲艺术。   1.立足于本位   中国的中央电视台的栏目《跟我学》,就是以普及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栏目主要教授大家戏曲身段、戏曲韵律、戏曲唱腔,并利用多种方式与网络媒介联手一起与观众互动,反映观众的意见,为广大戏迷票友及其他对戏曲不甚了解的各个阶段的观众提供一个学习、欣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平台。   2.立足于创新   谈到“戏歌”,不能不提及“昆歌”。戏曲的唱功要数昆曲的难度最大。昆曲要求吐字清晰,声音婉转,所以才叫水墨腔,随着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的发展,很多人都说,昆曲难唱,歌词晦涩,节奏慢,又听不懂,中老年人唱唱还差不多,年轻的孩子还愿意去看去学吗?其实昆曲一直都不排斥创新,如果能通过改革让大家参与进来,那么昆曲的生命力也就强大了起来,于是徐立梅就用昆曲的唱腔唱古典诗词,她自己称之为:“昆歌”。昆曲国家一级作曲、原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徐学法说,徐立梅倡导的昆歌在江苏省绝对是首创,他认为,徐立梅能够想到教小学生学唱昆曲,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果从小就接触这种耳熟能详形式的昆歌,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才有可能爱上昆曲,长大后才有可能致力于研究昆曲,将昆曲发扬光大。专家认为此做法是全省首创。唱“昆歌”是“曲线救国”,戏歌同样如此。   3.立足于融合   新时代传统戏曲的新生,其突破口在于音乐性的整体性变革。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演唱是接触人们的最便捷方式,它不受时间地点,阶层贫富的限制,任何人只要开口皆可唱。通过学唱戏曲,让人们了解戏曲,群众基础会更加广泛。   无论是创新还是融合,对戏曲的改革,都不能丢弃其原本的精髓,因为这才是戏曲,这才是它的魅力。戏曲,穿越历史,带着它的韵味,带着它的故事与现代的歌曲相融合,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戏歌,让我们在欣赏戏歌中去感受心灵在古老与时尚的时空中流淌。就像戏歌《说唱脸谱》里所说:“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哇呀呀,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