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戏曲与动画结合的原则与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近期由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主持研发、以同名经典剧目的动作、道白、唱腔等戏曲表演要素为主创元素制作的动画短片《秋江》制作完成。这是在当前非遗保护背景下,将川剧经典剧目与动画相结合,通过电视、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多渠道宣传推广,改变目前传统剧场演出模式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困境,放大川剧传播量,壮大戏曲受众群体,积极拓展非遗项目当代保护传承途径的一次有益尝试。作为参与者之一,在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认识,在此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探讨。 一、非遗保护背景下戏曲与动画结合的基本原则 传统戏曲与动画的结合始于1941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其后还有《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等,这些动画片部分引入了戏曲脸谱、戏曲锣鼓音乐、戏曲表演动作等戏曲元素,是促进中国动画本土化、民族化的积极探索。以非遗保护为目的的戏曲动画则是以动画形式诠释戏曲文化,要求较为全面、完整地展现戏曲传统经典剧目,体现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接轨,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动画和戏曲的结合不是单纯以川剧音乐唱段配以动画,或是以符号化的戏曲动画人物演出剧本故事,而是在遵循动画创作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动画影音这一新的技术形式对传统剧目加以整理:完成从戏曲剧本到动画脚本的文本结构转换,根据戏曲人物形象设计动画造型,根据剧本时长重新编排音乐和说唱,完成川剧要素向动画影视技术需求的改编及转换。 (一)传承戏曲文化精髓,维护戏曲艺术本真 戏曲动画是对传统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转换,是以动画的形式诠释川剧艺术,将传统的表现内容和特点有机融入进去,体现戏曲艺术精髓,不失戏曲艺术本真。例如唱腔道白和锣鼓音乐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人物主要动作应具备戏曲程式化表演动作的基本特征,整片风格应围绕戏曲剧目主题,展现地域文化特色,让观众通过动画这一载体更为立体、直观地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其醇厚深长的戏曲韵味。 (二)创新戏曲动画创作理念,坚持艺术服务于生活 动画是大众亲和力较强的艺术形式,生动活泼是其基本属性,只有让观众在欣赏戏曲动画的过程中享受了视听带来的感官刺激,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发挥其承载的传播和教育功能。要传承和传播传统戏曲文化,就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一方面死抱传统经典不做丝毫变动,一方面抱怨现代观众不懂品味欣赏。需要动画创作者更新创作理念,在制作过程中,必须首先分析吃透经典剧目,归纳提炼出经典唱段、经典语言、经典动作,在体现戏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动画艺术的特征,在叙事风格上整合戏曲语言与影视语言的表意特点,不断创新,让戏曲动画适应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突出画面感和趣味性,在提升其观赏价值的同时强化川剧文化经典,构建具有时代美感和艺术个性的戏曲动画表现语言。 二、非遗保护背景下戏曲与动画结合的方法与策略 (一)剧目选择———经典化与趣味化的结合 戏曲动画应选择公认的优秀经典剧目,惟其经典,才更具代表性、传承性、传播性,便于普及保护。《秋江》即是传统剧目《玉簪记》之经典一折。并非所有的经典剧目都适宜改编为动画,剧本应具备较强的文学性与艺术性,还应具有趣味性与故事性。川剧《秋江》描写青年道姑陈妙常欲登舟追赶赴临安赶考的心上人潘必正,在秋江河边遇古道热肠却又风趣幽默的艄翁,其时,陈妙常焦急万分,欲说还羞,艄翁却自在从容,似“阻”实“助”,一番曲折后妙常得遂心愿,与艄翁同追潘郎。此剧喜剧效果强烈,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刻画细腻,唱词道白诙谐而不肤浅、深邃却不凝重、雅俗共赏。面对当前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选定后的戏曲剧本还要进行自我调整,改变成动画后的《秋江》将传统舞台上的二十多分钟缩减为十分钟,去繁就简,去粗存精,在保持完整故事性的同时,让语言更通俗易懂,结构更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突出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 (二)人物造型———脸谱化与个性化的结合 传统戏曲的人物造型(面部化妆、头帽服饰)具有写意性、装饰性、程式性特点,是刻画人物性格、展现剧情的重要因素,体现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戏曲动画中的人物造型设计应遵循戏曲舞台人物装扮的基本原则,才能体现传承的主旨,同时根据剧情内容和整片风格注入现代动画人物造型语言形式,赋予其个性和特色。京剧动画《三岔口》的人物造型采用京剧脸谱与服饰,但通过改变头身比例(1∶1)的夸张变形手法,使人物表情和形体动作充满喜剧性。川剧动画《秋江》中,陈妙常的个性特点为:敢爱敢恨却又纯洁害羞,虽身为道姑,为追求爱情,追求自由,不惜对抗几千年沉重的礼教制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清新柔美的外表下有一颗执著、刚强的心。她的造型借鉴了国画工笔人物画写实技法,不仅符合剧中妙龄少女的特点,同时展现了川剧戏曲中漂亮的旦角脸谱。艄翁生性诙谐幽默,体现了积极热情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一个看似外冷实则心热的大好人,其动画造型借鉴川剧艺术中生动滑稽的丑角脸谱,加入夸张手法,与陈妙常形成鲜明对比。 (三)动作设计———程式化与生活化的结合 戏曲表演中,演员按照美的规律,对客观对象动作进行归纳、夸张等主观创造,形成相对规范、固定的舞台人物程式化表演动作,手、眼、身、发、步都有相应的程式,不同的程式化动作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年龄、性格特点。程式性是传统戏曲的重要特征之一。完全的程式化动作会造成动画画面的僵硬机械,缺乏个性化;去除程式化动作则会损伤戏曲本体。《秋江》的动作设计在把握侧重、分清主次的原则基础上,采取生活化与程式化相结合的方式,让陈妙常的动作尽显女性的柔美,举手投足、蹙眉展颜间传递出川剧韵味,艄翁动作则突出夸张逗趣。比如陈秒常被艄翁逼问与追赶的情郎的关系,被迫说出“朋友”一词时,娇羞不已,以手掩口的动作,以及艄翁划船的动作等标志性动作设定为川剧程式化动作,而一些次要的肢体动作则运用虚实处理原则做生活化设计,增强观众代入感。#p#分页标题#e# (四)戏曲音乐———民族化与通俗化的结合 川剧音乐是川剧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剧音乐中的昆、高、胡、弹、灯五大声腔均来自于民族民间,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川剧音乐在普通年轻观众心目中,总是伴随冗长的唱段与难辨的唱词,因此不愿意去接触,不愿意去深入了解,这也成为造成川剧当前传承困境的原因之一。动画是音乐与画面等共同建构的艺术综合体,动画《秋江》也尝试着对川剧音乐进行创新。《秋江》的片头以新创音乐取代传统开场锣鼓,张力极强,极富逻辑性,既是相对完整独立的音乐作品,也对剧情的展开起到较好的烘托作用。其音调取自传统川剧音乐素材,创作中紧扣现代人审美观念,将传统主题与现代作曲方法、手段有机融合。片中加入了传统舞台不可能出现的艄翁所唱的徒歌,生动表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性格。《秋江》减少了原剧本唱词,重点突出片尾陈妙常抒发情感的唱段,这是提高川剧动画与其他戏曲动画辨识度的关键要素,对推动剧情发展,展现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奏音乐中减弱了打击乐,强调旋律的优美动听,不仅展现了传统川剧唱腔的戏曲韵味,同时与现代音乐结合,渲染环境气氛、人物内心以及主题氛围,传承并延伸传统戏曲文化,丰富了动画戏曲语言的表意内涵。 (五)空间表现与动画场景设定 传统戏曲舞台空间的切换主要是在演员语言和虚拟动作的暗示下,通过观众的想象完成的,具有虚拟性和假定性。在周企何、陈书舫出演的《秋江》舞台上,两人或弯身折腰、或闪转腾挪,以精湛的演技进行激流险滩、高峡平湖等川江场景的转换。动画创造的空间形式是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拓展观众的审美想象空间。传统的戏曲舞台是平面化的,观众与舞台角度的距离、视角是固定的,动画《秋江》则通过多镜头的组织切换,变换不同的距离和视觉,带给观众丰富的视觉体验。 动画的场景是动画空间环境的存在形式,与人物形象共同构建全片艺术风格。《秋江》的场景采用中国山水画风格,让同为国粹的川剧艺术与水墨画交相辉映,不但增加了看点,也使得川剧文化更精美雅致。在开篇动画中,以飘飞的芙蓉花瓣与黄叶带出疾奔的陈妙常,画面色彩由素雅逐渐转为浓郁,营造如诗如画的川江胜境。前景的山石、芙蓉花和远景的群山、飞泉虚实对比强烈,增强画面空间感。 动画与传统戏曲的结合虽早已有之,但动画为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服务”却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新课题。2007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启动“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首期计划制作包括京剧、昆曲、碗碗腔、黄梅戏等54个剧种的代表剧目100集,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推出了精选戏曲名家名段打造的动画片《戏曲动画百折》,川剧动画《秋江》则是川剧与动画结合的试水之作。综合以上实例,传统的戏曲文化元素可以与现代动画技术和谐交融,让传统戏曲与时俱进。在非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更加关注传统戏曲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戏曲动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保护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将传统艺术引入现代生活,筑起传统艺术与现代人们沟通的桥梁,以鲜活灵动的非遗普及形式,在满足大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传承戏曲文化,传播其内蕴的艺术、文学价值,充分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戏曲保护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