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电视与戏曲联姻的必要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国家五十年代末有了电视以后就出现了电视文艺,电视戏曲也随之诞生。这便开始了电视与戏曲艺术联姻的尝试。早期的电视戏曲形式很简单,播出最多的节目就是将原来只在舞台上表演的戏曲,简单地照搬和再现到电视屏幕上。这种状况一直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才有所改变。改革开放以后,电视戏曲节目既保留了实况转播和专场录像的形式,又呈现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发展趋势。一些综合戏曲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九州戏苑》、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辽宁电视台的《戏苑景观》、安徽电视台的《相约花戏楼》、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及山西电视台的《走进大戏台》等节目,使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了解剧目剧种及戏曲人物介绍,可以欣赏戏曲名家的精彩表演,可以看到戏迷票友的擂台赛,还可以学到一些戏曲知识和戏曲表演的技巧,可谓应有尽有。 这种大容量、快节奏、日趋活泼新颖的节目形式不仅吸引了大批戏曲爱好者,而且使一些原本对戏曲不太感兴趣的观众也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笔者曾在辽宁电视台从事多年电视戏曲节目编辑工作,早期的《戏剧景观》是《戏剧百科》、《群芳流韵》、《知音空间》、《谈戏说角》等子栏目穿插着台前幕后的轶事典故构成。2000年改版为《戏苑景观》,节目时长增至50分钟。设置了《听书看戏》、《学一招》、《露一手》、《戏迷擂台赛》四个小栏目。我觉得电视与戏曲联姻,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努力争取电视戏曲节目的欣赏观众 戏曲试图通过电视这种强大的传媒手段扩大自己的传播空间。然而,传统戏曲艺术诞生在封建时代,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距离我们比较遥远,再加之它固有的程式化表演的艺术形式,确实难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特别是不少青年观众感到陌生,听不清,看不懂。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戏曲欣赏节目时,应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工作。那么,以什么方式、如何解释呢?辽宁电视台《戏苑景观》栏目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在每期的《听书看戏》子栏目中,以近乎说书或讲故事的形式,将“戏”的历史背景及剧情加以交待,引导观众入戏。而书与戏的衔接恰到好处,更互为补充。如节目中播出的被誉为“南麒北马关外唐”的唐韵笙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京剧名段《闹朝扑犬》、《驱车战将》,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言菊朋先生的代表剧目《卧龙吊孝》等等,都有很好的收视效果。同时又把京剧名家及当今传人一并介绍给观众。人们从电视节目中,既了解了历史,倾听传奇故事,又欣赏到戏曲艺术。 第二,增加节目趣味,调动戏迷参与,赢得观众喜爱 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民族性格独树一帜,它最集中最鲜明地呈现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性格、韵味和情趣美。对虚拟化、程式化的戏曲表演艺术如何让观众接受、认可,最终喜爱它,《戏苑景观》的《露一手》和《学一招》子栏目先是由专业演员表演拿手绝活,然后积极鼓励观众踊跃参与到节目当中,调动他们对戏曲的兴趣。同时,观众也在学习或模仿戏曲的表演动作中领略戏曲艺术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刻内涵。如在道白方面学京白、韵白、自报家门,念“引子”、吟“定场诗”等,在动作上练“跑圆场”“耍枪花”“跪蹉”“甩发”等,既出了笑料,又了解了戏曲知识,增强了节目的文化含量,提高节目的文化品位,形式上又常变常新。 中国的戏曲观众不仅爱听戏、爱看戏,嗓音条件好的还要学唱几段戏,甚或粉墨登场演上几出戏。《戏苑景观》的《戏迷擂台赛》子栏目就定位在普通人的戏曲爱好和自我表现上,让戏迷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同时把戏曲的知识和信息穿插在富有悬念和刺激的竞答中。每期有三位戏迷擂手打擂,其中一位是上一期胜出的擂主,另两位是攻擂手,年终还有擂主总决赛。即便是这样,也很难满足广大戏迷、票友对戏曲艺术的挚爱。因此我们联合商家赞助,先后搞了三届“老万杯”京(评)剧票友电视大赛,最后一届选手报名范围扩大到东北三省。走上央视“星光大道”领奖台的李玉刚,也曾是我们票友大赛的冠军得主。参赛选手的年龄跨度很大,上到八十来岁的老人,由儿孙们陪同前来参赛。下至哈尔滨的四岁小戏迷白金活泼可爱,父母花费几千元特地为她赶做了一套演出服前来参赛。她演唱的《贵妃醉酒》惟妙惟肖、楚楚动人,表现出极好的艺术天赋,营造了一个弘扬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的舆论环境,对传播京剧艺术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由于电视戏曲传播的作用,新的戏迷群在诞生,这是电视带动了戏曲的发展。反过来,戏迷的增加就又刺激了电视戏曲的观众数量。电视与戏曲之间正是这种互为互动的关系。而中央电视台更是始终把电视戏曲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1996年,设立了戏曲音乐频道,使电视戏曲有了集中播放的平台。2001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成立,更是取为人先的创举,各地方电视台对戏曲资源的重视和良好运作,也极大推动了电视戏曲事业的发展。而且我们看到,电视和戏曲都是其中的受益者。我们也坚信,戏曲作为文化资源,完全能够和电视这种现代传媒很好的结合,创造“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