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回族舞蹈的宗教特征,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位列壮族,满族之后,居第三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的回族人民,保持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形成了特有的舞蹈文化艺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点。 一、传统宗教追溯 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从长安起程经甘肃到新疆、中亚地区,绵延几千公里。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凿,公元7世纪至13世纪,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及中亚各国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与唐宋时期由海道进入中国沿海地区的阿拉伯、波斯商人一道,成为回族较早的先民。回族的文化艺术强有力地保存着本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回族人口分布在中国处于一种大分散,小集中的状态。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有特色的民族,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自己鲜明的脉络、回族的人口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比例比较大,据1990年的统计为860余万人,居少数民族人口中的第三位。自从丝绸古道开拓以来,河西走廊就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之一,成为中亚、西域各地商人进行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也成为各种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集散地。在此期间,有不少使节和外商留住在这里。传统宗教是一种群体社会行为,它是在社会组织结构与人类,有意识地发展的社会行为,其根本目的是开发和维护人的社会性,从而维护人类的正常运行的社会组织。宗教其它的功能,比如宗教世界的解释,正义与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的安慰之类的作用,包括宗教在历史发展的社会也存在负面影响,但这不是宗教的主要社会的作用。 二、回回民族历史属性 据史料记载,自公元7世纪以来,阿拉伯、波斯等国以及中亚等地区的穆斯林到中国经商、服役,这些穆斯林不断与汉族、蒙古族等民族交往,从元末明初逐渐形成了回族,他们通过文化的交流,逐渐形成了具有凝聚力的民族,这其中伊斯兰教起了很大的作用。西北地区成为回族相对集中的地区,原因是多方面的,自蒙古人灭亡了西夏和赵宋王朝后,把大批回族军士以及贡使、商贾等安置到甘、宁、青境内,他们从事戍边屯田的工作。他们大多数是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维吾尔人等。当时军屯地区虽遍布于西北各地,但其主要地区仍在河西走廊一带,回军是屯田屯兵的主要成员,这些人员成为西北地区回族形成的重要成份。回族不断地从西到东,从东到西,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密切交往、共同生产生活,因而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回族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意识及性格特征。 三、回族的宗教特征 回族以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形成了一种回族有别于其它民族的文化特质。据文献记载,回族有识之士主张用汉文宣传教义,兴办汉语学校,发展商贸企业。清真寺名称的由来也证明了这种文化结合的特点。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建立了宣教、礼拜的场所。伊斯兰教是由国外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凭借着的强大凝聚力,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语言的穆斯林凝为一体,伊斯兰教是回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无比神圣的,西北星罗棋布的清真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浓郁的伊斯兰气息,渗透了每一寸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回族长期以来和汉人杂居,特别是汉人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日益增多,逐渐习惯以汉语为共同语言,受汉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但其日常生活中语言仍有许多阿拉伯语、波斯语的词汇,仍保持着共同的心理状态、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四、传统宗教对回族舞蹈的影响 唐代的伊斯兰教文化传入,到元朝形成回回民族基本雏形,再到明朝正式成为回族,以及回族特有的文化以来,内容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时,创立了以儒家思想,阐发伊斯兰教义特征的宗教哲学。 传统宗教文化在人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思想、人类文化的含义、存在意义与价值的精神共同存在。当然,文化是相对的,人们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的智慧创造、感情走进大自然,大自然逐渐发展为“人化自然”。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形式之一种,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意识,是自我意识的本质特征是外在表现。通过宗教文化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法律教育、生活习俗、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诗歌等渗透。反映到舞蹈文化中,同样是信仰伊斯兰文化的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域、环境、民俗等的不同,阿拉伯地区的舞蹈风格,维吾尔族的舞蹈风格与回族的舞蹈风格,则有较大差异,回族舞蹈在精神气质上,则表现出内敛、庄重、沉稳的特点。所以,回族舞蹈的来源与形成具有特殊性。 1.回族舞蹈服饰 回族服饰就具有显明的特色,如男性的白帽。人们通常认为,回族舞蹈中典型的摆头动作是对白帽的赞美,就其根源讲白帽是宗教的标志,动作产生的精神根源是对自己宗教的颂扬;同样回族女性的盖头也是伊斯兰女性的重要标志,是伊斯兰教教义体现,它衍生出了回族女子的内敛、含蓄和神秘感。因此盖头的舞动也就成为回族女子舞蹈的特殊语汇。在回族服饰中,头饰是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回族男子常戴无檐小白帽,也有中老年人戴墨绿色,或者黑色的。而回族已婚女子则头戴白圆撮口帽,中老年妇女也有戴墨绿色,或者黑色的,俗称盖头。回族服饰讲究洁净整齐、简单朴素。他们不穿妖艳华贵的衣服,爱美,但不追求奇异,在服饰的颜色上主要以白、绿、黑色三色为主。而回族舞蹈和回族服饰一样讲求端庄大方,人们可以从回族舞蹈中领略到回族特有的风情与特色。回族舞蹈不仅感人,而且很富有回族生活的真实性,使回族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精神面貌得以体现。舞蹈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符合回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因而也得到了全国回族人民的承认。 2.回族舞蹈道具#p#分页标题#e# 日常生活中伊斯兰教要求信仰的人们在净手净身时要用流水,他们有一套特殊的洗浴方式,而汤瓶成为回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洗浴器具。“大净”与“小净”是伊斯兰宗教信仰者做礼拜前所必须和固有的程序,随时间推移,做礼拜是的生活动作元素逐渐演化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人民的专属舞蹈,同时也演化出回族舞蹈在舞台表现中的“汤瓶舞”的诞生。 3.动作表现特征 回族舞蹈动作虽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人们常讲舞蹈发于心,而形于外,回族庄严的宗教仪式,如礼拜、念经、祈祷、静修等,看起来似乎无舞蹈语汇而言,但这种仪式本身蕴含着一种极其虔诚的心理,由心理而引发出来的崇敬“信仰”的体态,不正是回族舞蹈需要寻找的体态特征吗?回族舞蹈的动作特色鲜亮、质朴、舒展、大方细腻,受伊斯兰宗教影响后其动作融合了宗教礼拜、洗礼的元素,将平时生活中的日常动作揉合到舞蹈艺术表现中。 在歌舞艺术上,回族舞蹈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有以下几种:民间“花儿”,大都以歌颂爱情为主要内容。在自娱性不特定的场合中,一般由单人或男女合舞为表演形式,舞蹈既有抒情的慢板,也有欢快热情的快板。例如西北民族大学演出的《心中的牡丹》就运用了花儿中民俗舞蹈的表演形式,这部作品不仅仅是重现回族习俗和展现回族民风,它蕴含了回族女子青年内心像牡丹一样纯净,脸庞似牡丹花版妙人同时对美好生活和甜美爱情的向往与期盼。又如西北民族大学演出的《五彩的牡丹》,运用花儿为音乐元素,将舞蹈语汇定位在少女恬静,含蓄的美感基调上,给人清新愉悦的审美感受。 扇子舞出美好情怀、舞姿优雅赛牡丹,舞时手持扇子在左右肩、小臂、肘、腕及手中敲击,使其发出清脆响声,节奏较为明快,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的特点是有较浓厚的地域风格,动作细腻、潇洒大方、干净利落。音乐细腻多变,清脆悦耳,随着音乐的变化做一些模拟性的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妇女内心喜、怒、哀、乐之情。既将原有回族民间民俗舞蹈体现,同时又不失接近原生形态的创作与表演,颇受好评。而它凸显的回族舞蹈特征并不只是在舞蹈上,而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回族的民间歌舞多在远离宗教中心的边远山村活动,流传形式单调落后,一代代地口传身授是他们继承与发展本民族歌舞的唯一途径。 在当前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各种舞蹈相互包容,相互吸取,兼容并蓄已经成为一种大的格局。但交融的前提是一定要以本民族舞蹈文化的特质为根,不能是机械硬套。人们常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是基于这种理念,我们从回族的历史、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对回族舞蹈文化进行了诠释,促进回族舞蹈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五、结语 回族人民具有虔诚的宗教观,在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伊斯兰教的教义,将其逐渐融入了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之中。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回族受宗教的影响,在文化、生活等方面有严格的戒律,因此,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回族舞蹈语汇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我们站在民族性和价值取向的立场来认识分析民间舞蹈,民间舞蹈就是一个民族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集合体,是多种形态的整合,正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引发的行为特质,是回族舞蹈之根、舞蹈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