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教原因及其利弊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信教原因及其利弊,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信教原因及其利弊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宗教的起源、本质决定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复杂性。研究表明,大学生信教现象呈升温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在青年学子中有弱化现象。面对宗教对大学校园的渗透和冲击,如何帮助青年学子理性看待和处理宗教现象和问题,引导他们树立并坚定科学的信仰观,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惑、释放压力,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又刻不容缓的课题。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信仰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为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提供一定的视角参考。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现状   笔者以湖北省荆州地区高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85份,有效率为97%。被调查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7至24岁;被调查者的专业构成涵盖人文社科类、理工类、师范类、艺术类等。   1.被调查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被调查的485名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有70人,占被调查群体的14.4%。其中,有6人信仰伊斯兰教,占被调查人群的1.2%。道教12人,占被调查人群的2.5%。信仰佛教的人最多,有38人,占被调查人群的7.8%,而基督教其次,有14人,占被调查人群的2.9%。调查结果表明,女生信教的人数和比例低于男生。在199个接受调查的女生中,有22人明确表示信仰宗教,占女生被调查群体的11.1%,占总的被调查群体的4.5%;在286个接受调查的男生中,有48人明确表示信仰宗教,占男生被调查群体的16.8%,占总的被调查人群的9.9%。在没有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415人中,有51%的人表示“虽不信仰宗教,但对其有兴趣”,还有30%的人表示“将来也许会信教”,只有19%的人表示“信无神论”。2.地方高校大学生信教的动机及影响因素。针对“您最初接触该宗教的动机”问题,有35.2%的信教者选择“承袭家庭传统”;28.6%的信教者选择“寻找精神寄托”;14.1%的信教者选择“为了爱智求知”;16.5%的信教者选择“好奇心”;另有5.6%的信教者选择“为了健康,强身健体”。有关“促使您正式皈依宗教的关键因素”的调查统计表明,排在首位的是“在宗教信仰内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及归属感”,约占41.5%;选择“因为受到某种神秘体验的感召”的有19.6%,位列第二;选择“信教父母或家人的劝说”和“信教群体的感染”的各占10.6%;选择“教义本身的感染力”和“接触教义后受益想要回报”的都占8.5%。二、地方高校大学生信教原因分析1.环境变迁及其影响。从国际环境看,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地方高校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对社会现状感觉无所适从,而信仰上的迷茫又使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依靠。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引发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裂变和碰撞;而就业的压力,竞争的风险,贫富差距的存在,导致部分人出现心理失衡。调查中,一些信教大学生表示对社会现状感觉困惑,而宗教规则及其所宣扬的理念,成为其获得内心和谐与精神抚慰的方法。从家庭环境看,家人信教也会对大学生信教产生影响。统计结果显示,有63.6%的信教学生选择信教的原因是“受家人或邻居的影响”,22.5%的信教者选择信教的原因纯属偶然,另有13.9%的信教者选择信教的原因是“自己的决定”。这表明,荆州地区大学生信仰宗教更多地是受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2.大学生宗教认知上的偏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宗教本质并不真正了解。在“您认为什么是宗教”这一选项中,65.8%的大学生选择“它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义教规”;24.2%的大学生选择“它在我的脑中很模糊,我说不清楚什么是宗教”;3.5%的大学生选择“它就是迷信”;而只有6.5%的大学生选择“它不是科学”。由此可见,很多大学生根本不了解宗教的相关知识及宗教的本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宗教知识匮乏,只是被宗教的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例如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宗教最吸引大学生的原因之一。宗教大多教人弃恶从善,提倡“诚实”“善良”“尊重他人”“互助互爱”“不偷盗、不淫邪、不贪财、不妄语”等等思想。这些诫律在扬善抑恶、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意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冲突,当今社会,需要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有的同学不能全面认识宗教的本质,夸大宗教的作用。   3.大学生寻求精神慰藉的需要。宗教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能给人某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查中,在“与不信教的人相比,您认为宗教信仰带给您什么”这一选项中,8.2%的信教大学生选择“体验到了与宇宙最高主宰者的关系”;11.2%的信教大学生选择“遇到困难可以求助于佛、主”;37.3%的信教大学生选择“生活充满宁静和快乐”;43.3%的信教大学生选择“获得道德信念”。同时,由于部分学生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学习,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给学生思想的冲击,超过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大学生面临学习和生活的困难,遭遇前途与情感的压力时,部分学生求助于宗教,以期获得精神慰藉。   4.宗教独特文化魅力的吸引。宗教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的诠释。这对求知欲强烈的大学生形成一定的吸引力。他们从文化和历史的视角接近宗教、审视宗教、甚至皈依宗教。大多数宗教都宣称是“善”的事业,宣扬劝善行善,利己利他。这对具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大学生有吸引力。他们认为在宗教中可以寻求到宽容、慈悲和公正。人类保存的许多文化遗产,彰显出宗教文化艺术的魅力。许多旅游胜地开发“宗教资源”,展示宗教文化的典籍、教义、仪式、传说、雕塑、雕刻、绘画、建筑等等,彰显出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学生通过参观游览宗教旅游景点而对宗教文化产生兴趣;有的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知识,感受宗教文化的魅力,研究宗教甚至信仰宗教。#p#分页标题#e#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信教利弊分析   1.宗教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教徒的精神生活,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可否认,宗教对大学生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首先,从宗教文化的价值观看,其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和社会理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爱国、爱好和平的价值观。历史与现实表明,中国宗教都主张爱国与爱教的统一,积极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根本利益和荣誉。如“弘扬道教,即所以救国”的道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佛教精神,凸显了宗教的爱国、护国的精神诉求。同时,中国宗教界在爱国爱教的同时,积极进行与世界上一切民族和宗教的平等交流合作,相信仇必和而解,反对暴力和战争,努力维护世界安宁与和平。中国宗教文化还具有和谐性与多样性,即多元一体,和而不同。如佛、道二大宗教都崇爱尚和,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心怀广大,使教徒具有较强的宗教理性和民族理性。宗教文化所蕴涵的这些精神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借鉴意义,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爱国及爱好和平的价值观。其次,从宗教文化的人生观看,其所蕴含的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念,为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提供了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例如,道教认为天、地、人为一体,主张善待万物,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和谐相处;佛教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悲悯为怀,有情众生。二大宗教都以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为修行之本。“济世利人、互助友爱”等信条是道教协调人际社会关系的原则,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今天,对大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份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本次调查中,在“在您看来,一名真正的宗教徒,其更深的意义在于”这一选项中,有4%的信教大学生选择“吃斋念佛,敬礼拜,救灵魂,以进入极乐世界”;44.1%的信教大学生选择“发挥爱心,服务大众,爱人如爱己”;51.9%的信教大学生选择“独善其身,修身养性”。最后,从宗教文化的道德观看,其所蕴含的抑恶扬善的积极道德主张,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有一定积极作用。宗教文化重视道德教化和积德行善,把祛恶行善放在宗教教义与宗教活动的首位,各种宗教都致力于道德教化和慈善救助事业。宗教的这种积极的道德主张,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对维护社会秩序、强化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信教大学生表示宗教信仰强化了他们的道德信念。这表明,宗教文化的积极道德主张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宗教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从宗教的本质以及宗教在高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看,宗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存在消极的影响。   首先,宗教宣扬的神灵论世界观,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宗教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世界观的唯心主义特点。这种神灵论的世界观,是反科学的,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大学生由于认识分辨能力还较弱,加之对宗教神秘色彩的好奇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接受宗教唯心主义的影响。世界观上的神灵论必然导致人生观上的宿命论。尽管不同的宗教在神和人的关系上有不同的见解,但都主张神学决定论,认为神创造世界,神统治并决定世界的一切;人的富贵贫贱、生死祸福,乃至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天命注定的;神是万能的,所以被神创造的人就应该服从万能的神。这种消极的宿命论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是相抵触的。大学生如果不能认清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正确对待人生“命运”的差异和变化,一旦个人遭受挫折和磨难,就容易接受宗教宿命论的影响,或者消极被动,历来顺受;或者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其次,宗教道德的消极因素,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意识。道德是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真正高尚的道德行为乃是人出自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责任感对对社会、他人自觉作出奉献。宗教用神的奖惩对人诱之以富贵,威之以灾祸,即便能使信教者的行为客观上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但对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健康自觉的道德意识,却有不容忽视的阻碍作用,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按照宗教文化,神的惩罚、地狱的痛苦,止人作恶;神的奖赏、天堂的幸福,引人向善。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教确是以劝善止恶为目的,为促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提供了宗教保证。但是,宗教文化主要是利用信教者对神的奖赏的欲求和对神的惩罚的恐惧来换取宗教道德的实践。无论是欲求,还是恐惧,客观上往往会激起人的贪念,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意识和自觉的道德义务感。最后,高校学生的信教活动引发高校管理问题。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之间的协调问题。随着信教学生的增加,一旦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以其教派不同而分别形成紧密的或松散的宗教群体,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群体效应。由此既可能产生正面效果,如归属于某宗教群体的学生会刻苦学习,提高成绩,并相互影响和强化,以期为其群体赢得荣誉;也可能产生负面效果,如不同宗教(包括不信教)信仰的学生之间一旦产生纠纷,可能被误认为是针对其归属宗教群体而来的,或者认为关乎其归属的宗教群体的荣誉和尊严,从而引发事端。同时,学生信教容易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进行一些违法违纪的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我国采取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但一些组织和个人可能出于不良动机,在高校成立非法的宗教组织,进行非法的宗教活动。例如,境内外某些敌对势力就有可能以宗教为幌子来争取青年大学生,以培植他们的势力。个别人也可能利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好奇心等,歪曲宗教教义,宣扬迷信,欺骗学生,干扰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地方高校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比例与非地方高校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比例相比,数据居中。全国各地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最低在3%到4%之间,最高达到了25.5%。而荆州地区大学生信教的比例为14.5%,略高于全国有宗教信仰者在总人口中约10%的比例数字。#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