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分析中医文化的价值观,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张光霁 董一帆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中医的核心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在浩瀚的中医文献中,有关中医文化之记载与论述,比比皆是,有关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的论述,也随处可见。略举几例如下。
杏林春暖,大爱无疆:“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董奉行医以人为本、济世活人、仁心仁术,千百年来,其义举代代相传、享誉盛赞。与此同时,“杏林”也由一种广泛的价值认同转换成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根植于人们心中一种对于医生高尚医德的期许。前贤也早已明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杨泉《物理论》)。药王孙思邈谆谆告诫行医之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备急千金要方》)医生对于患者应当无欲无求,“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董奉行医不图财,得有杏林春暖;当今医者也应轻利重仁爱,方有大爱无疆。
虚怀若谷,崇尚和谐: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中说:“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强调为医者,不可固执己见,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在温热派医家中,有两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叶天士与薛生白。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先生,又号上津老人,是清初苏州的名医。薛生白,名雪,号一瓢,又号扫叶山人。二人同郡同时代,学术风格也很相近。本来是很好的朋友,曾因一次诊病而结怨,薛雪年轻狂傲认为叶天士有意显露本事让自己难堪,一气之下,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扫叶庄”;叶天士乃御医,一代大家,认为薛雪乳臭未干,如此无理,也针锋相对地把自己的书房改为“踏雪斋”,自此两人关系越走越远。但是后来二人又因一事言归于好。据说叶天士的母亲得了伤寒,叶天士仔细地为母亲开了处方,可不见好转。薛雪得知后说,这种病要是放在别的病人身上,叶天士早就用白虎汤了,而对于自己母亲,就不敢用了。她病有里热,正是白虎汤证,药性虽重,非用不可。叶天士听说之后认为薛雪的话很有见解,就给母亲用了白虎汤,果然很快痊愈。经此一事,叶天士深感名医更应胸怀大度,相互尊重,虚心学习。于是主动去薛雪家登门拜访,两人不计前嫌,重归于好。叶薛二位名医身上体现的就是不计前嫌虚怀若谷,医者海纳百川崇尚和谐的中医价值观。目前我们处于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新鲜观点层出不穷,若想成为一名好的医生,既要接纳百家之言,博采众长,取其精华为己所用,更好地造福于百姓的健康,也要讲究医患信和、同道谦和,崇尚和谐。
大医精诚,德技双馨:《大医精诚》出自唐朝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重要的文献,为习医者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精”与“诚。”第一是“精”———要求医者医术精通。孙思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作为一名医生,肩负的是生命的重量,责任重大,非一般职业可比。著名医家吴鞠通也在其《温病条辨》自序中说:“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学医必须要求精,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古人也曾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所以一名医生必须有精湛的医术,才能真正造福人类。第二是“诚”———要求医者要诚心救人。“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只有怀着感同身受的心,才能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普救含灵之苦”。抛开美丑、贵贱、亲恶皆不看,心中时刻关切病人的疾苦,生命的续存。
实事求是,恪守节操:《鹖冠子•世贤》有段对话:魏文侯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扁鹊其时已为一代名医,但对于魏文王的问话还是坦陈自己“最为下”。一是体现了扁鹊谦虚严谨的态度,二是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扁鹊并没有因为自己“名出闻于诸侯”就傲然自满,而是清楚地认识到长兄、中兄医术的高明。自古大丈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做事先做人,医者操病患性命于手,岂可为追名逐利失其节操,更不应妄自菲薄,好大喜功。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韩非子•喻老》中记载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扁鹊“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有“治未病”之功力,而且胸怀仁爱之心,虽是君王,但勇敢进谏,直至惹恼君王也不顾忌,终因君王不予采纳而自陨性命,扁鹊之仁明白无遗。“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古代医家早在数千年前就十分重视治未病。作为一名良医,一名“上工”,要治病,更要防病。古代,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则是不仅防病,还要防止疾病传变,注意阻挡病变传变的趋势,防止新的疾病的发生,从而掌握主动权。未病先防与已病防变,于当今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分页标题#e#
中医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更宣扬了“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的中医核心价值观,对比今日提倡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过时,仍应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所恪守。因此,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扬者,我们不仅要精于医术,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仁心仁术,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将“杏林春暖”、“大医精诚”等精神传承下去,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顺应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潮流,真正成为一名造福生灵的“大医”,为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