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文化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文化学科建设论文
1中医文化学科的初步形成
1.1研究价值被广泛认同
一个学科独立存在,首先要具备独立的学术与社会文化价值。中医文化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微观方面看,有利于中医学的学术繁荣。中医学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属性于一身,但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大多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对于中医学的文化研究则起步晚、成果少、影响力不大。中医文化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中医研究的偏差,弥补现代中医研究的不足。从中观方面看,有利于总结中医学发展规律,为中医学发展提供动力。通过对中医文化内涵及发展规律的揭示,来传承传播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保存与发展中医学原创思维,为中医学术发展提供方向引领与动力源泉。从宏观方面看,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1.2学科内涵认识趋近
学科内涵是一个学科明确研究对象,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中医文化学是研究中医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关于中医文化的界定非常关键。由于对文化本身认识的多元性,给中医文化的界定带来了复杂性。目前的代表性观点有:“所谓中医文化,不是或主要不是指中医作为科学技术本身,而是指这种科学技术特有的社会形式、文化氛围,也即中医学发展同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以及中医学中所体现的特有的文化特征”。这是从中医文化与中医科学技术区别角度来界定的。另外一种是广义文化上的界定,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还有一种是从文化的具体层面来界定,如“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几种界定尽管角度不同,但对于中医文化的研究对象却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医文化以中医学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及中医学自身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器物文化。
1.3学术研究成果向综合集成
中医文化研究热首先是由传统文化热推动的,中医文化研究早期成果集中在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易学及儒学、道学、佛学的关系上。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关系,如刘长林的《内经的哲学与中医学的方法》;关于易医关系,如杨力的《周易与中医学》、张其成的《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关于中西医文化比较,如何裕民的《差异•困惑与思考———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祝世讷的《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交融》;关于中医与儒学、中医与道学、中医与佛学方面的研究专著,如薛公忱主编的《儒道佛与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研究不可或缺。中医学史早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独立学科,从中医学术史过渡到中医文化史是中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向,也是中医文化学独立的一个重要基础。马伯英的《中国医学文化史》是中医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医哲学作为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医哲学史研究自然也成为中医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点内容。程雅君的《中医哲学史》计划四卷本,目前已经出版二卷,是中医哲学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另外,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医文化研究》三卷本,从中医文化源流、中西医文化比较、中医文化复兴三个方面对中医文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医文化教育在高等中医院校中广泛开展,编写教材、构建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知识体系成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另一项工作任务。《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医文化导读》等教材不断创新,有的列入国家规划教材,有的成为省市精品教材。从分化走向综合,是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的规律,也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医医院中医文化建设论文
1中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县级中医医院在中医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4个:一是中医内涵不突出。主要表现在医院发展战略体现本院院情不够,战略定位不确切,中医药人员比例达不到60%,特别是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匮乏,门诊中医治疗人次少,中药饮片收入占的比例低,不少医院中药饮片收入不足药品总收入的10%。二是诊疗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不少医生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体现中医文化不够,望闻问切不规范。用右手切病人的右手脉,左手切病人的左手脉,有的寸、关、尺定位不准确,不少门诊中药处方无证型诊断,有的中药特殊煎服法未写明。三是专科优势不明显。主要表现在有的县中医医院没有省级以上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有的县中医医院重点专科选得不准,因此,年住院病人、门诊病人、业务收入等在医院占的比重小,体现不了重点专科优势,有的医院重点专科人才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梯队结构,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医院环境不典雅。主要表现在中医医院在房屋建筑,室内装饰,医院宣传等方面,没有彰显古朴典雅的中医文化,以致有的中医医院与综合医院没有区别。
2中医文化建设的方法
2.1抓统筹规划,高起点谋划中医文化建设
中医医院要以弘扬国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塑造医院形象为目的,高起点制定中医文化建设规划,要建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建设发展体系。统筹兼顾好职工、病人和国家的利益关系;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发展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医院发展速度、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医疗、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的关系;医、护、药、技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在职职工、临时工与退休职工的利益关系。实现精神文明,管理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有机统一,让中医文化成为促进医院健康发展的思想保证与精神动力。
2.2抓中医内涵,把握中医医院发展方向
中医医院姓“中”不姓“西”,一定要坚持中医药为主的发展方向。中医医院肩负着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使命,失掉或者削弱中医为主的内涵,中医的传统文化将不复存在。因此,中医医院要大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要有诊治疾病的膏、丹、丸、散、饮片与汤剂,要有自己的专病专药制剂10种以上,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的比例达60%以上,中药处方占门诊总处方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中药饮片占门诊总处方达30%以上,门诊非药物治疗人次占门诊总人次的比例达10%以上,中药饮片收入占本院总收入的比例达10%以上。
中医药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论文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定义
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疾病和自然做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对中医药文化进行的阐释,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中包含的追求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以及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道德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立德树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对立德这样描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由此可以看出立德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医院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自觉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当中,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利用中医药文化促进立德树人工作在中医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文化育人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形,传统中医药文化包罗万象,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运用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代对医德的论述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充分发挥丰富的中医经典医籍对于培养中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坚定学习中医信念、巩固其专业思想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医人文学科建设当代价值与发展路径
摘要:当前,科学与文化之间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冲突依然明显存在于中医学的实践之中,给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和运用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此,需要大力加强中医人文学科的建设,以在组织和知识建制上作出安排,消弭两者之间的斗争冲突、实现两者之间的对话沟通。在推进中医药院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应当进一步认识中医人文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对其建设路径进行积极思考和有益探索,以形成更大、更有力的建设性力量,促进科学与文化乃至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以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
关键词:中医药;人文学科;学科建设
中医学是生命之学,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科学与文化的共同载体;就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的思想来源而言,人文属性恰恰是中医学的第一属性。由于知识类型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科学与文化之间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冲突依然明显存在于中医学的实践之中,给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和运用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此,需要巩固和加强中医人文学科建设,弘扬中医人文精神,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求实”,解决科学问题的“求真”与解决疾病问题的“求善”结合起来,使得中医学在发展的过程超越科学与人文之争,从而自然地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也为当代医学的进步提供积极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中医人文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和学术的不断发展,人文学科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学科本身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以及自主发展的学术空间,部分院校还独立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卫生事业管理学院等实体学院,建设了一批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除了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基础理论等传统学科外,中医文化学、中医心理学、中医哲学等新兴学科不断成熟。在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和传播、当代社会和科技条件下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中医人文学科在解决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符合中医药思维特质的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并且应当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医人文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但尚未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在中医药学科的整体框架之中缺乏应有的位置,更未在兼顾历史传统和当代条件下的情形下,较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甚至,对于中医人文学科与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相互关系的认识也缺乏足够的视野和格局。在当代学术环境和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人文学科的作用,需要我们首先正视当前中医人文学科发展的问题,并藉此重新认识中医人文学科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价值,进而对中医人文学科的建设路径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中医人文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集中和突出地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1.1学术评价体系制约了中医人文学科的发展
尽管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文学科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大学为了迎合和适应政府和各大排行榜上的量化评价指标,往往在具体举措和制度上忽视甚至抑制了中医人文学科的发展,使得其涵养和引领中医药学术发展的作用无法发挥,导致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这些潜在的影响即使通过中医药立法也无法立竿见影地获得解决。这其中,既有一般人文学科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中医人文学科发展遇到的特殊问题,在这些功利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学术周期长、成果考核难,无法用现行的一些量化指标进行评价的中医人文学科自然成为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豆芽"学科,自然也无法获得丰富的学术资源。
科技期刊刊庆纪念特刊编撰方法
1编撰刊庆特刊的意义
杂志发展历程的介绍是刊庆特刊的重要内容之一,借此机会彻底梳理一下杂志的历史,有助于读者、作者以及编辑工作者加深对杂志的了解。杂志的历史是杂志发展的脉络,不管是有波折还是很顺利,作为办刊人都应该去探求、核实并予以记录。“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对历史的回顾可以让当代办刊人追溯、了解创刊者的“初心”,再结合时代和行业的发展,看清杂志目前的学术位置,从而更好地把握杂志下一步发展方向。为了办好刊庆特刊,常常需要向主管部门领导、行业内名家约请题词、稿件等,无论是直接拜访还是发送约稿函,都是一个很好地向领导与业内专家介绍杂志的途径。《江苏中医药》为祝贺创刊50周年,向全国数十位德艺双馨、声誉遐迩的名老中医药专家约请赠言及介绍一个验方,编成《50名医贺华诞》栏目[1],此举不仅丰富了特刊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名医验方,而且提高了杂志在全国中医药界的知名度,此后省外来稿明显增多。科技期刊的刊庆特刊不仅应有为杂志庆生的祝贺主题,其原有的学术性也不能遗忘,约请业内名家撰写高质量的文章集中刊登也是刊庆特刊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应用气象学报》创刊30周年纪念刊刊载了11篇综述性论文,内容涵盖了降水预报、农业气象、高性能计算机与气象卫星的应用、污染观测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进展。《江苏中医药》创刊50周年纪念特刊也设《院士特稿》栏目,集中刊载了3位院士的大作[3-5],均获得了较高的被引用率。1.3有助于对杂志载文进行深入分析载文是科技期刊的重要资源,在刊庆特刊中对前期载文进行统计、分析,不仅是对杂志的一次总结,更可以从中提取出诸如作者分布、发稿周期、学科覆盖、行业研究热点的演变、高被引文章或作者等等重要的信息,为杂志校准定位、确定下一步选题方向提供了重要信息,也可从中窥探行业研究热点,指导读者的研究方向。刊庆特刊是作者、读者、编者沟通情感的桥梁,杂志的点滴成就与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作者、读者的支持和几代编辑的努力。通过刊庆主题征文、刊登作者来信、评选优秀论文等方式,再一次将大家的感情聚焦,共同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同时,也表达杂志编辑部对编辑前辈的尊敬,对读者意见的重视,对优秀作者的鼓励。
2刊庆特刊的主要内容
导语通常是刊庆特刊的冠首文,一般由编辑部或杂志主编撰写,重点在概括杂志发展史、点明刊庆主题、介绍杂志所获重要奖项、致谢与展望等,如《江苏中医药》创刊40周年特刊中由编辑部主任撰写的《团结奋进,再创辉煌》[6]和《建筑电气》创刊30周年特刊中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撰写的《醇臻30年》。导语也是刊庆特刊的点睛之笔,从而引出特刊的主题,如《江苏中医药》在创刊50、60周年特刊中由编辑部撰写的导语,引出《50年,我们这样走过》与《图说60年》这一特刊主题[8-9]。通常由编辑部约请上级领导部门、重要领导、专家、历届编委、兄弟期刊、历任杂志编辑等撰写,可根据作者情况、内容多少安排在刊庆特刊的不同位置。一般而言,上级领导部门、重要领导和专家的贺信、题词、寄语,可辟专栏安排在特刊其他栏目之前,若内容不多,也可安排在封二与彩色插页。祝贺单位也可列表集中安排,并予以感谢。这是刊庆特刊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杂志创刊以来的各种变迁与发展。可以采用大事记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予以记载,如《〈建筑设计管理〉杂志创刊30周年大事记》[10];也可以根据事件的不同分门别类予以记载,如《江苏中医药》创刊50、60周年纪念特刊分别以发展历程、足迹(办公地点的变迁)、团队、封面要览、刊名题词、理事会、自身建设、信息化历程、成果荣誉等栏目记载杂志发展历史[11-13]。在形式方面,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图表、照片展示,使历史更加鲜活,增强可读性。2.4刊庆主题约稿或征文选登这一部分主要刊登围绕刊庆主题进行的约稿或征文,可提前向杂志历届编委、历任主编、老编辑及长期关心杂志发展的读者、作者约稿或征文,择要刊登,其内容主要围绕作者与杂志的情感以及对杂志的祝福与建议等。科技期刊的灵魂是高质量的专业论文,尽管刊庆特刊围绕刊庆主题,仍不应忽视杂志的专业性。以刊庆为契机,约请名家撰写高质量专业论文,是祝贺杂志生辰的最佳“礼物”。由于特刊中与刊庆有关的内容占据了一定版面,专业文章数量会有所下降,因此更要重视文章质量。约稿时要注意选择作者与主题,应选择有一定知名度的业内专家或选择行业当前研究热点进行约稿,并在刊庆特刊的导语部分予以重点介绍。历年载文分析一般是对杂志从创刊至今,也可以近些年来(多为近10年)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的统计分析,在刊庆特刊中常用图表或论文形式进行编撰。统计项目通常有总载文量、作者情况分析、作者地区分布、主要栏目及其载文篇数、基金论文数及其占比、影响因子变化趋势、高被引文章分析、文章选题及篇幅变化情况,等等。例如《抗感染药学》为庆祝创刊10周年发表了《〈抗感染药学〉创刊10周年载文概况及其相关信息的分析》一文,对2004年6月至2014年3月间出版的40期刊物中936篇论文进行分析,统计项目包括载文概况、作者机构、课题基金论文比、国内外电子媒体的网络传播情况、影响因子和时滞情况等。《江苏中医药》创刊50、60周年纪念特刊以彩色图表、饼图与柱状图的形式对创刊以来载文的作者地区、栏目设置等进行了统计分析,表现形式活泼,可读性强[15-16]。评选优秀论文是科技期刊刊庆特刊的特色项目,可以通过编辑部初选、组织专家评审等方式评出,也可以根据文章被引情况,奖励高被引文章作者,或尽早信息由作者报送文章的获奖情况,根据获奖情况评优。评选结果刊登在刊庆特刊上。重要论文题录主要是将创刊以来所刊载的文章进行筛选,优选出高质量、高被引、重要作者的文章,将其题名、作者、刊期以表格形式予以记载。优秀论文评选与重要论文题录都是对杂志所载优秀文章的再一次推广。
3刊庆特刊的设计特色
重视四封及彩页设计,突出刊庆主题刊庆特刊在四封上要有特色,要突出刊庆主题。科技期刊的封面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且一般按照年份统一设计;因此,对封面可略做调整以点明刊庆特刊的主题,并从刊庆当年度第1期开始就要有所规划。《江苏中医药》封面以年度为单位更换颜色,2016年为《江苏中医药》创刊60周年,因此2016年全年杂志就以红色为主色系,彰显喜庆。《江苏中医药》封面以地球为背景,江苏省版图为中心,版图中镶嵌竖排文字,为历代江苏(或长期生活在江苏)医家著作的一部分文字,突出地域和专业特色,而特刊封面镶嵌的文字为中共江苏省委1956年关于“省委同意创办《江苏中医》”这一重要文件;封面重要位置写有“创刊60周年特刊”字样,表明“身份”。2006年第10期为《江苏中医药》创刊50周年纪念特刊,封面正中为立体的数字“50”,数字上又镶嵌杂志历年封面。特刊的封二是翻开杂志后第一眼能看到的页面,其重要性仅次于封面,也应好好利用,可设计刊庆主题彩页或刊登重要领导或专家题词、寄语等。《江苏中医药》创刊50、60周年纪念特刊利用创刊年份和当年年份中的一个数字,组成创刊周年数,以此创意并加以喜庆、吉祥的元素,再辅以文字致谢,设计成彩页,置于封二,特色鲜明,见图1和图2。特刊的封三与封底通常刊登题词、致贺单位列表等,也可做一些其他用途。例如《江苏中医药》创刊50周年特刊利用封三刊登杂志工作人员合影及其感言,封底则安排创刊50周年纪念光盘(珍藏版)的宣传彩页。照片回顾历史,图表分析问题科技期刊通常以文字为主,但刊庆特刊当是例外,无论是讲述杂志历史还是统计刊载论文,都应以照片、彩色图表、小图片等形式,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呆板的数据生动起来。《江苏中医药》刊庆特刊以彩色表格形式将创刊至今杂志的办公地址、主办单位、刊名、主要负责人等情况的变迁一一列举;又以南京市区地图的一部分为背景,圈出历年办公地点所在位置,再附上此办公地点当时的照片;以历届编委会主任委员、历任主编和各时期编辑部工作人员标准照的形式介绍编辑团队;以照片配合文字介绍编辑部各项活动或会议;以获奖证书或收录证明介绍杂志成果荣誉;以彩色表格、饼图、柱状图对创刊以来载文进行分析。这样的归纳、编排使得整个杂志的发展史脉络清晰,内容丰富有序,设计活泼生动。内页可全彩印刷,彰显与众不同科技期刊多为黑白印刷,但刊庆特刊因为需要刊登大量的照片、彩图,最好内页全彩印刷,即使是纯文字的版面,也可以用作者彩照、背景色、彩色标题、小图标等形式使页面色彩丰富,美观大方,彰显与众不同。
4刊庆特刊的编撰过程
现代文学课程改革方案
【摘要】
本文分析了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课程改革构想、实施方法和改革目标,主张应建立精讲——实践——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
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现状分析;改革构想;实施方案
一、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化,文史哲学科遭遇冷落,文学课程也出现边缘化倾向。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大量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压缩。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的教与学急需加强。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内容。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有一支精良的教学团队,他们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特点,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语言文学工作者。本课题组授课教师积极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各个环节,认真开展各项教学和实践工作。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本专业知识现状和需求;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课程评价体系;督促学生阅读文学原著,查阅相关论著论文,撰写读书笔记;充分运用现有教学条件,开展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撰写学术论文和教改论文多篇,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以期达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二、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改革构想
现代文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摘要】
本文分析了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课程改革构想、实施方法和改革目标,主张应建立精讲——实践——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
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现状分析;改革构想;实施方案
一、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化,文史哲学科遭遇冷落,文学课程也出现边缘化倾向。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大量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压缩。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的教与学急需加强。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内容。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有一支精良的教学团队,他们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特点,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语言文学工作者。本课题组授课教师积极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各个环节,认真开展各项教学和实践工作。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本专业知识现状和需求;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课程评价体系;督促学生阅读文学原著,查阅相关论著论文,撰写读书笔记;充分运用现有教学条件,开展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撰写学术论文和教改论文多篇,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以期达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二、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改革构想
中医海外传播课程教学设计及教材编写
【摘要】迄今为主,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的重要载体。《中医海外传播》任选课的开设可为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提供教学保障,相关双语教材的编写应适应时代和专业发展趋势,将基于中医药学科内容的学习和基于双语技能的外宣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关键词】中医;文化;海外;教材;教学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符号之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是体现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医对外传播普及面逐步扩大。根据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会员国中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29个会员国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会员国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1]。中药也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1]。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1]。中医药在海外已经从过去的民间地位逐渐步入海外国家医疗体系的主舞台。
一、《中医海外传播》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中医药全球化的大历史背景下,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当今中医药的海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目前从全球范围内看,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加上西方的人文化优越感、文化中心论乃至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西方公众对中医文化的认知度、认同感都还有待提高。即使西方人相信中医,大多也只是接受部分中医的治疗,而不理解或不接受中医的文化。而且,由于中医文化的有关翻译不准确、不规范,中医对外传播也有着“语言不通”的问题。全球医源性疾病的影响及医疗卫生保健市场的需求不断加大的今天,缓解部分学者片面认识并提出的“中医存废论”等中医药文化危机,探讨中西医文化的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构建促进中医药文化跨文化适应的模式,与异质医学文化进行沟通、借鉴、生成意义过程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中医药文化,都需要推进中医文化对外传播工作。因此,2015年开始我们率先在校内开设中医药文化传播类双语通识核心课程,意在中医院校内搭建学生从专业和英语的学习到对外传播中医的实践的过渡性课程平台,这将助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国际化进程,对培养合格的国际化中医药专业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中医海外传播》课程概况与教学设计
我们设计的《中医海外传播》课程性质为公共选修课,学时27学时,学分1.5分,每周行课3学时。授课对象为中医类相关专业二、三、四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为《大学英语》(一、二)、《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定位为适用于处在大学英语学习转型时期的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学生,满足新时代对外语学习的转型需求和中医药行业发展对高层次外宣型人才的更高需求,以全国大学英语四级(CET-4)水平为起点,融合英语语言知识与中医药通识文化知识于一体,供全校大学二年级以上本科生选修。教学内容包括中医药海外传播的历史与要素、中医药在日韩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在北美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在大洋洲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与国外补充替代医学、中医药英译的国际标准化、中医药典籍的英译等9个模块。教学方式采用分模块讲座式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展示、录像视频观赏、学生课内报告、小组讨论、新闻分享、口笔译实训、网络微课堂等,以英汉双语为载体进行教学,以国际化视角阐释中医药国际传播现状、中医药文化外宣为主,结合中医药典籍、中医药哲学及历史、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养生、中医药诊疗思路的对外推介等,提升我校本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认知和热情,增强其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并培养中医药类本科学生国际化交流技巧和能力,中医文化传播的技能。每学期开设一次,27学时,各单元模块根据内容长短划分学时,以期达到整体介绍中医药海外传播和发展现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