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片名的文化历史的挖掘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电影片名的文化历史的挖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论电影片名的文化历史的挖掘

作者:郭永生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文法学院

电影《黄石的孩子》就是首次以乔治?何克的事迹为蓝本打造的悲情故事,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末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来自英国的记者乔治?何克正值赶上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他为了告诉世界战争的真相,深入战场进行报道,之后机缘巧合地带领60多名中国孤儿沿着中国的古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越过雪山来到沙漠的边缘逃避战火,却又不得不面临新的人生。影片中的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于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随即来到中国进行新闻考察。在中国度过的10年岁月中,霍格先后辗转于武汉、北京、延安等地,并参加了多次抗日斗争活动。抗战结束后,霍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我看到了新的中国》一书,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影片中,故事所讲述的时间有所提前,这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可以把何克安置进对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之中。但无法理解的是,陕西宝鸡凤县的双石铺为何变成了湖北黄石?黄石以一种压倒一切的醒目性占据了显要位置,但它对熟知地理的中国观众而言,只能诱发一连串无法解释的问号。为什么片中讲述的灵宝(河南与陕西交界处)和西安的战事好像都发生在远在湖北东南部的黄石附近?这一切明明都指向陕西凤县的双石铺。即使是按照影片设定的湖北黄石来理解,为什么地处江汉平原的黄石会出现连绵不绝的大山?原来,《黄石的孩子》这个片名误导了历史。它是根据资深记者詹姆斯?麦克曼纽斯的小说《洋鬼子:乔治?何克的生平和传奇》改编成的剧本。

当年小说作者在听到这个故事时,因英语发音的缘故,将“双石”和“黄石”搞混了,误将“Shuang”译成了“Huang”,于是就有了“TheChildrenofHuan-gshi”,最后变成今天的《黄石的孩子》。固然从“Shuangshi”到“Huangshi”是外国人偶然改动的结果,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真的有一个无比真实的地点叫做黄石。有趣的是,片方并没有坦言“纯属巧合”,倒是兴致勃勃地在湖北黄石弄了个热热闹闹的全球首映式及慈善晚会,黄石因此名声大振,旅游线直线上升,成为最热门的旅游线之一。而更加吊诡的是,湖北黄石方面居然颇为受用,将错就错,将以《黄石的孩子》场景为基础打造影视城,收集并陈列与原著主人公何克有关的物品,建一个《黄石的孩子》剧中人物的蜡像馆,进一步拉动当地旅游,并想凭《黄石的孩子》冲击2009奥斯卡奖,从头至尾都丝毫没有反思这是一则跨文化背景下的误读闹剧,就好比一个人被有意无意地错当成了彩票的中奖人,他因为一时激动忘记了自己从来没有买过彩票,欣欣然走上前领奖一样。通常电影的首映式都放在故事的发生地举行,片方会在前期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这对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次绝好的宣传机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可能因为某部电影而闻名全国。一部电影早已不仅仅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更可以营销一个城市。一个铁的事实是:《卡萨布兰卡》让“卡萨布兰卡”举世闻名,这不是个案。

云南丽江借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扬名。四川成都武侯祠也如法炮制,将吴宇森的《赤壁》首映式请到了成都。与以上城市形成鲜明对比并作为《黄石的孩子》故事发生地的宝鸡凤县,却由于电影片名的误译而眼睁睁地错失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凤县文化馆有大量详实的文字以及图片资料,2010年60多位国际友人也到双石铺考察,这些都证明故事的发生地确实在双石铺,影片将地点搞错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凤县一直将艾黎、何克故居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论是什么原因搞错了地名,影片都会误导观众。经济上的损失也很大,凤县实施旅游兴县,文化和旅游不可分割。县上已经决定投资500万元修缮艾黎、何克故居,兴建纪念馆,利用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作为凤县的重要旅游景点。可就在县上准备大做文章时,这么一个误会,可能会使所做出的努力前功尽弃。这次电影片名的失误也着实让凤县的旅游市场损失不小。同时,凤县错失发展机遇也不能不说与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据媒体报道,何克的养子聂广涛曾经跟他在凤县一些部门工作的朋友联系过,并告知了他们这个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或许可以在影片没有首映之前进行更正。虽然只是一部电影,可黄石将错就错给黄石带来了提升城市品牌的发展机遇。现代社会,即使是好酒也要吆喝,但是凤县恰恰缺乏这种宣传意识、包装意识、策划意识,他们没有看到这里面潜在的机遇,缺少包装城市、营销城市的意识,从这点上说当地政府需要反思。可喜的是,虽然凤县2008年与《黄石的孩子》擦肩而过,错过了一次宣传凤县、提高凤县知名度的机会,但是保护文化历史遗迹及其为后人流传珍贵历史资料的信心依然百倍。凤县政府在痛定思痛之后正采取各种措施弥补《黄石的孩子》给凤县造成的损失。一方面,决定在全县范围内重温“工合”历史,让大家都知道艾黎和何克,都知道这段历史发生在凤县双石铺;另一方面,在全县举行“工合”史展览和讲座,让这段历史走进课堂,让凤县的下一代知道历史真相,力图在最大程度上挽回影片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县政府还创新旅游发展和营销方式,其精心打造的城市夜景获得美誉,反映羌族风情的大型歌舞剧《凤飞羌舞》在此上映。《凤飞羌舞》作为西府首部大型民族乐舞,以古羌族历史文化为表现内容,选取最具文化底蕴的凤凰传说、羌族发祥等历史典故,以及众多的山歌民谣、佳句名篇、人物传说等,融合音乐、舞蹈、诗歌吟诵、戏曲、特技、舞美和服饰表演为一体,配以神奇变幻的声光电,用音乐谱写了凤州情怀,用舞姿描绘了优美世界,用服饰汇成了文明历程。用县长李智远的话说,凤县正依托着《凤飞羌舞》为凤县旅游文化休闲娱乐增添新的亮点。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如此地方,本应该是影视作品最钟爱,提到最多地方,可事实为何恰巧相反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仅缺乏宣传意识,更缺乏缺乏盘活、开发、保护已有文化资源的意识。如果陕西人在电影开拍之前就站出来说话,或许陈凯歌会潜心研究一下历史后,再确定《赵氏孤儿》开机地点。因为在影片宣传之时,曾有媒体问过该片制片人陈红关于故事发源地的问题。陈红当时一脸茫然地说:“只知道山西藏山,从来没有听过陕西韩城。”人们都说陕西人实在,从来不跟别人去抢什么,去争什么,但连自己的东西都看不住,这就有些说不过去吧。#p#分页标题#e#

韩城是司马迁的故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名的韩城党家村这些年来一直默默无闻,没有大的动作。而黄河对面的山西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皇城相府,我们的东邻居河南的云台山旅游、戏曲方面的《梨园春》等却很活跃,宣传不断,知名度不断提高。反观我们的韩城,尽管它旅游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有关,但不能因为客观原因而坐以待毙,自己都不为自己着想、争取,如何能怪得了别人抢先?这一方面,山西、湖北、河南等省的作法就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及反思,陕西人必须勇敢地站出来捍卫和保护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同时我们也知道,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这一点是她能够被普遍接受和广为认可的特色。多年来,我们在招商、旅游推介时,也都向客人们“灌输”这一点,但很少有意或无意地通过影视作品去让外地人了解西安的纯美、厚重。因此,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我们花很大的成本走出去举办招商会,向很少的人推介西安,我们花很多的钱在本土媒体上作宣传广告;但另一方面,在真正影响国人的影视作品里,却很少看到人文西安、时尚西安的靓颖和地标建筑。西安的文化企业和影视公司不少,但目前大家喜欢拍的要么是古装戏,打打杀杀的动作戏,飞来飞去的武打戏,谈情说爱的偶像剧,而展示反映西安新形象、新变化的电影和电视剧却凤毛麟角。近年来西安制作的影片和电视不断获奖,也有不少表现陕西元素的作品问世,如《疯狂的赛车》、《高兴》、《泡馍麻辣烫》以及张艺谋导演的《三枪拍案惊奇》等。尽管如此,还是鲜有听说哪些人是因为看了看了前面提到的哪一部电影或电视到西安旅游或投资来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当然,我们不排斥影视单位拍摄商业片和动作片,但市场导向与社会责任并不冲突,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主要是看我们如何找准这个结合点。回想以往,我们看了电影《刘三姐》,顷刻就有了去桂林看甲天下山水的想法,看了电影《少林寺》,顷刻就想去目睹嵩山少林寺的冲动和愿望,一部电视剧《情满珠江》,让我们对广东的改革开放有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同样,一部贺岁电影《非诚勿扰》,又令多少观众在羡慕杭州人间天堂的同时,情不自禁的掏腰包去西溪湿地旅游。

这些经典的影视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和榜样,我们一直期盼着西安的文化人什么时候能给自己的城市奉献一部这样的作品!好在陕西人、西安人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为弥补这种不足而不断努力,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陕西影视的春天,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2010年4月15日,由闫妮主演并被冠以“陕西制造”标签的电视连续剧《张小五的春天》登陆央视一套,该剧是陕西影视界在“挖掘资源、扩大视野、走向全国”所作的有益尝试。此后,好消息接踵而来。2012年2月18日,在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获得最佳摄影银熊奖,为中国电影取得新的荣誉。继贾平凹的《秦腔》要改编成电影的宣传报道之后,又传来一部专门描述陕西老腔传承的电影《老腔》也将在今年登上银幕的消息。2012年1月,一部在西安当地拍摄、被称为陕西人自己的电视剧———《老爹的非诚勿扰》结束后期制作,引起央视和各地方卫视的关注。它的播出将向全国观众展示出一个不一样的新西安,也是全国人民了解陕西及陕西城乡二元文化的窗口,也是我省践行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在影视”指导方针、实施“文化精品繁荣工程”的又一重要举措。更令人惊喜的是,6集纪录片《西安2020》也在央视、陕台、西安台同时播出,它不仅展示了一个厚重的西安,更从多方位展现了一个灵动的西安、一个自信的西安、一个充满生机的西安、一个有着浓浓人文关怀的西安,展示着新希望的西安。《西安2020》被视为西安发出的一个重新崛起的宣言。

西北大学教授张阿利曾就大型史诗电视片《大明宫》2010年9月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时发表评论说,“影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人们的行为观念、精神世界有很大影响。好的影视片、纪录片既是文化产品,同时也是地方形象推介的绝好载体和旅游宣传的绝佳途径”;“陕西是影视文化大省,如何利用这种优势来传播陕西的文化和文明,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想做的事情”。我们不敢奢望纪录片《西安2020》能把西安的未来展现得多么美好,也不敢奢望它能对西安有多大的宣传作用,但只祝愿我省的影视人能够以2012年1月17日市委书记孙清云在中共西安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发出的,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大力发展西安特色、西安风格、西安气魄的城市文化,让城市更有文化、文化更有价值的号令为契机,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城市再多一些担当、再多一些责任,尽可能地把一个富有东方文化神韵和现代文明风采的西安展示在世人面前,让外地人更多的人们了解西安、认识西安,让生活和工作在西安的人们更加亲赖西安、建设西安、美化西安,让来过西安的人更加依恋西安,让没来过西安的人更加向往西安,从而提升陕西作为文化大省的知名度,并推动陕西历史、文化、经济及新西部影视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