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议民俗文化与研究生涵养培训,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研究生涵养培育的现实困境
缘于此,高校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整体价值观的急功近利、道德力量的缺失必然影响其道德涵养水平,使他们渐以追求现实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注重现实利益,弱化了人之为人的现实责任感和道义感,研究生涵养在社会道德失落中走向困境。研究生涵养滑落于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诉求“一切教育应源于人自身的目的,追求高尚而完善的人性,探索生命的真谛,在混乱的密林中为人类德性指引出路。”④时下,高校研究生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真旨趣,逐渐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中心,迎合社会发展的多种需要,异化为功利主义教育。“功利主义在教育上主张,教育活动只是个人被动应付环境的活动,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的,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也就是人的需要。为此,教育发展应以社会发展作为最高目标。”⑤为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高等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院校即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多年来的所谓热门、冷门专业都是以市场需求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专业设置注重经济价值性,课程设置偏重学科实用性;注重能力与技术的训练,忽视了对研究生涵养的培育,高等院校在迎合国家与市场中放弃了自身的原初教育目的。高等院校从神圣的象牙塔走向社会的中心,从引领社会的前行走向迎合社会的需要,从立足培养完满的人转变为培养经济理性人,研究生的涵养培育渐趋式微。
研究生涵养培育的路径选择
现代大学课程的设置往往重视对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内在涵养的培育,使得课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沦为狭窄的职业知识训练。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⑦因此,高等教育要走出课程教育知识碎片化、工具化的泥潭,通过设置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宝贵文化资源,将民族传统文化认知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使研究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增进对历史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实现课程知识传授与心智训练的双重目标,提升研究生涵养境界,开展“精神成人”教育。传统文化经典名著是民族精神智慧的映像,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富有深厚的生命意蕴。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曾这样来描述经典:“经典著作乃是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例如,苏格拉底的对话提出的那些问题,对于今天来说,就如同柏拉图写这些问题的时候同样紧迫。”⑧通过开展经典名著阅读,研究生可以持久而自然地接近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对民族文化的深层认知,将传统经典教育内化为文化人格和文化生活,从而扩展人的心智,使之成为充分发展的全人。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谈到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⑨阅读经典,复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源流,是对当下道德失落价值失衡的社会现实的回应,是寻求高校研究生涵养教育走出困境的突破点。努力攀爬者已经在分享着美,已经在美的光辉里了。这攀爬和追求的,不是别的,不是外在的,任何外在的追求注定是缘木求鱼;这是自我的追求,是灵魂在上升中间回到自己的家园,是人的自我回复”。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等各种教育方式,关注研究生的心性体悟,发挥教育的形而上的关怀。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机械的教学方式,焕发每一个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个体的能动性,营造自由融洽的氛围,注重师生的直接交流,因为“这种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的交流有助于建立起一种深厚的私人关系,其可贵之处在于使许多头脑与心灵可以不时地相遇和对话,就在这种师生切磋中,学生能够真正地有所体悟,使生命最大可能地快速成长”。要运用情感教化方式,结合实际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怀研究生个体生命世界的发展,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渐以物化的现实社会中,守护教育的真谛。3.环境熏染: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校园环境既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硬环境,也包括以精神形态存在的软环境。在校园环境建设中,高校要将传统文化因素嵌入其中,使民族传统文化物化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和一楼一台之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中国古人“无论是用来修行的寺庙还是用来居学讲习的书院,除了在选址上大多依山傍水,‘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外,多应用牌匾、对联、碑刻或富有寓意的花、草、动物形象的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装饰手法,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教家训等价值观念与建筑有机结合,形成强烈的环境氛围和艺术感染力,达到培育理想人格的目的”。西方古典名校同样注重校园环境对人的浸润作用,香港知名学者金耀基先生曾经这样描述剑桥:“古典清雅的气质还弥漫在学院的方庭、回廊、草地上;切磋难辩的心灵活动还充溢在食堂、休息室的杯酒交谈之间。一柱一石,一桌一椅,看来是古代的,但一言一思,一投手一举足,都是现代的。在学院里教育不是冷冰冰的,不是单轨的,不是那样机械的,它是温文的,双轨的,带有很浓的‘人情味’。”高等学府正是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再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使置身其中的研究生感受民族文化的真貌,培育研究生的民族情感和人格涵养,促其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同时,高校要自觉抵制当前世俗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冲击,守护精神家园的圣地,关注时下的生活,引领社会的发展。诚如金耀基先生所说:“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自主;大学不能置外于人群,但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诉求实践:创新民族优秀文化马克思指出:“人作为主体是通过他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的影响的,从而获得主体自身的发展”。高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积极开展研究生实践活动,因为“大学教学远远不只是发生在教室里的那些事”瑏瑨?。“课堂外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在宿舍以及课外活动中发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统计数据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高校要依托传统文化资源,依托各种团体,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深度开展实践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实践活动的深度关键不在于单纯数量的增加,而在于实际质量的提高;不在于表面的外显行为,而在于能够转化为内在的精神生活”。高校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实践教育,开启研究生心灵,让研究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亲历传统文化的精髓,体验传统文化的力量,激发其创新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同时,高校还要积极拓宽校内外实践基地,拓宽实践的范围,使得研究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力量。高校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促使研究生将传统文化与日常学习、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品位,提升个人涵养。恰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活动,自己创造出自己来的:人自身的活动,就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通过这种活动不断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又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内部世界,发展着自己的本质特征,使人之为人永远处于一种创造、提升状态。”高校要通过开展系统的实践教育,确保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从而引导研究生人性日益丰满,不断走向自我完善。#p#分页标题#e#
作者:祝春华 张艳丽 王洪旭 朱天宇 单位:吉林大学高教所 吉林大学高教所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