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论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一、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物质建设不同步

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却呈现出滞后性,出现了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的现象,甚至大部分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各种活动开展的效果,致使许多高校力图以活动为载体来影响学生、锻炼学生、教育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校园文化生活,却忽视了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使大学校园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缺乏生存的土壤,无法扎根于校园,无法成为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真正的精神动力,致使校园精神无法彰显。

2.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缺失

当前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致使出现了严重的建设主体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其中,主体地位的丧失使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不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去思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导致校园文化很难深入人心。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覆盖面不广,多数情况下,它只是少数活跃分子的舞台,活动的设计、内容的选择、参与对象的定位等,只是从制定者或一部分精英的角度出发,不能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普遍情况,使大部分普通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对校园文化采取了漠视的态度。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忽视了另一个重要载体———教师,一方面,学校文化活动主要针对学生开展,而忽视了教师的文化生活,使部分教师的文化生活贫乏;另一方面,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身上都带着本校的文化特色,是学生们直接接触和认可的校园文化传播的最有说服力的载体,对这部分群体功能的忽视也是使校园文化水平无法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3.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特色内容

各种事物、各个过程和各个发展阶段都各有其特征,同样,各高校因其所处的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专业设置不尽相同等具体情况的差异,有其各自的特点,为此,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各具特色。然而,当前很多高校恰恰忽视了这点,不能够深入理解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历史、办学方向等,更缺少对本校精神文化的提炼,只是简单地将校园文化建设停留在大众化层面,致使缺乏彰显本校历史和办学特色的校园精神和特色化校园文化,这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不到本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无法融入其中。

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途径

1.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导向

校园文化受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形势,我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是优秀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为此,高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引领,把握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熏陶,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并使其成为大学生自觉的文化追求。同时,高校应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大学核心价值体系,它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的运用,而且也体现了大学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核心和思想道德基础,能引导师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文化人格。

2.建设特色化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本校特色。普林斯顿大学第28任校长威尔逊先生曾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像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可见,保持学校的特色,才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更是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提炼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无形的德育资源,熏陶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帮助大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家园和人格的完善,激发大学生对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为此,高校要善于从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总结、提炼出具有闪光的文化传统,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要善于从学校的地域特点、社会角色的角度挖掘具有地域特点的校园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要善于从本校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形成具有学科性质特点的校园文化;要善于结合本校学生的活动特点、身心规律和知识层次有针对性地创建一种和谐文化氛围和具有本校特点的校本文化氛围,占领校园的精神文化阵地,使其学生在其熏陶下,逐步形成个人的兴趣、理想、信念,获得一种表现真实人性的独特方式。第二,自觉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它们是一所校园独立的精神特征,更是学校持续发展、历久不衰的关键。高校首先应加强校风建设,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思想素质,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其次,形成严谨的教风。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最大,是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和效仿目标,教师的言行举止、处事观念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要育人,提升自己治学做事、律己交友、待人处世、职业道德与能力等各方面修养,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外在榜样,形成严谨的教风,并以此来带动学风建设。再次,要培育优良的学风。学风是学生成长的内在精神动力,良好的学风,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锻炼坚韧的学习意志,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3.扩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首先,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的精神内涵。物质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着学校的历史与层次,高校应在能力范围之内创设一个布局合理、个性鲜明、格调优雅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力求使校园中每一件以物质形态出现的设备、设施都蕴藏人文教育内涵,“使学校的墙壁都会说话”。就是将校园文化转化成富有暗示、感染意义的具体情境与氛围,以提升师生们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其次,充分利用课堂。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手段,注重对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注重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道德素养,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再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作为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重要产生阵地和传播阵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高校理应特别重视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从设备到技术建立起学生需要并能起到正面导向的校园网站,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主动开发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并能吸引学生的软件,建立网上互动平台,开展积极健康的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等于一体的网上交流和教育活动,正确引导校园虚拟文化,牢牢掌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最后,合理利用校内名师和校友资源。培养一批在校内外具有较高威望、学术上有较深造诣、教学上具有独特风格的名师,用其人格魅力去感染一批批的学生;建立校友资源库,聘请优秀的有较大影响力的校友到学校讲座,与学生交流,用他们的经历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树立信心,不断进取。

本文作者:杨叶平 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