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未来视点文化发展的趋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石方杰 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必须“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1]“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关键性时期。从未来视角来看,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发展将出现三大新趋势,即区域文化发展的协调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化、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大化,我们必须积极顺应这种新趋势,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努力抢占战略制高点,着力推进我国文化的新一轮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区域文化发展的协调化趋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即进入城市集群主导的新时代。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愈益发挥战略导向的重要作用。国家“十二五”规划把“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作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2]强调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将有力推动全国区域间形成均衡协调增长态势。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即东部大开放、中部大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的战略整合以及现有10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系统集成,旨在优化区域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这种区域协调化的战略导向,势必有力促进形成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和趋势。未来五年,在东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文化发展将率先推进,进向产业高端化和产品价值高端化,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和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的背景下[3],“中三角”城市群(即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组合)文化发展将重点推进,加快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相结合。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西三角”城市群(即重庆、成都、西安城市群)文化发展将重点推进,加快提高增长质量和产业效益。这五大城市群以及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太原城市群、沈阳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城市集群,以圈域内的国家战略试验区为依托,以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强化战略资源高位集聚(特别是国家政策支持、重大项目落户、创新创业投资、产业转移接收等),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深化产业跨界融合。区位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以及“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的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势集聚,企业群和产业集群的高度集聚,产业生产的高效集约,有力提高空间集聚度和产业集中度,必将大大促进城市群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即包括文化基础设施、文化资源利用、文化产业布局、文化市场开发、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体化)。
区域发展协调化趋势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重要机遇(特别是新的市场机遇),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和活力。要从区域协调战略和比较优势理论出发,强力促进区域文化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多边化和共同利益框架内推进战略联盟、战略合作和战略互惠,实现组团式、集成式发展;要坚决破除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行政壁垒和行业垄断,通过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文化资源的整合重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着力推进城市群、大城市、中小城市三个层次的协调发展,着力建构跨区域的综合性服务合作平台,走创新发展或特色发展之路;加快建构城圈内分工协作、对接配套、互动互补、互利共赢的文化发展协调机制,形成资源整合更加高效、要素配置更加优化、产业集聚更加强劲、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创新能力更加提升、主体功能更加突出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
我国四大战略区域和若干城市集群内外,按照统筹规划、优化布局、错位发展、彰显特色的原则,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深度协调、高度协作的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均衡化、协调化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主导趋向。国家区域协调战略的宏观导向,区域调控政策体系的作用发挥,新型区域协调机制的功能发挥,文化资源市场配置方式的积极运用,必然有力推进战略区域和城市群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一体化,扭转东西部梯度递减情势,强化强势与弱势之间的发展张力和平衡点。《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全面实施,要求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和发展导向明确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的区域调控政策,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以促进主体功能区内外文化发展的协调化。在城市群主导区域发展的新时代,需要将城市群作为谋划和推进区域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和重要抓手。特别是五大城市文化群内外新一轮竞相发展,走联合联动、协调协作、交互融合之路,有利于发挥城市群整体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支撑全国文化协调发展的强力引擎和重要增长极。
“十二五”时期,国家城市化战略导向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支点,城市化快速推进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构建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格局,加快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提升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既是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新一轮区域文化发展的深层推动力。创新驱动和科技驱动的有力拉升,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转型发展,将有效带动和促进新一轮城市文化建设。市场化改革要求文化资源配置方式的积极转型,由政府配置方式为主转向市场配置方式为主,破除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使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这样,就有力促进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多样化发展,并提高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率大约是60%。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而城市化率只达到47.5%。今后五年,我国进入向城市化主导转型的重要阶段,将出现新的城市化迅速发展趋势。到2015年,城市化率预期达到51.5%,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4]在城市化进程中必以城市群崛起为突出亮点,重要城市群又将形成功能强劲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文化问题正在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城市文化重构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所面临的中心环节。#p#分页标题#e#
近年北京和上海已将建设“文化大都市”作为目标定向,把精神文化、城市文明、文化产业等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昭示了未来城市化建设的新标向。今后五年,新一轮城市化建设以文化为主导,文化因素成为最主要构建维度,城市文化化成为必然趋势和独特优势。城市文化化的指向又是以文化产业为基本载体和重要推动力,城市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文化产业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促进提升城市文化化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城市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则以城市空间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并举来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发展指向与城市化发展指向一致,主要是通过文化创意和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来加快城市文化化进程。“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5]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因而城市文化化的发展指向日益凸现,城市文化化的进展成为区域文化发展协调化的一个耀眼光标。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化趋势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日益相互渗透和交融,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价值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产物,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和重要抓手。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6],这成为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具有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生活性服务功能,既面向经济部门服务于相关产业的生产性需求,又面向民生服务于民众的最终消费需求,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向日益凸现,其生产性服务功能促进相关产业的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商业营销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因素,文化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不断提升相关产业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内在价值。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高、融合性强,互动互促而走向“大产业化”。必须顺应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内外的产业联动、企业联盟和战略合作,着力构建产业联动机制,增强产业的关联度和聚集度,进一步提高产业协作层次。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化大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具有高渗透性、高融合性和高增值性特征,其生产性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可以满足越来越多的相关产业部门的生产性服务需要,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如制造业、信息业、软件业、建筑业、旅游业、体育业、消费电子业、教育培训业、环保服务业等)相融合,有力提升企业素质和产业品质,提高产业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作为生产服务业的设计产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上海已将设计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心,深圳已成为中国第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设计之都”。文化产业就包含有设计业,文化创意业以设计创意为核心和主体,具有“越界融合”的优势和特点,其通过创意设计推进研发创造、品牌创建而带动相关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大幅提升制造业的文化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动漫产业通过其明星形象传播和品牌授权方式,能有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要求充分发挥动漫产业对相关产业(特别是衍生产品和授权产品的产业行业)的“产业拉动”作用[7]。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融合,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已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使文化与旅游联动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大力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相结合,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2010年,国家九部委联合《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旨在全面改进和提升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有助于探索文化产业信贷融资新模式。这一重要文件为推进大文化与大金融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有效政策支撑,而省级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的设立和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成立,将有力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与融合。随着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融合的专门政策的继续出台,其所形成的政策导向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广泛而深入的融合将提供有力支撑和开辟广阔的前景。
第二,文化产业领域内多业联动融合。文化产业不但与其他相关产业相融合并服务于其生产性需求,而且产业领域内部诸多产业行业也在实现多业联动和相互融合。各产业行业(如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演艺娱乐业、动漫业、广告业、网络业等)的界域越来越模糊,不同产业行业实现越界融合和良性互动;不仅在全产业链中加强产业的纵向拓展和融合,而且在“一主多元”发展模式中强化产业的横向扩张和兼容,不同产业行业的交互、衍生、融合和配套而形成一体化的产业群。而一些产业行业(如动漫游戏)联盟和产业基地联盟,也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多业联动和深度合作。当今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科技与文化日益融合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科技进步成为文化创新的技术基础和重要内容,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和动力支撑。高新科技的大规模应用全面带动多媒体的融合化,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新媒体的全面汇流和广泛介入,催生新型产业形态和文化业态,促进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手段和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新兴产业形态和文化业态正在迅速发展和扩大新兴增值服务。如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数字出版等新型产业形态方兴未艾,产业形态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如电子书、电子报、电子杂志、电子阅读器、数字影音、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实现了文化业态的多样化和智能化。这样,伴随新型产业形态和文化业态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同媒体之间打破界限、相互进入形成文化产业的全媒体化融合态势,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新的体验。就手机移动终端来说,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阅读、手机博客、手机网络等新兴手机媒体的形式新变和功能拓展,全方位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而手机媒体成为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下文化产业领域内部多业联动和深度融合的最突出标志。由此可见,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形态创新和业态创新的重要动力和催化剂。#p#分页标题#e#
第三,文化企业的战略联盟和战略互惠。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化还表现为文化企业的战略合作和战略联盟。在市场化改革推动下,许多文化企业通过战略重组、企业联合、项目合作、共同投资、联合出口等方式,建立日益社会化协作关系,实现资源整合、资产重组、互动互融、互利共赢。这样就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市场主体,有利于培育一批“双百强”即总资产和总收入均过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种战略合作将进入常态化和多样化,并从产业联盟提升到区域性整合高度。文化企业群的企业网络及其系统优化功能发挥,产业集群之高度集聚化及其模块化运作效应,也都从不同维度突现出文化企业的联动联合、协调协作和相互融合。再者,文化企业通过产权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如控股、参股、股权置换、内部持股等)促进不同所有制形式相契合;鼓励和支持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国外资本共同参与文化产业领域建设,利用资本运作方式(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促进不同类型资本高度集聚和相互融合,走经营资本化和资本融合之路。投融资服务平台的日益拓展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的日益健全,为文化产业融合化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文化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和战略联盟正在逐渐扩大,如近年来出现的中国和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公司、新安传媒有限公司(中外合作)、五方电影投资联盟(东、中、西部5家影视集团共建)、中国数字出版网(8家出版集团共建)等,以资本为纽带,突现出集团共建式特点,有力促进了文化企业的大融合,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今后这种企业集团融合化趋向越来明显。必须适应未来文化产业的大融合趋势,拓展产业内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产业内外互联互融、互利互惠的综合效应,以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大化趋势
展望未来,扩大内需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注重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改善民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和基本国策。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格局,强调指出必须把“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作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8],这就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因素。扩大内需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将有力推进消费主导基本格局的形成。注重内需拉动这一战略导向和政策取向,构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依据,为文化市场空间扩大化和文化消费需求扩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最终由文化消费需求决定的,拉动消费需求将直接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广州和深圳已提前进入消费时代,居民消费增长率呈现逐渐提升之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快速上升阶段。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以及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居民消费预期逐步提升,以城市文化消费为先导的城市居民消费将兴起新浪潮。
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核心是大力提高民众的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是国民消费的重要构成维度,要通过扩大内需来充分释放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提高整体文化消费能力。具体而言,一是私人文化消费,积极扩大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和新期待,有效促进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公共部门文化消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文化消费潜力很大,消费规模将稳步大幅攀升。三是文化出口,对外文化贸易规模逐步扩大,创汇总量将快速增长。这三者的战略性扩张,是构建文化消费大国的必然趋势。“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消费将迎来历史性变革,文化消费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和不断升级,必然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条件。
从文化民生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进入民生发展时代,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我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改善民生包括改善文化民生,扩大文化消费是改善文化民生的主体内容。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民众的热切愿望,文化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越来越成为民众的必然选择,实现和维护自身文化权益越来越成为民众的理性自觉。必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大力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改善文化民生,一是靠增加民众收入,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9];二是靠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消费政策积极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社会消费环境积极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将有效激发民众文化消费预期,民众的文化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文化消费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再从文化消费与文化生产关系来看,文化消费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重要实现,文化消费需求的变化始终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力量,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决定因素。文化生产向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文化生产的有效供给为文化消费需求提供强力保障,文化产业的生活性服务功能是通过文化消费来实现的。文化消费需求与文化生产供给呈现出耦合互动、共同提升的良好趋势。今后五年我国文化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文化市场存在巨大发展潜力,群众消费意愿的日益高涨,文化消费需求的日益旺盛,对文化生产起着直接的牵引和拉动作用。加快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文化产业发展更多地依赖市场本身的内在动力,更好地满足消费主体的各种文化需求。
从文化消费增长态势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整个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不足,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增长率不高,文化消费潜力远未得到开发,人均文化消费水平大大低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而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能力将大幅提高,文化市场规模将有更大扩容。就社会消费整体而言,我国最终消费率将达到53%左右(“十一五”时期未超过47%),基本形成消费主导格局。未来五年,预测全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率持续提高,可能处于18%左右,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增长率和文化消费总量规模将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到2015年,我国必须全面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根据国际实践标准,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最低要求是占GDP比重达5%。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突破1.1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5%。[10]“十二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拟为7%,到2015年全国GDP总值预期约为55.8万亿元。[11]据此推算,如果到2015年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就要求占全国GDP比重达到5%,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应为2.79万亿元,这就意味着增加值年均增速约为20%。要达到这个预期目标,相应要有足够的文化消费市场空间。#p#分页标题#e#
我国整体文化消费需求包括私人需求、公共部门需求和文化出口三大块。私人需求即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为总体文化消费的重心和大头。从私人需求这一块增长趋势来看,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规模约为8426亿元[12],以此为基础数据进行推算,假设今后五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约为20%(与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基本持平),则2015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约为2.09万亿元。2015年的这个总量规模,是“十一五”期末的2.5倍,表明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规模实现倍增;其又占2015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75%,表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呈现协调性同步增长。今后五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预期高于全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率,大大高于“十一五”期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年均增幅(约10%左右)。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我国文化消费需求将进入快速持续增长阶段,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文化消费不仅与文化产业呈现出互动性、协调性增长,而且足以支撑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未来五年,随着我国整体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强劲势头和持续升级趋势,不仅在消费总量规模上翻一番而达到预期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