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强化文化机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王建云 单位:中共宁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近年来,宁海县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创新运管机制增强文化单位内生动力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加快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先人一步换脑子。早在2000年,宁海县就在全省率先开展经营性文化单位“国有民营”体制机制改革。县新华书店作为全省首家“事转企”文化单位,改制后实行集团化管理和多元化经营的民企模式。2011年总销售额达到3455万元,年均增速超15%。2002年,宁海县又以“国助民办”模式,培育出全市首批文化体制改革单位十里红妆博物馆。博物馆由政府全资建设,由社会方市场化管理,除国有文化单位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同等享受以外,政府还给予重大展览等大型活动补助。文企联姻活路子。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积极探索文艺院团与企业共建的文化改革新思路。2011年对宁海县平调剧团采取“划转”的方式实施股份制改革,转为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并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一中心两公司”的独特运行模式,实现了文化单位改制的资本联合多样化、市场配置方式多元化、主体经营多极化。
引凤来巢结果子。树立抓文化建设与抓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理念,把文化产业项目与其他重点产业项目共同推介,吸引外资。2011年,宁海县把城区中心地段的一地块作为文化用地区块开发,规划高端文化项目,得到了港资青睐,投资1.5亿元建设“大观文化园”。积极打造集艺术创作、艺术交易及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工艺美术特色街区,目前已经引进了西泠印社、红点设计等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入驻,发展态势良好。
创新联动机制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活力
坚持政府主导为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事业建设。发挥政府头羊效应。自2008年以来,先后出台实施了10个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综合性政策文件,并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文化事业行政审批服务标准一体化,建立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机制,营造文化企业发展良好宽松环境。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文化建设。
发挥财政杠杆效应。着力改革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的投入方式,切实提升财政资金的投入效益。采用政府公开招标,集中采购等方式,广泛推行公共文化活动服务外包,提升公共文化活动品质。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奖励制度,依托宁海历史名人资源优势,设立“柔石小说奖”、“潘天寿艺术奖”等奖项,鼓励文艺出精品、出人才。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奖励指定的24项群众性文化活动。
发挥民企鲶鱼效应。出台实施了有关政策意见,鼓励个人和民营企业出资建造博物馆,政府最高补助达500万元,并在用地指标上予以技持。目前已有宁波东方艺术品公司投资4000万元建造艺术造像博物馆,宁波宝德轮业公司规划投资1亿元建造古船博物馆。此外,海洋博物馆、刀剑博物馆和方孝孺纪念馆等都已经达成明确投资意向,启动了各项前期筹建工作。
创新激励机制催发文化产业生产力
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实体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扩大文化产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和综合竞争力。推动产业发展科学化。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产业一政策”。如成立宁海平调开发和保护委员会扶持平调戏曲艺术发展,投资3亿元用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前童古镇的保护开发等。实行文化产业发展“一把手工程”,重大项目全部由党政领导挂帅。
组合推出财政扶持、税收、投融资等优惠政策30多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发展集群化。通过产业整合,提高入驻标准,建成一批产业带动力强、规模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目前,已经投资10多亿元建成了十里红妆博物馆、前童古镇旅游开发和保护、伍山石窟国家矿山文化公园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具产业园、印刷包装城已列为全县重点产业园区,民俗文化产业园区列为宁波市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之一,极大提升了文化产业集聚辐射功能。
推动产业发展创意化。加快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传统文化制造业与现代科技、艺术的融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2009年起每年举办“潘天寿全国文具设计大赛”,吸引全国上万件设计产品参赛,通过赛事引进各类设计人才600余人,在国内外设立创意工作室20余家。2011年,全县400余家文具企业年总产值超60亿元,文化创意对企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