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体制革新的指导思想与意义,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不久前落下帷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以文化体制改革为鲜明主题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们在新时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明确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提升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日益表现为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文化作为体现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国际竞争的形式既有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等“硬件”的比拼,又有文化影响力、价值理念等“软件”的较量,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世界各国对其的重视程度从层出不穷的文化产品生产和输出大潮中可见一斑。在这样的背景下,着眼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我们有必要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有之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完备的文化体制为保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将限制文化发展的因素影响降到最低,营造利于文化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将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影响降到最低,形成利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将阻碍文化价值作用发挥的条件限制取消,创造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导向。由此,我们可以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要体现。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应始终站在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要真正做到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不断增强执政能力、提升执政水平。我国现在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新时期新阶段,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必然成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和奋斗目标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概述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内涵和本质的理解是基于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而提出的。首先,从物质生产方式的视角解读精神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写道:“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其次,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即“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②同时,也指出文化的独立性和反作用,即文化与经济基础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他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③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在的《新民主主义论》里得到更为详尽和明确的表述。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④这也成为我们党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标志性观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例如,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主张;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论断;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建党学说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十六大以来,以为代表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要求在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要文化理论纲领。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保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没有坚定的思想引导和方向导航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坚定不移地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出发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张新教授在《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新进展》一文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概括为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特征和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求解放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⑤这一概括科学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对于如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课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探索文化发展路途。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解答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的探索过程中创立的,形成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对这一课题的解答内在地包含着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仍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p#分页标题#e# 第二,注重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保证文化体制改革“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文化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产业属性,必须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提倡多样化,更要弘扬主旋律,保证文化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二为”方向不能变,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属性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导向必不可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坚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求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决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这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果实的享有者。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我们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 第四,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反映时代性、体现先进性和富有创造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根本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要求,不断吸收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积极成分,以变化的和动态的视角推进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创造出的文化形态符合时展要求和人民发展需要,体现时代性、彰显先进性、富于创新性的文化才是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求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体制改革规律。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一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相促进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体现。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因素,一方面就文化本身而言,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物质基础之上,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演化,这一规律是既定的、同样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从全面认识与把握规律出发。 首先,科学发展按其本质来说就是按规律发展,是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其中“四位一体”建设理念是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社会全面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因此,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需要从社会全面发展的总体视角来切入和把握,不是孤立的发展文化和改革体制机制,而是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局出发推进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文化体制改革规律、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等,循序渐进、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有机、协调和全面的发展。 其次,改革文化体制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着眼于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势必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目标,进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的改革,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改革。 第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妥善处理好改革中的各项关系。如统筹建立文化发展机制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系,统筹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统筹乡村和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共同发展与完善,统筹文化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互促进等。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体制的改革、巩固和完善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是根本方法和途径。在统筹兼顾改革中的各项因素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保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求我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气派。 第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着力点发展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灵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决定》也深刻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作为一项基本目标,从而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核。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集中概括,旗帜鲜明地宣传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重点构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合理的成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融合,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传统文化有丰富的资源和养料,但是在历时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也积存下来保守和消极的成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辨别力,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出发,对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加以辨别区分。在历经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得不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p#分页标题#e# 第三,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相统一,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鉴于世界市场急速扩张的现实,深刻地阐述了资本主义文化生产的世界性表现:“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很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⑧发展至新世纪,经济的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间断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的严峻形势和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更好地走出去成为检验文化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们新时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全会明确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鼓励文化产业更好地“走出去”,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立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自主创新基础上发展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范围的影响力,这才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文化体制,最根本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协调、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