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校文化产业监管人才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而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正是人才问题。因此,从2004年,教育部首次在高校中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本文以国内大学的现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掌握国内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探求适合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一、国内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一)各高校培养目标定位没有差异性,不以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从各高校的培养目标来看,都希望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成能够在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级人才。除了具备大学生最基本道德和能力素质外,在专业素质方面,要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然后依据学校的优势学科,各有不同,在长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同济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都强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点与文化产业的行业特点是紧密联系的。各高校都强调自己培养的是实践型和复合型的高级人才,每个学校并没有依据自己的重点学科、优势资源,各有侧重点,使专业定位差异化。文化产业包括了文化旅游业、电视产业、电影产业、文化娱乐业、出版发行业、广告行业、网络行业等,就看培养目标而言,每所高校都准备培养出能在各个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但是文化产业不同行业的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无论是211层次的学校和二本院校,还是民办三本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都是一样的。 (二)各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没有遵循文化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各高校都是按层次划分课程,在课程体系上大体基本上采用了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并在前三种类课程又划分了必修课和选修课。而且通识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平均占比33%。通识类课程学分占了全部课程学分1/3还多。这与文化企业人才需求是厚基础、重能力的特点不相符。各所高校的培养目标无一例外都是要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人才,但是实践类型的课程所占总体课程的比例非常小。对于文化产业这个行业特点来说,创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创意类课程非常少。主要是由于各高校并没有对文化企业需要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调研和深入研究,并不了解文化企业所需求的人才的特点。文化企业重视复合型人才的选择,基础较宽、功底较厚、综合能力较强适应性较大,要求良好的专业技能。但是各个高校教师本身对文化企业的实际工作缺乏了解,与现实脱节,导致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三)学科基础课设置虽涉及学科较多,但内部缺乏有机联系。学科基础课使学生获得有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由于文化产业本身形态多样、行业众多、产品和服务各有特点,文化产业本身跨学科,综合性程度比较高,这要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多学科知识。所以大多数高校在学科基础类课程涉及学科比较多。其次是经济管理类课程,另外还有少量法学和社会学课程。各高校学科基础课都想尽力把对文化产业研究涉及的学科都包含进来,文化、文学、历史、经济、管理、传播、法学、社会学、艺术学,所以课程设置内部缺乏有机联系,不成体系。主要由于本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国家新设置专业,办学年限较短,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文化产业学科,所以本身该专业师资都是从其他学科专业转过来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多数教师都是来自于文学、艺术、历史等非经济管理专业,各高校学科基础课设置一般都是依托本高校的优势学科,视师资情况而定,有什么任课教师就开什么课,存在因人设课现象,没有考虑专业和学科的结构体系,课程建设缺乏长远的、全面的、系统的规划。 (四)各高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雷同,并没有体现各高校所在区域文化企业的特点。专业基础课重点在于理论,这些理论往往是专业知识体系“金字塔”的底座,专业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课和其他技术课的基础、是奠基石。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各高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设置是按照文化产业运作整个过程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设置的。由于文化企业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所以不同的文化企业运作管理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各个高校仅仅从中找出众多不同文化企业运作管理所需要共同性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课程设置。而文化产业包括了众多行业,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涉及到了文化产业大多数行业,而有的行业在当地并不发达,所需的人才不多。并没有从当地文化企业用人的角度去考虑。并没有体现各高校所在区域文化产业的特点。 二、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依托本区域优势文化产业和高校优势学科,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差异化培养各类型人才。文化产业所涉及行业比较宽广,有电视产业、娱乐产业、出版产业、旅游产业、广告业、文化体育业、网络产业等等,不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有其差异化,即使同一区域不同文化产业的行业发展也具有差异性。发展较好较快的文化产业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较多,所以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依托各高校所在的区域的优势文化产业,可以为此设置专业方向为各高校所在区域的发展较快较好的文化产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本身的优势学科所包含的教师、教材、课程也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各高校也可以依托自身的优势学科开设专业方向,为全国的文化产业行业培养人才。#p#分页标题#e# (二)通过产学研结合,积极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研究合作,优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绝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过来,本身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和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产学研结合,即老师通过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同做文化产业相关课题,一方面可以使得教师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化产业,解决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熟知文化企事业单位需求人才的技能特点,同时把自己对文化产业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自己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另外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不懂地方可以通过科研得到更深入的了解,既可以使教师自身素质、科研和教学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又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教师也可以带动、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有关文化产业的研究课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既能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通过产学用结合,积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根据文化企事业单位用人特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强与当地文化企事业单位联系,积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在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校让当地文化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招生面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师资配备、设备设施建设、教育管理、实践性教学、阶段考核及学生奖惩等环节,充分调动文化企事业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将特色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引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把企业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企业对员工发展的优良理念与规范、要求贯穿于全过程,落实到课程中,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充分反映了文化企事业单位用人需要,不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而且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从而使得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与现实需求联系起来,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可以让用人单位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中来。 总之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用人需要相符合,使得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了较高水平的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