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视域下地方乐舞搓磋,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搓磋”分类
“搓蹉”内容包罗万象,反映的生活面非常广,从古代的游牧、狩猎、种植、纺织到当今的赶街、庆丰收等。传统的“搓蹉”有12套舞步:综蹉(团聚舞)、依移蹉(相追舞)、惹幽伟优(放羊调)、惹送迟伟宋迟(过山调)、徒拜需徐迟(臀部相撞舞)、耍徐蹉(相撞舞)、惹楞喇伟楞幽(鸡食水舞)、弱跨可闪蹉(碗筷舞)、稀搓磋(龙跳舞)、栓令栓隆栓令令舞、举贝纵综蹉(鞋底相碰舞)、结束舞。根据“搓磋”中所运用的乐调和所表现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其一,反映古代游牧迁徙生活的“搓磋”。在“搓磋”中反映古老游牧迁徙生活的舞蹈有《团聚舞》、依移蹉(相追舞)、惹幽伟优(放羊调)、惹送迟伟宋迟(过山调)。其旋律风格特点具有一种古朴典雅、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二,反映狩猎生活的“搓磋”。这类舞蹈流传至今的有栓令栓隆栓令令舞(出山调)。由于舞蹈本身带有一种勇猛刚强的特点,跳这种舞时,女人和小孩一般在旁边观看,它是属于男人的范围。舞姿具有粗矿豪迈感:向前跨一步,奋力蹬地三次,如此反复,舞者和着步伐同时有旋律的发出“唔———哈哈”的喝彩声加以渲染,气氛古朴庄重,反映出普米汉子背上猎枪,拉着猎犬向森林里追捕狼豺时的庄重、兴奋情景。其三,反映娱乐生活的“搓磋”。此类舞蹈是普米人生活场景的再现,舞蹈以优美而豪放的姿态描绘出一幅幅普米人在山间平坝上互相追逐、表情达意、相互逗趣的幸福和谐画面。主要有:徒拜需徐迟(臀部相撞舞)、弱跨可闪蹉(碗筷舞)、耍徐蹉(相撞舞)、举贝纵综蹉(鞋底相碰舞)。其四,反映飞禽走兽的“搓磋”。此舞蹈有曲调无歌词,曲调诙谐活泼,富有动物的灵巧好动本性,其舞姿多是模仿动物的一般生活形态。“鸡食水舞”舞蹈时弯腰踏地一脚,然后抬脚悬空摔两下,很像鸡低头吃水又抬头吞咽的状态,舞姿风趣。“龙跳舞”则是模仿长龙在空中翻转,队形有“对跳”、“开门”、“钻孔”、“翻身”、“满天星”等等,风趣幽默。从整体来看,普米族“搓磋”具以下特征:舞时,大多是拉手或扣手围成圆圈舞蹈,手臂动作相对简单,多为自然晃动。舞蹈以一种基本舞步或一套动作组合为基础,逐渐增加和反复变化来贯穿主题。“搓磋”的随意性和即兴性比较突出,即在场的每一个人既是观众又是舞者,同时动作力度的强弱、幅度的大小随舞者的年龄、性格、生理条件的差异以及周围气氛的不同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舞姿、造型和韵律。
“搓磋”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1.作为文化符号的“搓磋”普米人曾是一个非常封闭的族群,其文化保持了较多前工业社会的原生性特点,这一族群文化的世界观是祖先崇拜式的,其制度的“合理性”或“认知性”来自社会各成员所共同接受的祖先崇拜的哲学理论。由于其没有文字,这些世界观和包含其中的各种信念、价值与知识,都是生活情境通过各种声音符号、动作符号、图形符号的表达和记忆潜移默化到人们的心中,成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背景知识”。“搓磋”是普米族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相结合的产物,是民族内心意义的表达,它植根于民族所在的自然环境之中,并形成一种社会性或文化性的符号网络,具有一定的原生性、时空性,它连接着普米文化和社会生活系统,并通过社会习得的符号功能在人的记忆轨道中储存,且被物化在日常的生活及民俗仪式中。在普米社会中,“搓磋”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中的艺术行为,更多的是用来作为一种社区交流的公共文化符号,它是各种价值观念的构成,并被编入集体表象或者公共的文化空间中,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这些肢体符号的意义认识他们社会群体的文化、社会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当这些文化价值观被他们的社会成员学到后,他们即成为这些社会成员个人的思想,并“处于”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在田野调查中,笔者观察到“搓磋”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所有的正式场合或举行仪式的时候,他们都爱用这种所谓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以及情感,使之成为普米人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符号代言。如今,“搓磋”已成为一种发言和表达意愿的工具,在普米山寨里,男男女女多以跳“搓磋”来抒发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2.“搓磋”与历史记忆普米族传统四弦舞乐“搓磋”不仅是普米族人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同时还是恢复民族记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任何艺术的表达都有特定的场所和场合,普米人的民间艺术活动大多是在一些人生礼仪及节日庆典活动中进行,“搓磋”作为普米族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其再现了普米人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节日期间,人们相聚在“情人坝”,有的为会亲朋好友、有的则为相聚求缘,人们手拉着手围着篝火彻夜狂欢。舞蹈不仅加深了族际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恢复了民族历史的记忆。3.“搓磋”的社会功能第一,社会维护。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内,普米族由于语言和地理上的极度封闭,其文化表达主要是通过声音符号和肢体符号得以传播,古歌的吟诵、“搓磋”的打跳成为他们的艺术和文化中最富创造力和最富激情的一部分,成为普米人表述文化和感情的重要媒介,成为族群内部得以绵延传续的重要维护手段。“搓磋”作为一种音乐行为已成为普米族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普米社区中担任着一定的功能角色,当我们将其置于普米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它不仅是一种族际之间互相交流的娱乐方式,同时也反应了社区内部的社会结构以及人民是如何通过此种娱乐方式来加强社会维护的。舞蹈时人们手握着手、肩并着肩,通过体温的传导引起人们心中潜在的交流,同时通过激昂的鼓点、镪锵的节奏、整齐划一、坚定有力的舞步进一步沟通了心灵,从中得到战胜困难、征服自然的力量和雄心,把普米人不卑不亢的顽强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第二,情感创造与体验。音乐可以是心灵的歌唱、可以是教化、规范人和社会行为的渠道。在普米族群,舞蹈成为他们观念中的音乐,四弦的弹奏、羊皮鼓的击打给予了人们无限的欢乐,孕育着它们的文化、风俗、观念和信仰,成为族群交际的重要工具及手段,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使得人的情感在精神世界里得以升华,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审美体验。普米族“搓磋”可以被看作一种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四弦琴的旋律和羊皮鼓敲的节奏发挥着有效作用,社区中几乎所有的成员在舞蹈中随着节奏的律动而和谐地合作,形成一个整体。同时,我们注意到在普米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庆典,普米族人都会不约而同聚集在村子里或坝子上一起跳“搓磋”,只要音乐响起人们就自然而然跟随伴奏旋律的起伏跌宕而纵情狂欢。舞场上不问彼此,不分贵贱,一人弹四弦琴为伴奏、一人打着羊皮鼓作为节奏型打击乐领舞,在四弦弹奏和羊皮鼓击打的引导下,人们围成一圈或数圈同舞,在舞曲的变换空档中大家还可以对歌,一领众合,其乐融融。通过节日,大家相聚在一起;通过歌舞,让彼此的心更进一步的靠近。舞蹈时,舞者始终不受音乐的束缚,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以达到相当程度的愉悦及感情的交流。第三,传承功能。普米族是无文字的民族,所以口传文化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村民们在参与传统音乐活动的同时就相当于间接地学习和了解了本民族,其对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活动期间,男女老小聚在一起,老人教小孩们跳“搓磋”、弹四弦,“搓磋”的弹跳是传授“搓磋”技艺的好机会,而羊皮鼓的击打潜意识里增强了本民族民众的祖先崇拜和原始信仰,加深了对地方性知识的理解,让民众们在感知音乐的同时深刻地体验到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内涵,坚定民族信仰和生存观念,加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把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传承给下一代。#p#分页标题#e#
作者: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