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文化下的师生关系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徐? 涂春燕 沈珍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前言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中基本的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高校师生关系又是师生关系中的一个非常特别的部分,较之中小学师生关系的长幼特点,高校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理性成年人之间的交往。而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师道尊严”对新时期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伴随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矛盾、新问题。[1]当前高校日益冷淡紧张的师生关系经由媒体报道的师生关系恶性事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
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解,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师生关系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2]“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3]师生之间是公共领域中平等、理解、双向的人际关系。[4]无论师生关系的理解有何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师生关系中包含了几个不可或缺的特点:(1)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2)主体是教师和学生;(3)其媒介是教育教学活动;(4)其具体关系会因为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呈现差别,比如古代与现代的师生关系,幼儿阶段与大学阶段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探讨不同阶段的师生关系时必须结合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
目前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对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及问题的关注较多,关于高校师生关系内涵分析的较少。对事物的不同理解直接会影响人们对该事物的态度以及处理方法,因此正确理解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对处理好师生关系也同样重要。相比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本文认为高校师生关系存在一些个性特征:首先,交流主体双方均为理性的成年人;其次,是就某专门学科或高深知识的学习和探索;第三,交往氛围更为自由民主,是“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的统一;第四,高校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志同道合、互相促进、共生的友谊关系。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其实都是有情有欲、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都需要爱和归属感,需要有人关心、有人呵护。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回归到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去,回归两个人、两个个体之间充满爱的交往。[5]中国现当代高等教育史非常著名的西南联大在短短的办学年限里为中国和世界的学术发展培养了一批成就斐然的专家学者,其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被传为佳话。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何兆武先生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在他晚年回忆当年上学情景时说“很多课程就是与教授们聊天,但这种闲谈却让他的文学鉴赏水平尤其是诗歌鉴赏水平大有进步。”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对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思想的交锋和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的鸿壑消失,取之以代的是学生对老师真诚的尊敬和推崇备至,教师对学生由衷的热爱及如数家珍。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一)纵向比较:历史上的师生关系
中国古代主要是官学和书院,其师生关系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教师的地位很高,历来有“尊师重道、尊师重教”的传统以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的绝对顺从。教学内容单一主要为“四书五经”等,缺少科学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师生关系主要呈现上下级的不对等关系,教师对学生主体性关注较少。近代以及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实质意义上的大学如京师大学堂成为后来的北京大学等,随着“西学东渐”的盛行、学制的建立,大学逐渐引进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实用专门人才。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办成了不少与国外主流大学只有量差而没有质差的知名大学,这些大学无论是公立、私立还是教会大学,都在弘扬现代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6]。这个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散播并受到热捧;校长开明的治校理念为优良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北大之父蔡元培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随着留洋学生的陆续归国,国外的教育思想被介绍并运用到本土的大学教育中。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生之间较之以往的严肃关系变得随和,甚至发展为朋友般的志同道合。另外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关注,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如胡适任教于北大时,“每星期拿出一个星期日的上午在家接见青年学生,解答问题,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可以谈,他尽力解答。”[7]翻译家许渊冲在日记里记录了一段他和同学一起找数学系陈省身教授及许宝教授打桥牌的经历也反映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学生、言传身教,师生互相尊重形成了良好的有建设性的师生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模式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模仿前苏联的高度集权型模式,政府开始加强对教育的管制。在时期,正常的师生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教师成为“臭老九”,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改革开放后,教师地位得到平反,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师生关系逐渐正常化。但近年来,是师生关系越来越呈现“异化”现象,比如师生关系淡漠、功利化倾向等,不良的师生关系也频见报端,给高校声誉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二)横向比较:当前本科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
随着近几年的大学扩招,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各高校的师生比也不断扩大,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另外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的繁重任务更缺少时间主动与学生沟通。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一般,随着年级升高,师生关系逐渐疏远;另外师生交流的内容很广泛,但多与学习相关。[8]究其原因主要是师生之间缺乏课堂以外的情感交流。另一项调查也显示现代大学生不再把教师作为遇到困难时求助的重要选择,遇到困难时首选的求助对象是“朋友”,占被试总数的64.17%,达到462人;其次是“同学”,有156人,占21.67%;“父母”排在第三位,有65人选择,也占到9.03%;最后是“教师”,有5人选择,仅占到0.69%。[9]另外,较之本科生与教师关系的淡漠化,高校中的研究生与导师关系也不如以往那么单纯。当前大学中研究生习惯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原因在于导师通过其科研能力争取更多的项目,同时为了尽快完成课题就让学生去做,学生成为得力的“雇员”,学术关系成为特别的雇佣关系;导师拥有很多权力,例如导师可以决定研究生的论文能否通过、能否顺利拿到学位等;学生的进修学习不是为了真正做学问、科学研究,更多是为了尽早拿到文凭将来找一个好工作。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际关系也受到市场的庸俗化,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异化了本应该纯洁的师生关系。市场价值理念,一方面促进了师生之间趋向于从权力与义务的角度来实施各种行为,维权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则催生了利益诱惑和世俗侵袭,使师生关系呈现功利化现象。[10]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高校的师生关系正在变得疏远、消极,呈现越来越功利化的特点。#p#分页标题#e#
三、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
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11]因此分析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予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均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首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国内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受到更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已经开始融入人们的生活;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地影响并改变着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倾向。第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得庞大的信息流,但同时也面临更多更为复杂的困扰。现代人习惯坐在电脑前通过键盘进行交流,面对面的交流更少,人们之间的关系已变得缺少温情,多了冷淡的尴尬。第三,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经济效益的追求成为人们首要的目的,人际关系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变得功利化和理性化而不再是比较单纯的情感交流。第四,我国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转变。但学生的大量扩招与教师人数的不对称,造成了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同时还有科研压力,以致无法一一顾及学生,而学生也很少主动找老师交流,造成了师生之间交流的缺乏和疏离感,矛盾也就日积月累地变得严重。苏霍姆林斯基说:“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陈桂生综合古今中外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概念的内涵提出“三义”,第一义即本义,指善的影响,使人善良;第二义,指使个人完善发展,为教育的转义;第三义指使逢人成为完善发展的社会人,为第二义的转义。并进一步指出教育内涵的演变显示出教育的进步,但其转义的发生并不意味着本义的消失,忽视教育的本义,意味着教育的无效和倒退。[12]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教育也不能偏离其本义和转义。相对于知识的传授,教师更应该是以其高尚的人格和科学精神来影响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欲求与探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断反思教学,主动学习更新知识与观念,从而达到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
发展型师生关系是符合“教学相长”思想的良性的师生关系,即在自由、和谐的大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理性的社会成年人之间平等良好的交流和学习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一种有建设性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基于自由与平等的对话,以双方灵魂的升华来达到内在的发展进步和不断完善为目的的。发展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是由高校师生关系的特征决定的,更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相统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