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价值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价值

作者:马武宏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形成的,体现的是高校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大学精神是高校文化的核心,正如坚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的清华大学那样,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为国家为人民在各个岗位中努力拼搏。又如北京大学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园文化,它引领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把民主与科学深深的印在国人的心中,新思潮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我国的高校文化从一开始就与爱国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坚持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由高校师生共同创造形成的反映师生价值观取向的一系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形成于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客观的社会存在的产物,推动着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北京大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久负盛名,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作为革命火炬的传递者,第一次点亮了民主科学的圣火,让自由进步的思想引领中国革命的前进。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此时,北大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责任,新文化运动中,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宣传民主科学,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中,北大师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文化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1981年北大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振兴中华的目标,渐渐的在全社会形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

(二)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云南民族大学作为一所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学,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民族学生,弘扬民族团结教育,几十年来为祖国边疆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民族干部和建设人才,为边疆民族地区团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五十年代建校开始,学校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学校培养的民族干部始终秉持这种精神,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把在学校学到的校园文化用来建设家乡,团结家乡少数民族,为稳定边疆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大发展、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家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各个民族了解我们党关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使各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除了秉承历史形成的校园文化外,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题融入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和谐校园,教育各民族学生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实践环境,用校园的和谐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看高校校园文化对云南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类别最多的省份,云南省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发展中有着很大影响。云南民族大学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民族类院校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高等民族院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多渠道、全方位地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服务,为促进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为民族团结。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云南民族大学自建校起便坚持这一政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各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使各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了汉族离不开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学习生活。云南民族大学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民族联谊活动,开展关于民族文化的讲座和交流活动,比如有关于纳西东巴教文化的讲座、有关于藏传佛教的学术交流活动、毕摩原始宗教的学术研讨会等,这些活动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也让各民族的学生意识到彼此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血肉联系,各民族学生相亲相爱,形成了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

(二)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为云南社会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云南作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地处偏远,有些地方甚至交通闭塞、言语不通,云南民族大学勇担大任,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学子,党的民族政策通过他们介绍到各少数民族,使云南形成了团结的社会文化环境。各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为云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互补充融合,极大提高了云南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三、云南社会文化在民族团结的高校文化影响下继续发展

云南地处边疆,与多个国家接壤,随着与国际化接轨的速度加快,更多的新文化涌入,对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改变,应该始终坚持民族团结的发展方向,继续促进云南社会文化的发展。

(一)云南民族大学营造民族团结文化氛围。

1.社团方面。学校社团联合会推出一系列丰富校园文化的活动,各个社团积极参与,带动广大师生的热情。各族师生纷纷表示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报国。学校藏族、白族、拉祜族、傣族、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都成立了自己的社团,这些社团在校团委领导下弘扬本民族文化,倡导民族团结,使校园文化更为精彩。

2.民族文化方面。学校为丰富民族大学校园文化,积极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积淀和发展,学校形成了“红五月”、“金十月”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节”、“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学术科技节”四个主题校园文化系列活动。

3.学术交流方面。以云南民族研究所为中心,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活动,申报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包括云南藏区跨越式发展研究、云南小凉山彝区民主改革时期奴隶安置措施及其影响研究、傣族语言史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经验和对策研究等一系列关于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p#分页标题#e#

(二)取得的进步。

1.关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学术研究蓬勃发展。民族院校的老师立足于民族文化特色研究,积极探讨文化发展的新思路,积极申报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民族文化的科研成果,有些已成为了政府制定相关民族政策的依据,为民族政策完善提供了参考。比如云南民族大学傈僳学研究中心,是我国高校中目前唯一以傈僳族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其研究成果为大家更好了解傈僳族做出了贡献。

2.关于促进民族文化的政策继续完善。民族文化政策应以民族团结为中心而制定,高校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相关学术成果的创作,为政府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参考,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四、文化理论视角

(一)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亚文化包括民族亚文化,云南民族大学有些少数民族在学校生活学习时仍然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这属于民族亚文化,而在学校提倡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用主文化提倡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引导学生,突出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各少数民族学生回到家乡后,积极向家乡人民宣传在校园里接受到的社会主文化,使各民族加强了解、增进感情,加强了民族团结。

(二)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传递性,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传递分为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高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一代代高校大学生的传递、发展。云南民族大学从开始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文化氛围,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格物明德,弘道至善”,这些文化既一脉相承又有所补充发展,各个民族将本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学习交流,丰富了彼此的文化知识,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

(三)文化整合。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促进了人们的社会化。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要素之所以能形成社会是靠了文化的联系作用。社会文化是一个整体,高校校园文化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文化起推动作用,高校文化促进社会文化的整合。要弘扬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树立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思想,继续推动社会文化向前发展。五、结语高校文化对社会文化的推动作用,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政府加以引导,学校积极落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高校文化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60年来,云南民族大学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坚持从民族问题和云南民族的实际出发,经过几代民大人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实践已经证明,随着民族问题的深化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需求,云南民族大学的不可替代性和历史价值要进一步在新时期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