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客及其社会文化心理考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杨绪明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当代汉语中,网络新“客”层出不穷,继黑客、骇客、红客、灰客、博客、播客、威客、隐客、换客、淘客、拼客、拍客、掘客、维客、拓客、闪客、乔客、丫客、智客、晒客等诸多“客”族新词之后,如今,“职客”又登上网络舞台,成为近年来的又一个热词。2011年6月30日,在“百度”“谷歌”上我们曾搜索到含有“职客”一词的网页分别为:119000篇和29500000篇。虽然网页可能有重复,但这些数据已足以表明新词“职客”的使用频率已很高,值得关注。那么,什么是职客?源于何处?它的出现又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心理动因?对解决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题是否有借鉴意义?这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一、新词“职客”的内涵
职客是在网络交际语境下,继黑客、博客、播客等新词之后,2007年才在网上出现的又一个“~客”式网络新词。“所谓‘职客’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或人脉通过互联网给求职者介绍工作,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人,也称‘网上职业顾问’,是继威客之后网上新兴的职业之一。”[1]“职客的模式和威客模式非常相似:求职者在职客网站求职信息,把悬赏金预付给职客网,职客在网站上搜寻合适的求职者,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把求职者介绍给合适的公司。成功后职客网把悬赏金收取一部份后给职客。”[2]由此可见,职客是指在网上通过给别人介绍工作来赚取佣金的人,是职业经纪人的一个新名称,有时也被称作“职业掮客”[3]。
二、职客与行头、掮客、经纪人、中介人、职介、猎头、威客的异同
“职客”虽是一个新名词,但历史上从事“职业介绍”这一行当的人却早已有之。从早期的行头(hángtóu)、会首,到近代的掮客、经纪人,到现代的中介人、介绍人,再到当代的职介、猎头、威客,名称几经更迭,但变化的只是“职业介绍”时所凭借的方式手段、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获取报酬的方式、身份的合法性或其社会影响力等,实质上都还是指那些通过替人介绍工作来获利的人,通用的说法应该是“职业经纪人”。它们的差异如下:
【会首】huìshǒu旧时民间各种叫做会的组织的发起人,也叫会头[4]。如: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庶政•育养婴儿》:“每年十二人为会首,每月轮一人,使值一月之事。”[5]也俗称行头、近代亦称会长,是旧时行会的最高职位者,凡是加入行会的人都需得到他的许可,当然按照惯例,也要先向会首交纳一些礼金才能入会。会首负责行会全面事物,替人安排职位是其职权之一,主要是凭借自身威望,在本行会内以命令的方式实施,很少跨行会推荐。
【掮客】qiánkè指旧社会里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人[4]。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上海的这些露天掮客真正不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一:“朱延年成了西药掮客。”也借指投机的政客。黄远庸《苦海呻吟录》:“尚有无数掮客,出入于各党权要之门。”茅盾《锻炼》二四:“袁世凯卖国也要一手包办。替他做掮客的人会被他反咬一口,说是汉奸。”[5]掮客与英语broker义近,近代出现,俗称老掮儿,他们的行为被称为“拉掮”,多含贬义,从业者游走于黑白两道之间,多是一些不务正业的投机之徒,社会地位较低,更多的时候是以介绍工作为名贩卖人口牟利,人们对之既厌恶又惧怕,社会影响极坏,他们虽也替人介绍工作,但不是正当的职业经纪人。
【经纪人】jīngjìrén也称“经纪”。(1)旧时为买卖双方撮合从中收取佣金的人。(2)旧时在交易所中代他人进行买卖而取得佣金的人[4]。例如:王西彦《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有的买牛人假装生气,独自走开去;牛经纪就向两边讲好话,又去拉回买牛人。”《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夫人放买市,这经纪人都来赶趁,街上便热闹。”梁启超《托辣斯之利》:“各托辣斯以废经纪人之故,最少者岁增五千元,最多者岁增二十万元。”沈从文《边城》十九:“中寨人是个米场经纪人,话说得极有斤两。”[5]与英语broker义近,但词义中性,为近代产生,口碑比掮客好,经纪(人)是“买卖交易的中间商人”的一个通称,除了介绍职业的经纪外,还有牛经纪、茶经纪、米经纪、交易所经纪人等。掮客与早期的经纪(人)都是一个半职业化的职业,但经纪(人)较专业化和公开化,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度,早期社会地位仍较低。“经纪人”作为一个通称一直延用到现在,但社会地位等已有大的变化。
【中间人】zhōngjiānrén[4]【中人】zhōngrén,(1)为买卖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2)在身材、面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4]。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工作由国家安排,掮客与经纪(人)不再合法,成为历史词语。主要使用“中间人、中人”,此二词现代仍在使用,但不是专指职业经纪人,是中性词。
【中介】zhōngjiè,媒介[4]。近代产生,与英语medium义近,多用于事物,不指称人。改革开放后才出现“中介人”一词,指起中介作用的人,中性词,语义上也偏指那些“神通广大”的能人,多私下或是半公开方式收取报酬。中介人(简称中介)是一个通称词,并不专指职业经纪人。
【介绍人】jièshàorén,居间沟通双方关系的人[6]。与中介人同时代产生,也是一个通称词,并不专指职业经纪人,但比中介人常用。
【职介】2005版《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职业介绍”,现已缩略凝固为一个新词,既可指机构,也可指称人,指职业经纪人或从事职业介绍的专门机构。从业者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营业执照、收费标准、工作章程等,主要靠面谈的方式工作。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是一个公开且合法的职业,此名称大众普及程度较高,是目前职业经纪人的较正式称谓。
【猎头】指受企业等委托为其物色、挖掘高级人才,是英语headhunting的意译[6]。是一个外来新词,源于拉丁文,原为当地土著部落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头作为战利品的人,二战后用于指称欧美战胜国从德国等战败国家搜寻人才的行为,借进汉语后用以指猎取人才的人或行为,偏指高级人才寻访。猎头公司与中介公司不同,不对个人收费,只向企业收费,并主动为企业寻找人才,提供人才评价、调查、协调沟通等顾问咨询服务[7]。猎头所指外延较窄,多指为特定职位猎取高级人才,不能包含职业经纪人的全部内涵。从业者的自我定位较高,收费比中介高,工作方式多样。这一名称的社会普及度不太高。#p#分页标题#e#
【威客】英语witkey的音译借词,也译为沃客,“智慧的钥匙”,泛指把智慧、知识、能力通过互联网转换成实际收入的人[8]。“威客跨越了搜索引擎单纯共享知识和信息的软肋,实现了人脑的‘联网’。通过威客,众多企业和个人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以不可思议的低价买到超乎想象的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通过威客,人力资源得以前所未有的整合。”[9]威客是网络催生的一个比“职客”早的新名词,这类人也从事职业介绍但不是专职的职业经纪人,比猎头更具有草根性,是“职客”出现前“网络职业经纪人”的称谓。工作方式主要依靠网络。从业者可以是专业人员,也可以是普通网民,也指一种新兴的网络职业。
【职客】2007年产生的新词,目前从业者多兼职,社会地位有高有低,工作方式主要依托网络,正发展成“职业经纪人”的专称,从百度、谷歌搜索结果看,职客的社会影响正在增大。可见,除了猎头、威客两个名称为外来词外,其它名称都是汉语内源词。这些不同时代“职业经纪人”名称的演替记录下了这一职业从萌芽发展到专门化,从私下人情、惯例性行为走向公开化、合法化职业的演变历程。
三、职客的衍生机制
如同现代汉语的许多新词一样,新词“职客”的衍生、流行也有着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语言认知心理原因。
(一)语言经济原则[10]65和类推机制[10]57共同催生的结果。“类推是语言发展和演变的一种重要机制。利用类推造词,可以在语言单位的创制和使用中取得‘少投入、多产出’的效果,符合语言学中的经济(或省力)原则。”[11]职客就是在“顾客、乘客、黑客、博客”等已有“~客”式词语的基础上利用汉语固有语素“职”和“客”通过类推机制仿造出来的。这样既不会额外增加新的构词语素,又可直接继承已有“~客”族词语的影响,大大增强了新词的可接受性。职客就是在已有“~客”词语模[12]的类化下,将模槽中的空位“~”换成表示区别特征的语素“职”而构成的。正因为直接继承了已有“客”族词的通行语境,职客才得以衍生并被高频使用的。
(二)民主开放的思想政治风气和宽松活跃的经济文化环境为职客产生提供了可能。从上文对职业经纪人名称从古到今演替历程的考察可见,行头(hángtóu)、会首、掮客、经纪人这几个名称产生、通用于旧社会,说明旧社会从事职业介绍多是一种特权或私人投机,很多时候沦为人口买卖的罪恶勾当;新中国成立后阶级斗争形势严峻,工作改由国家安排,职业介绍及其从业者从社会上消失;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我国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来,“中介(人)、介绍人、职介”不仅得到了政府允准,而且许多从业者还因能得到各种奖掖而走向了专职化道路;而“猎头、威客、职客”是当今社会禁忌空前减少的网络时代人们才可能有的主动选择和智慧创造。
(三)“追求新异”与“从众从优”语言认知心理的交互作用。言语社团在语言使用上既有习惯于向大众时尚和优秀社团看齐、主动使用和模仿流行词语的从众从优心理;还有一种追求新异的心理,即对已有用语和表达方式慢慢产生“审美疲劳”,总是想方设法去追求新奇的、陌生化的词语和言语表达方式,不断创造新词语的心理[13]。受这两种心理的共同驱动,人们一方面害怕落伍,竭力向大众时尚看齐;另一方面又会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表现出极强的心理需求,背离现有的言语规范和模式,不断地创造出新异的言语形式。在“职客”一词创造上的具体表现为:从众从优心理驱使人们选用了已有良好通行度的“~客”词语模;追求新异的心理又驱使人们放弃已有的“中介(人)、介绍人、职介、猎头、威客”等名称而去创造新词,正是在这双重语言心理的交织作用下,职客才得以孳生并流行开来的。
四、职客的孳生、流行折射出当代社会独特的文化心理镜像
2007年,“职客”这一称谓曾风靡网络,主要用来指称那些“网络职业经纪人”,它的孳生、流行折射出了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变化。
(一)新词“职客”的出现,既彰显了我国现今开放民主的政治思想风气,同时又在制度风险中拷问着社会公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是政治清明、思想活跃、锐意创新的时代新气象,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社会环境,“职客”才得以孳生并流行开来。然而,“职客”的兴起又在制度风险中拷问着社会的公平。现今的职场已发展为雇方市场,如果用人单位招聘公开透明的话,更倾向有大量的应聘者进行竞争,以挑选合适的人才,“一对一”的职客方式并不是好的选择。此外,对求职者来说,“花钱买工作”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就业难是事实,但竞争更能磨砺人,更有利于年青人成长。通过职客找工作,虽然省力,却容易让人产生“无须自身努力,有钱使能鬼推磨”的扭曲心理。更令人担心的是,为使求职者的花费物有所值,职客往往利用人际关系减少求职障碍,这必将挤兑其他求职者机会均等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不公。人际与金钱的联姻,也会诱导招聘人员的用人意向,一旦职客流行,用人单位将会成为直接受害者。最终,合适的人力资源被浪费,将使社会失去活力[3]。此外,许多职客本身就是人事劳动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的约束,一时还很难把职客收入同以权谋私分开,一旦职客身份合法化,也必将为更大的社会不公平埋下制度上的风险。
(二)职客的孳生和风行,也折射出当今社会连年趋紧的就业形势与人们多样化的求职观念。由于受商业大潮的濡染,人们的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许多求职者的观念也变得更加实用———由等国家分配工作到自己找工作、再到悬赏求职,在经历过一次次的阵痛之后,不管是明智之举,还是出于无奈,悬赏求职在求职者心理认识上逐渐变成了一种务实的选择。或者是缺乏自信、抑或是为了实用,在花钱与花精力的权衡中,求职者越来越倾向于前者,何况花钱雇人找工作更易于找到满意的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客观需求,也让某些精明人士窥出其中的生财之道。职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孳生并改变着传统的求职方式,他们纷纷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或人脉,通过互联网给求职者介绍工作,并收取一定费用的。同时,职客的出现也让人们跳槽更加容易,这既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反过来也可能加剧社会和职业的不安定性。#p#分页标题#e#
(三)重礼好客的传统文化心理在市场经济语用环境下的蜕变和发展。汉语中“客”字本身含有一种尊称和褒义,以“~客”称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礼仪、谦逊好客的传统文化心理。受此心理的影响,人们在交际时喜用礼貌词语,“~客”的称呼就倍受欢迎。职客就是在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影响下以“~客”作为词语模类推创造出来的;同时,又由于受到当今社会重实用、讲效益的经济思维影响,人们在工作难找这一不争的事实面前,倾向于操作简单的悬赏求职方式———希望花一些钱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既实用又有效,因而便“心甘情愿”地把这些人尊之为“职客”,职客就这样应需产生了。
(四)彰显出网络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和交际方式的巨大影响。《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1.36亿。可见网络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娱乐及交际的重要工具,上网业已成为当代人生活和交际的一种基本方式;政府、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也越来越多地凭借网站、网页和博客等工具向外界传递自己的文化、信息和招聘需求。可以说,网络的普及带来了人们交际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职客”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应时而生,成为连接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纽带。对此,中科院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指出:“通过职客有针对性的筛选,利用网络优势和人的智慧,以及职客广泛的人脉关系,将可以大大提高求职者找工作的效率。这或许是未来网络招聘的一个发展趋势。”[14]连找工作这样的事都能依托网络实现,表明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在增强。五、结 语从行头、会首、掮客、经纪人、中介人、介绍人、职介、猎头、威客到职客,这些名称的演替展现出职业经纪人职业从萌芽发展到专门化、从私下惯例走向公开化合法化的演变历程。职客的兴起折射出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变化。但是,“职客”毕竟是新生事物,又是依托网络进行交易,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也将给这种求职新模式带来风险,对求职者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因此,“职客”的生命力到底如何,值得我们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