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企文化接合的实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实训中心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是将理论教学贯穿到实践训练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训融为一体,形成边学边练、边干边学,使学生在学和干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重要平台。为了更好地培养职业人才,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的建设不仅要改善实训条件,还要尽可能地营造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一致的氛围,通过校企文化对接,让学生来到实训中心就如同来到了企业,参加实训课就如同参与工作岗位的任务,帮助学生在能力、工作意识、价值观都与企业对接,跨越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鸿沟。 一、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众所周知,我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行业不断扩张,各行业都存在中高端人才匮乏的现象。尽管近年的“高职热”、“高技能人才热”催生了大量的职业院校专业毕业生,但技能人才无论数量还是结构,都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从人才培养角度看,一方面,多数毕业生无论是外在的技能、行为方式,还是内在的思维方式、文化气质,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为此,企业很多时候不得不扮演培训教师的角色,他们将新招进来的员工进行手把手的培训指导和文化导入。另一方面,由于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所进入的行业具有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以及环境复杂等特点,再加上员工中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提高,企业往往花了资本、时间培养好一名合格员工后,却面临员工由于对工作环境不适应等因素而流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招聘、培训、流失、再招聘、再培训的怪圈。 二、构建仿真实训环境,建立推广企业文化的物质基础 为了改变人才培养效率低的现象,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从而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实训中心的建设主要有六种模式:校企共建、教学工厂、校办企业、校际合作、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训中心通过提供仿真的工作环境,同时也采用企业的运作机制,使学员置身于真实的企业生产服务场所之中。 1.仿真环境 实训中心应在布局上参照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在环境布置上增强真实感,设施设备高度仿真实际工作环境,营造出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与宽松的工作环境。学生一旦进入实训中心后,犹如置身于企业,体现出实训教学职业化、项目化、模块化的特点。 2.模拟岗位 实训中心引进企业项目案例,针对特定系统的业务,学生模拟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每个职能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任和权利,并以相关业务为连接线,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长处与特点,选择模拟不同的岗位,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工作责任心,同时也缩短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为学生今后迅速融入到企业工作团队中去奠定基础。 3.配套设施 在实训中心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文件柜,配置专业书籍,展示实训期间各个阶段的实训成果。同时设立讨论区,用于实训期间各项目小组召开会议,方便小型交流活动。实训中心门厅放置考勤机,每个实训学生分配考勤卡,按时打卡模拟上下班,实训期间要求学生必须佩戴员工铭牌。这种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自觉调整自己的状态,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实训过程中去。当然,实训中心的建设虽然解决了学习环境和硬件的问题,但是,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化水平,还必须在文化建设上通过企业文化的对接,营造内外兼修的环境,从而打造出真正的职业人才。 三、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一方面是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即企业上至企业决策层、管理层,下至全体基层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值得企业坚持和追求的,什么是企业必须避免和摒弃的;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实践其信奉的价值理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校园文化,则是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从共性角度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都是力求最大限度地统一意志、规范行为、凝聚力量,为组织目标服务,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两者对于组织和组织成员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但是,两类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倡导一种使命、宽松、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的学术氛围和精神环境;而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结果,它倡导的是竞争、业绩,更强调规范和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有形价值。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经济的各环节服务的,为此,职业院校必须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多渠道、多层次接触企业,帮助其更好地明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在心态、精神品质、敬业态度、工作能力与习惯等方面都具备企业员工的素质。要达到这一效果,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科学地选择和吸收优秀企业文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1.注重对企业的选择 企业文化的对接,关键在于选对企业。只有选择“好企业”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取得扎实的基础,并加深对行业的认同感。现代企业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一是资源型企业,注重对紧缺资源的利用,从而抓住市场空缺获得高额利润。二是管理型企业,注重管理和文化的结合,通过在某方面极强的能力在短期内获得爆发性发展。三是战略驱动型企业,注重运用“系统管理能力”,包括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和组织架构搭建能力,通过打造全面发展的“好企业”,来获得市场成功。这类好企业,应有“五好”:好战略、好产品、好团队、好体制、好文化。#p#分页标题#e# 2.企业文化对接应避免简单抄袭 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在其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是企业从其内部逐步产生的行为模式,是企业家综合企业发展历史、集中群众的智慧,最终形成的企业价值体系。由于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发展的独特实践,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其企业文化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再说,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及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是一个企业不可轻易改变的信条。所以,职业院校开展企业文化对接时,是不能随便抄袭、搬来照套的。学校应当注重将自身精神体系与企业精神的有机结合,在不同场所,可以依据情境特色,营造不同的文化氛围,通过“养成”训练,让学生自觉实现在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转换,从而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发展。3.企业文化对接应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宣导目前,职业院校在开展文化对接时,往往更强调学生环节,而忽视教师队伍。学校要真正实现企业文化对接,必然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应一道导入企业精神等一系列企业文化内涵。然而,不少职业院校并没有重视对教师队伍进行宣导,只是在学生中进行引导和渗透,这样是难于在学校真正实现企业文化对接的,这样的文化建设是不可能有什么效果的。因为,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文化对接,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队伍。如果教师队伍没有导入相关的文化理念,学生学得再好也没有用,只会成为表面现象。 4.企业文化对接应重视内涵建设 任何事物都是先有内容后有形式,先有本质后有现象,内容决定形式,现象反映本质。因此,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对接,合作双方不但应注重文化的形式、表面特征和现象,更应注重两者的本质和实际内容。职业院校在导入企业文化时,不能只注重企业文化的华丽外表,只注重管理制度上墙、资料上档,而不注重相关价值观及精神体系的修炼、传播和导入。如果这样,那么这种文化对接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职业院校应从内涵上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和精髓,在教学和实训的各个环节,通过对文化内涵的不断宣讲和传播,让学生形成规范的行为模式,把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校园文化。 5.校企文化的无缝对接 职业院校具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其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符合现代企业设计、生产、建设、运营、管理、服务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它与企业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职业院校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学生必须在浓郁的企业氛围中学习和锻炼。要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地融入现代企业文化之中,并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完成从“校园人”到“企业人”角色、平稳转变和快速过渡,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营造浓厚的职业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建设具有职业特质的与企业文化“无缝”对接的学校文化。 6.以实训文化建设为重点,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质 实训在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某种技术或技能的训练活动,有助于提高其职业化素质。因此,职业院校应通过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在校内建设一流的实习实训环境,从而发挥“校企文化对接”的影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实训基地建设,往往更注重建设资金、实训车间项目、实训设备等问题,但是,这种建设模式并不可能建设成真正职业化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文化的形成源于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职业院校应坚持用能力本位教育观来建设实训基地,缩小实践环境与将来工作环境的差别,最大可能地仿照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来进行设计。因此,职业院校实施企业文化对接,要把这种仿真企业的思想理念贯穿到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等各个环节。 7.注重传播使命伟大的文化 职业院校培养的就是行业的未来精英人才。从课堂设计到实训、实习的安排,学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而且要通过不断传播使命伟大的文化,提高培养的效果。例如,绿色节能和环保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青年学生的素质体现。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职业院校就应该主动引入企业文化,主动为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中提供文化和理论的支持。 总之,职业院校在开展校企文化对接过程中,只有真正帮助学生的职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实现学校企业双赢,校企文化对接才有支撑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