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化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汽车文化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汽车文化论文

数字媒体时代众泰汽车体验营销策略

摘要: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汽车销售市场逐步从传统营销模式转向体验营销理念。众泰汽车深刻领悟到在数字时代,汽车行业的营销不只是简单的社交媒体的几何叠加或低维组合,它是一个生态化的、以顾客体验为中心的信息价值链。本文分析众泰汽车场景营销与数媒营销耦合发展的关键点,结合事件营销、体验营销组合策略理论,利用体验营销6E组合理论对众泰T600体验营销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体验营销b;数字媒体;丝绸之路;众泰汽车

1引言

众泰汽车试驾活动,是一项利用大量数字传播,极富体验精神、人文情怀的活动。一方面这是国产汽车自主品牌“数媒+”的全生态设计:借助数字媒体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系统,打造体验营销的生态价值链;另一方面这又是国产汽车自主品牌“体验+”的全场景营造:借助实体场景的驾驶向受众展示全方位的驾驶体验,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汽车性能;更为精妙的是,这还是国产汽车自主品牌“文化+”的全品牌塑造:响应国家顶层战略的“一带一路”倡议,众泰T600重走古丝绸之路,彰显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崛起之荣耀。“一带一路”通过线上数字媒体营销与线下场景营销相结合,实现线上媒体更新,线下同时记录的情况;邀请知名论坛博主参与,在知名汽车论坛刊登旅行日志,营造了地空联动、全网营销的盛况,体现了众泰汽车在数字时代顺应浪潮建立了数媒口碑体系。

2文献综述

2.1体验营销策略相关理论

由于体验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美国学者BerndSchmitt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将不同的体验形式称为战略体验模块,并将其分为五种类型: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体验营销的6E组合策略就是指根据顾客角度的体验营销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体验、情境、事件、浸入、印象和延展。美国学者唐•舒尔茨等人在《整合营销传播》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接触点传播的概念,接触点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企业和品牌的看法,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喜爱程度和忠诚度。美国学者TomDuncan将品牌接触点定义为顾客有机会面对一个品牌信息的情境。Schultz和Barnes提出了关键接触点的概念。企业需要找到各个关键接触点,特别是顾客与商品直接接触最高的接触点,才能更好的实现消费者体验。针对本论文的研究,品牌接触点的第二种层次与体验营销密切相关。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体验,从踏入门店的一刻就开始了,然后存在于消费者与产品接触的所有时刻。门店的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了空间,消费者在门店内的每一秒构成了体验的时间。将空间和时间的最小单位成为时间点和空间点,这些点即体验接触点。

阅读全文

新媒体汽车设计展示

摘要:

探索研究未来汽车展示设计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在当今信息时代的特征变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以及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对汽车设计展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思路的更新也为现在展示创造了更宽广的上升空间,同时也丰富了其手段和技术.

关键词:

汽车设计;新媒体;动态化展示

1研究背景

新技术的发展促使出现了新的设计方式,原因有很多,大致总结如下:第一,随着众人对视觉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有时候更希望看见对自己有益而且能使自己身心愉悦的正能量,而忽视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载体是广大设计师能展示汽车动态,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第二,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品牌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此时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载体模式推动了汽车的动态化展示.随着新媒体、互动传播等新兴名词在人们之间流行传播,企业也开始研发新的方式来传播正能量,为创造和维护品牌形象增添光彩.第三,一些动态展示成功案例引起了设计师的重新思考,他们认为,应该在汽车设计中增加更多的动态模式,这样,品牌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本篇文章就是在设计师和公司都能对新媒体熟练运用的情况下,综合分析了如何对汽车动态化展示进行合理运用,所以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这种设计将会综合运用新旧媒体.

2汽车设计概述

阅读全文

谈高端咨询助推汽车制造业供给侧改革

摘  要: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策略,科技服务是科技创新的基础,高端咨询服务是将科技服务以平台管理的方式存在,发挥并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智慧工程。“十四五”阶段,是中国汽车行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传统汽车制造业需要加快转型步伐,高端咨询服务与汽车制造业深度融合,可以实现“补短板”、“降成本”,“增创新”,同时加大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汽车制造业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技术咨询;汽车制造业;补短板;降成本;增创新;供给侧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意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补齐产业链短板。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动力在于科技,科技服务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供给侧改革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科技服务业也为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1]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市场化,高端咨询服务是将科技服务以平台管理的方式相融合,使科技服务市场化,以充分发挥并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促成双方或多方供求之间的交易,推动技术升级、产业变革。高端咨询服务是依靠智力成果、大量聚集智慧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智慧工程。所谓高端咨询服务,是针对社会生产经营需要,独立的第三方,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运用各种学科专家们的群体科技知识、经验、智能、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服务平台。[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颁布,汽车工业作为我国重点投资和发展的产业,从技术引进到合作、从国产化开发到自主创新,迅速缩短了与世界汽车工业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我国汽车制造业积累了一定的开发经验,生产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十四五”阶段,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企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未来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趋势的汽车“新四化”,将重塑汽车工业的格局。新时期、新形势,迎来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传统汽车制造业必然要加快转型步伐,实现“补短板”、“降成本”,“增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以顺应时代发展。现代咨询服务业正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的能力。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高端咨询服务平台可以参考过往产品失效案例,为制造业的 FMEA 潜在失效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并有针对性的提供合理有效的控制计划,规避开发风险,在产品设计或开发验证阶段通过测试数据分析,找到问题根源,及时提供有效整改建议,避免反复验证浪费时间和资源,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及项目完成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及客户抱怨机率。使高端咨询服务业更有效地渗透于整个产业价值链、科学研究等各领域,充分发挥高端咨询服务在供给侧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高端咨询服务业与汽车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可以降低企业流通成本,实现共享式发展,从而弥补企业技术短板,构筑企业竞争新优势,对促进供给侧改革并达到二者双赢的目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以汽车制造业中的零部件企业为例。当企业在产品设计或开发过程中遇到非常规问题时,可能涉及人、机、料、法、环等方面更深层次的研究领域,受企业内部资源限制,独立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困难。目前的行业现状是,企业内部单独培养相关专业的技术团队,对人才技术经验要求较高,团队培养周期长且耗资大;与高校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双方常因存在文化差异、经验背景不同、各主体间目标不一致等问题,对于问题的出发点及紧迫感存有分歧,导致技术问题攻克受阻;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只深耕于测试领域,业务领域较窄且深度不足,没有研发、生产、物流、存储等行业的技术背景,对于材料的性能、零件的设计、样件的生产及包装存储等方面都没有足够的经验,所以无法给出专业的失效分析和有效的整改建议。因此,一个可以整合高校、研发机构、制造工厂、检测机构等各环节的高端咨询服务平台,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高端咨询服务平台还可以集合高校中的高端人才,通过对其研究方向及所着手的项目课题进行充分解析并掌握,作为人才储备的一种形式,将人才信息进行数据化分类统计。当企业有技术难点需要攻克时,平台对信息进行分析匹配,确定关键领域的高校人才,达到快速促成产学研合作的目的。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以专业的服务质量,有效化解校企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意见分歧,并积极跟进完成情况,提高效率。每一个被攻克的技术难关都值得被记载并作为一种技术资源收录进技术平台数据库,并以发表论文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借鉴思路。高端咨询服务平台通过这样的运营方式,不仅可以弥补制造业的技术短板,同时也可以化解产学研合作体社会化服务差的弊端,从而促进校企合作,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受环境污染、石油危机等大环境影响,汽车新能源及轻量化制造成为当前汽车工业的紧要任务。新的技术、新的材质、新的组件构成、新的供应链,甚至是新的回收报废体系,这些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时代赋予汽车制造业的重大使命,企业应当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一是技术创新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高端咨询服务快速获得新技术新经验,为企业注入新鲜活力,解决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效率低下问题。二是结构调整方面,新形势、新要求,企业需要向创新性企业转型,从追求数量的增长到质量的增长,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力,以达到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高端咨询服务提供的技术支撑,使市场、研发、生产、供应链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经验协同发展和进步,快速攻克技术难关,化解转型面临的风险,从而促进企业结构优化,重塑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三是资源配置方面,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但人才战略的实施也必然会引起企业人力成本的攀升。通过高端咨询服务既提高整个区域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防止科技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又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水平,还能对人才技术增长能力起到激励作用,从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4]

二、总结

在新冠疫情影响的新经济形势下,多元合作才能促发展,协同创新才会有前途。高端咨询服务作为国内新兴的事物,正在以其跨行业、跨专业的特点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制造企业集聚,助力汽车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为开拓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新局面,实现中国汽车产业引领全球走向新时代提供新的可能和新的视角。

阅读全文

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人文研究现状

摘要:文中采用归纳法、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的文献,以及国内外的相关专业书籍,旨在对目前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理论和依据。

关键词:可持续;室内环境;人文

1传统室内环境设计中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在室内环境设计领域,人文可适当地理解为深厚的文化性和带有广泛意义的人性化的设计要素,也在说明人是设计中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文在室内环境中的研究早已有之,并且国内外对传统室内环境的人文内涵研究产生了很多成果,都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可持续理念向室内环境的注入,使室内环境的绝大部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人文理论在难以再适合于表达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文特质,比如我们的室内设计都是讲求以人为本,但以人为本的方式在可持续室内环境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革命性的进步。但作为室内环境这一领域范围内的研究,传统室内环境的人文观点仍有一些是本课题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文思想是对传统室内环境的一种扬弃。例如,钱丽竹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解析》(2011年)一文中指出,室内装潢的主要目的是让在其中的人感觉舒适、自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或工作的人感到舒心、愉悦,只有将人贯穿于设计的始终才能完成一项完美的作品。钱丽竹[1]文中的“自然”是指人感受的愉悦和自由自在,这是对人类情感的关怀,也是可持续室内环境所应有之义,可以作为研究结果的借鉴,可持续还使“自然”富有更广泛的含义,使“自然”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自然而然。吴美芳在论文《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人文情结》(2003年)中,以人类征服自然的传统思想为依托,解释了现代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及对建材领域的不断拓展,使建筑室内环境向人工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室内环境可以摆脱自然因素的限制,充分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并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型购物超市这种购物模式为例,说明了技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情感化室内环境感受。吴美芳[2]文中对高新技术的未来展望,是可持续室内环境的技术观念的一个反映,智能化是可持续室内环境的高技术路线,它的目标之一就是高情感化。诸如此类的文献,都说明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文思想是对传统室内环境的一种批判性继承,有新的观念融入,对一些人文提法有新的解释,也有少部分的保留,特别是在人性化和高情感化的人文关怀的研究中,传统室内环境的研究成果对可持续室内环境领域的研究能起到些许参考和借鉴。

2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人文研究现状

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产生已逾半个世纪,目前国内外对可持续室内设计实践方面的理论研究产生了一些成果,如已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有周浩明的《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2011年),SianMoxon(英)的《SustainabilityinInteriorDesign》(2012年),洛丽•丹尼斯(美)的《绿色室内设计》(2012年),路易丝•琼斯(美)的《环境友好型设计:绿色和可持续的室内设计》(2014年),SusanM.Winchip(美)的《SustainableDesignforInteriorEnvironments》(SecondEdition)(2011年),PilatowiczG.(美)的《SustainabilityinInteriorDesign》(2015年)等。同时产生了不少成功的设计案例,如美国新墨西哥州陶斯县的土船住宅,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Ban)设计的纸质住宅,让•诺维尔(JeanNouvel)设计的法国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所,英国赫特福德郡的BRE未来办公室等。相比较于可持续室内环境的设计实践及相应理论,人文方面的研究明显落在了后面,呈现出发展失衡的态势。只有部分设计理论的文献对人文方面稍有涉及,并且数量较少。代表性的成果有:(1)周浩明的《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2011年)一书中的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五部分,和第九章第一节的第四部分,概述了可持续室内环境的审美特性;在第九章第一节的第一部分,周浩明阐明了他对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本观的个人看法,周浩明认为应本着“以自然为本”的思想来重塑室内环境的人本观念;在第二章第二节的第四部分论述中,指出可持续室内环境应该具有动态的可适应性,整个生命周期要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第六部分还强调了要鼓励大众参与可持续的设计过程,可以更全面地符合使用者的期望,更好地营造一个属人的可持续室内环境。(2)梁丽娜、高金锁的论文《可持续发展观念与可持续室内设计》(2003年)中,提到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应蕴涵着平等、发展、公平和民主原则等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应能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资源、环境、人、社会、经济五大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进步[3]。(3)古佐夫斯基(美)的《可持续建筑的自然光运用》(2004年)一书中的第七章,阐释了自然光与环境、社会、精神、心理愉悦之间的生态联系;第八章阐释了自然光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并提高我们的生态意识。(4)布莱恩•爱德华兹(美)的《绿色建筑》(2005年)一书中的序言三,谈到如何以生态伦理的观点来把控技术;以及建筑空间对本土传统的保护等所能负担的社会责任;并认为室内环境应该吸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文明的传统和文化精华,以西方现代化科技结合东方传统思想来寻求出路。(5)郝琳在《建筑先锋•绿见未来》(2014年)一书的绿见未来的理论部分,用永续设计的理念,为我们预测了未来建筑空间可能为我们提供的生活方式,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该是可持续的,未来的永续建筑是看重匠艺的传承(文化)、自然的保育(环境)、产业的变革(经济)、人的生活(社会),通过高科技和智能化,永续的目标是把庶民、人文风物、自然生态升华为“无心”的日常氛围。(6)林宪德(台)在《绿色建筑》(2011年第二版)一书的第九章第一、四部分,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营养能量向上层传递时的急剧减少,着了保护环境和有效资源,降低熵值,提倡我们过简单的生活方式,住宅、建筑、城市都不能太过复杂,一句话,越简单的建筑系统越是好的可持续性的。在第九章第三部分,论述了适宜技术的社会价值和可持续意义,用现有的材料、技术、施工、设备水平下,发挥最大的地球环保功能,并且保护了当地的传统工艺的活力,使地域文化传承发扬;还借用生态经济学大师舒马赫的观点,论及了“适宜”这一人文性概念:不应该一味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消费标准、价值体系,否则会更加依赖富裕国家而不能自拔,发展经济应当适可而止、追求效率或生产力应适可而止、使用非再生资源应适可而止、细密分工应适可而止、以科学方法替代常识也应适可而止。(7)大卫•伯格曼(美)在《可持续设计要点指南》(2014年)的最后部分,“可持续设计的未来”中,分析了可持续暂时不被人们认同的原因,因为新生的可持续策略具有异于传统的形式,让人产生陌生感,有的思想进步人士又害怕人们异样的眼光,而对可持续望而却步。就像早先的汽车设计成马车的模样,是用熟悉的形式,慢慢让人们接受新事物。大卫•伯格曼认为“透明的绿色”手法在建筑和室内空间中具有可行性,生态元素依然在那里,只不过没有那么明显,当可持续设计不再有一个样子,它就不再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不再是一种宣言,不再针对一些特殊的(少数的)群体。但他也指出“透明的绿色”会失去生态化策略对人们的教育意义。(8)来增祥在《可持续发展与室内设计——兼谈绿色室内环境的营造》(1998年)一文中点出了可持续室内环境具有社会性、历史、地域文化性,可持续发展除了涉及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能源等所谓“硬件”的经济技术领域之外,同样也还与社会文化、历史文脉等“软件”因素有关,例如对风景名胜和文物的保护,对地域文化和地区人文景观延续性的重视等等。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对环境的尊重和沟通,对资源的节省和珍惜,在技术上除了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外,也乐于采用因时、因地制宜的“适用技术”。同时还指出可持续室内环境是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敬,可持续发展从哲学上可与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相沟通,这里的“人”——可视为自我或群体,“天”——是否可认为是除自身或人群以外的客观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天人合一是人与物的共生,人与环境的“对话”、沟通和融合[4]。(9)DanielJauslin在论文(2012年)中引述了三位建筑师对可持续美学的看法和谈论,并指出可持续设计的美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它能在何种程度上得以实现,现在还上不清楚,但自然美学、生态美学在未来的可持续设计中必定有相当的发展空间[5]。(10)GrazynaPilatowicz在论文《SustainabilityinInteriorDesign》(2015年)中指出:致力于建筑环境可持续的努力不仅要集中在建筑系统性能和保护资源上,还应当是基于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精神需求的理解,这才是一个优良的环保设计决策的必要出发点[6]。(11)YaserRezapour等在论文《CulturalAspectsAnalysesinSustainableArchitecture》(2012)中研究了可持续建筑与文化、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认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才能促成可持续的社会,可持续的社会才能产生可持续建筑;可持续建筑应该作为一个文化背景来建立我们最佳的可持续文化,可持续建筑内涵着可持续文化,它对可持续社会的形成有重要作用[7]。

3可持续建筑人文研究中的相关研究成果

阅读全文

文化传播与视觉传达设计内在关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产业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正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视觉传达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其与文化传播的内在关系进行梳理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认清本质才能更好地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传播与视觉传达设计存在一定内在关系,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化传播的特点,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化传播的具体性应用。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文化传播;内在关系;应用研究

从人类文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设计与文字就成为文化传播最为主要的两种方式,然而千百年来文字之于文化传播的作用广为共识,设计之于文化传播的作用却饱受忽视。随着视觉设计的兴起,设计之于文化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和认可,也渐渐走向文化传播的舞台中心,与文字一同承担起文化传播的重任。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本质意义就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播为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注入灵魂、赋予生命,任何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从其本质上而言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从其表面上看就是色彩、图像、文字等的组合,但也正是在不同的组合式样之间展现出不同设计者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和其想要表达的文化传播内容。不同形式的视觉传达设计都在不约而同地利用文化传播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在不约而同地行使着文化传播的责任。

一、视觉传达和文化传播概念内涵

1.文化及文化传播内涵

文化的概念所呈现出来的样貌是缤纷和繁复的,所有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可以统称为文化,其是与人类历史融为一体的。文化本身就具有传播的属性,任何社会交往活动都是主体之间文化彼此传播的过程,可以说文化存在的意义就是传播,而传播的过程又推进文化本身的不断演进和传承。

2.视觉传达及视觉传达设计内涵

阅读全文

课程教学方法分析(7篇)

第一篇:汽车检测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一、“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思路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包括:(1)要通过理论学习来提升实践能力,让学生先进行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活动,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观摩和演示、实验、操作等活动,初步形成一定的实践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汽车检测的能力。(2)要开展实习实训活动,联系企业进行定岗实习活动,让企业内部的优秀工作人员带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具体的实习评价模式。(3)要领学生去优秀的大型企业内部进行参观,并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同时形成项目实践活动,形成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训练。

二、“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要先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在已经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拓展知识体系,将目前先进的汽车检测技术、检测方法、职业理论等内容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在形成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具备较强专业思维能力、职业素养,提升专业知识的丰富感。其次,要建立课程实践教学基地,校方要与企业进行合作,构建基础设施更为高级的实践基地,这样才有利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有亲自检测汽车的机会,提升检测能力。另外,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要求,制定了具体的专业课程标准,该标准明确了相应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考核方式、评价标准。例如:在进行“汽车动力性能检测”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加速踏板踏下的速度和力度要均匀,且要求重复性良好,取三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若有飞点必须剔除。

三、“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环境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要营造真实工作环境。首先,要提升校外实习的时间比例,这样学生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参与汽车检测活动的重要性。其次,要开展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模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模拟汽车维修人员参与工作,例如:“加速熄火”为故障案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小组就会先学习相关理论,然后诊断故障,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更为理想。另外,教师还可以模拟企业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班级内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因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和企业的生产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把企业模式借鉴应用到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具有了可行性。

阅读全文

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研究

摘要:

汽车专业的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对汽车方面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将愈发明显,大城市尤为突出,但是现如今,职业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状况令人堪忧,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授课环节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从专门用途英语教育发展现状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寻求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现状;问题;发展方向

一、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所处的层次较低,其录取生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普通高招录取的高中毕业生,虽然经过了高考严格的选拔,但是此类学生多数是高中教育阶段的后进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自律意识差。二是中职院校对口生,此类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和学习自律意识较第一类更差,加之中职教育阶段偏重专业课程,导致学生对像英语这样的基础文化课不重视、没兴趣,一个没有活力和互动的课堂单凭授课教师自己是难以支撑下去的。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寻

【摘要】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度欠缺这一现状作出分析,并就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探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人文素养;职业素质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公共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在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质,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英语和专业课相比,大学语文往往得不到重视,学生对其重要性缺乏认知,认为大学语文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中小学学过的常识,缺少新鲜感,考核也不像英语要求严格,必须努力学习达到相应等级才能获取毕业证,认为语文课就算不学也能轻易过关,这种心态下大学生必然会忽视对语文的学习[1]。2015年5月,笔者对山东省某高职院校的43名本专科学生开展了对《大学语文》课程态度的调查。由调查结果看出,对《大学语文》兴趣一般,抱无所谓态度的占72%,毫无兴趣的占9.3%。正因为对大学语文抱有轻视的思想,大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不容乐观,语文素质相对偏低。具体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语言文学知识欠缺,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欠佳,因欠缺汉字书写的训练,经常出现错别字[2]。就业后,很难用现有知识去开展工作、适应社会,这一状况如不解决会严重妨碍大学生成才。究其实质,一方面与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模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兴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大学语文课程无形之中就落得“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地步。若要提高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转变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学习和探究的兴趣[3]。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2015年9月起,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旗帜的引领下,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力求深化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提高《大学语文》的授课质量。教学改革的尝试如下所示:

第一,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对文字的把握和应用能力。除选取中华文化典籍中的优秀篇章外,还涵盖了实用的应用文写作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文学典籍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文学文化典籍学习与应用文写作训练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语言素质及写作能力的需求,这就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教、学、做的一体化。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让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相辅相成[4]。为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程任务,指导学生分组选题、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制作PPT课件、上课前15分钟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与交流,这样学生不但锻炼了搜集处理信息、计算机运用、团体协作精神以及语言表达等职业核心能力,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传统文化思想、文化内涵和文化现象,从中吸收养料、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精神,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文化素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