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跨文化交际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高中英语论文
一、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单元分布
内容是教材的基石,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斯托勒(Stoller)曾指出:“语言是内容学习的媒介,而内容则是语言学习和提高的资源。”那么跨文化交际应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呢?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Porter和Samovar曾在一篇文章中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观点(包括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观)、语言过程(包括语言及思维模式)和非语言过程(包括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和对于空间的使用)。心理学家MichaelArgyle增加了Porter和Samovar所没有提到的社会行为准则以及宗教观念,将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问题或困难分成六个方面:(1)语言,包括礼貌用语;(2)非语言交际,如面部表情的运用、手势、亲近度以及接触等;(3)社会行为准则,如赠送礼物以及饮食等;(4)家庭和同事关系以及不同团体之间的关系;(5)做事的动力和动机,如成功驱动力和维持面子;(6)思想观念,如源于宗教和政治的观念。本文基于MichaelArgyle对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分类,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进行分析,架构类目和编码。为了检验该类目体系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笔者进行了试编码,该类目体系太过宽泛,分布过于不均,影响分析结果,因此为了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笔者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将分析单位定为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行为准则、思想观念、国家人文历史介绍以及中外文化比较。此外,部分单元的跨文化交际内容涉及的分析单元不止一个,笔者对其进行了多次归类,如必修三第一单元“Festivalsaroundtheworld”,既属于“中外文化比较”又可以将其归入“国家文化历史介绍”。其原因在于文化所包含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只有明显的倾向性而不具有明确的界线,当所选取材料倾向性不明显时,其归属就会多样化。。由表1数据可知,“国家人文历史介绍”这一分析单位共有12个单元,所占百分比为57.14%,在所有六项内容中所占比例最高,“语言”、“非语言交际”、“思想观念”以及“中外文化比较”次之,均是2个单元,所占百分比为9.52%,而最少的就是“社会行为准则”,只有一个单元涉及,所占百分比为4.76%,为必修三第三单元“TheMillionPoundBankNote”,课文选用的是电影《百万英镑》中的两个场景片段,以剧本的形式反映了英国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面貌以及人所持有的价值观。另外,必修四选取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单元数量最多,必修二和必修三次之,必修一和必修五相对最少。因此,该套教材的跨文化交际内容在分布上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单元所涉及内容分布不均匀,以介绍性内容为基础,如必修一第五单元“NelsonMandela-amodernhero”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曼德拉作为南非民主领袖对世界的贡献,必修三第一单元“Festivalsaroundtheworld”对比介绍了中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节日,必修三第五单元“GeographyofCanadaMulticulturalsociety”对加拿大地理社会情况进行了介绍;第二,跨文化交际内容涉及范围较窄,“语言”、“非语言交际”、“思想观念”以及“中外文化比较”、“社会行为准则”的选材过少,与生活的联系不紧密,不够突出跨文化“交际”的特征,缺乏真实的语言场景和语言素材;第三,虽然每个模块都加入跨文化的内容,但是不同必修模块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比例差距较大,让学生产生学习断链,不能满足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需求。
二、英语教材中文化信息来源分析
英语教材中文化信息的来源影响着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玫凯认为,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文化信息,从而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以及分享彼此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文化信息来源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源文化,反映学习者本国文化;目的文化,反映英语作为母语国家的文化;国际文化,既不是源文化也不是目的文化,而是反映英语国家与非英语国家的多种文化的特征。目前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的25个单元中,涉及目的文化的主题单元共有8个,占总单元数的32%,源文化总共1个,为必修三“Unit1Festivalsaroundtheworld”,该单元中的两篇课文均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占总单元数的4%,国际文化共有5个,分别为必修二“Unit2TheOlympicGames”、必修三“Unit1Festivalsaroundtheworld”、必修四“Unit1Womenofachievement”、必修四“Unit4Bodylanguage”以及必修五“Unit1Greatscientists”,占总单元数的20%。由此数据分析可知:第一,在这三种文化中,目的文化的比重最大,这说明该套教材十分强调融入目的语言文化,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习许多英语作为母语国家的文化;第二,源文化的比重最小,在该套教材中属于“弱势群体”,可见,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中国文化缺失”严重;第三,国际文化在教材中仅次于目的文化,说明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加入国际文化已经得到相应的重视,注重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与非英语国家的多种文化,扩大了文化知识面,但是涉及范围较为狭窄,对不同国家风土人情以及人物的介绍只是蜻蜓点水。
三、建议
学习英语不仅只是满足学习一种语言知识的需要,更多的是能让学习者掌握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方式。因此,英语教材应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真实、最充实的资源,为学生的语言输入奠定良好基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在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改进提出如下建议。
1.英语教材所选内容应该能够升华主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跨文化交际中的茶文化论文
一、中国文化中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涉及到很多部分,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科学、经济,小到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的细微部分。茶文化是包含了一些人文与科学的内容,主要以茶叶为主的一门学科,具体反映在人们对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文化方面。中国文化中的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可以分为广义上和狭义上的两个方面。从广义上来讲,它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把茶作为最原始的依据和基础,继续延续、继承和发展这种创造物。或者说,把整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的物质与精神相加起来的结果。从另一方面的狭义方面来讲,茶文化就是指精神层面的,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制度。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茶文化的狭义方面,研究这方面的茶文化,主要从人们的心情、行为和精神这三部分去讨论。王玲教授指出:“我们如果要研究茶,不是单单地把茶叶的发展史相加起来,也不简单地研究茶叶的种植、培养、制作、加工等等方面,而是研究在生产生活中,茶文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茶有很多中形式来表达,例如:茶俗、茶艺和茶礼等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人民生产茶叶和消费茶叶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茶叶的行为文化。我国在宋代的时候,就有敬茶这么一回事,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礼节。在古代,人们也会寄茶来表达思念之情,也有用茶来当做聘礼,也会用茶来经佛祖,或者用茶来祭祀。在全国各地,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人们会依据各地不同的习俗表现出不同的茶文化和茶艺术。我们还可以从茶叶的心态行为出发点来看,所体现出一些思维方式方法和对世界、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在品茶的时候所体味的意境,由此展开联想,那些遐想值得人回味深思。同时茶文化还可以上升到哲学方面,与处世道理相关联,这称之为茶道,这是茶文化中最重要的、最高层次的、最核心的部分。
二、从茶文化中看到的中西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看到这些影响,例如:饮茶的方法、饮茶的文化等等,由此可见,茶文化对西方的生活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在英国就有全世界都知道的英式下午茶,这样的一个习俗一直存在到现在,应该人喜欢在下午和网上的时候喝茶,他们有时候会和朋友一起饮茶。在荷兰上演的喜剧《茶迷贵夫人》轰动十分剧烈,影响了整个欧洲的风俗。同时还可以发现,茶室竟然成了单身女子和朋友见面的重要场所。当然茶文化在英国的文化中担任着中角色。美国是咖啡王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却有一半的人饮茶,还有波士顿的倾茶事件,可想而知,茶文化对美国的影响也比较深远。茶在世界各国风靡,是无酒精的饮品,中国的茶文化孕育出了各国的茶文化。饮茶的人不分地区,不分人群,不分信仰,就是因为有茶文化,才让世界联合起来,各种茶文化的学术交流,贸易的出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中西文化的交融,跨时空、跨地区的文化交流,透露出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了茶文化的多姿多彩,可以看出茶在中西交流中起着重要角色。
三、茶文化促进对外开放,增强各国交流
茶文化对中国改革开放十分重要,同时也在推动国际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茶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加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理论学习,真正发挥茶文化的作用,促进中西文化的结合。我国经常在国内外举办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例如:“茶文化节”、“茶叶展销会”、“茶叶交流学术会”等等。上海已经举办了很多届国际茶文化节,聚集了国内外很多国际友人,例如: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的各界人士,已经成为上海的一道美丽风景,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品牌,也是一种文化。根据各种统计,我们发现我国发动了很多跟茶叶有关的活动,例如:茶叶文化节、茶叶展销大会、名茶评比大赛、茶叶拍卖会等一系列跟茶文化有关的活动与节日。我们可以通过茶文化节,增进国内外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世界各国更加了解我国,也能够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弘扬,促进茶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
职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欧洲的语言文化教学与美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二战后,受美国的听说教学法和西欧的视听法的影响,语法作为欧洲的外语教学法教学重点,到1988年出版的两部论文集体现一些学者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有兴趣。其中法国的代表Zarate(1986)提出了两种互补的文化教学模式,即传统的文化知识和较新的体验是学习和本族文化与目的文化的对比。英国的代表Byram(1989)主要研究了学习者心里、认知和情感发展过程的文化教学框架激起与外语教学它层面的关系。此后,一系列的文化教学措施在欧洲各国展开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在欧洲全面实施。由于中国闭关锁国的历史、对外来文化过分谨慎的态度和文化教学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文化教学的认识,妨碍了文化教学的有效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的著作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版,如:邓炎昌(1989)、顾嘉祖(1990)、胡文仲、高一虹(1997)、陈申(1999)、戴炜栋,王雪梅(2006)、高永晨(2006)、许力生(2007)。这些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文化教学的进程,为文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文化教学与职业英语教育联系的相关研究还很少。
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在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基础
(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外语教学的目的具有多样性,但是就正规的学校外语教学而言,提高学习着外语交际能力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意义系统,通过目的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对比,调整和修改自己的认知图式和参考框架。只关注语言符号和语言形式,忽视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内涵的教学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外语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和。在美国1996年的“外语教育国家标准”工程对于语言教育中文化知识的传授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外语教育国家标准”工程提出了《外语学习标准:面向21世纪》。强调了外语学习中的五个主要目标(5C’s)即交流(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联系(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社区(Communities),其中之一是文化教学目标;另外在11个具体标准中有4个涉及到语言教学中文化传授目标的达成。因此,在职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传授文化知识,理解外来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差异比较,应是我们职业英语教学中的目标所在。(2)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跨文化交际是全球化时代下最明显的特征。作为公共必修课,职业英语教学应该是要按照社会发展需求、职业岗位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结合行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为社会培养具有熟练英语交际能力和扎实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面临与本国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及经济环境,还会遇到许多文化障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个人的生活、公司的发展、国家的前途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气到了重要的作用。(3)跨文化外语教学是职业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外语教学课程中,语言、文学和文化构成这一课程的主要内容。但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多数仍已语言教学为主,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学生只能依靠母语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及交际规则来表达思想,从而引起误解甚至产生冲突,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成功。可见,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战略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职业英语教学面临的中心任务。因此,我们建立的“基础英语模块+行业英语模块+素质英语模块(包括文化知识)+专业英语模块”模块化体系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
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在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1.设置与“文化”相关的课程自09级学生起,我院建构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确立了以发展学生职业英语能力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遵循学生在校英语学习不断线的原则,灵活设置课程,选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课”要求学生完成“基础英语模块”和“行业英语模块”的学习。在第一学期我们完成《职业英语》(上)即“基础英语模块”的教学。本课程以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和应用文体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第四学期我们完成《职业英语》(下)即“行业英语模块”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与职业工作有关的英语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场听、说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交际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够进行较为流畅的英语交流和表达,同时兼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英语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选修课”要求学生完成“素质英语模块”和“专业英语模块”的学习。在第二学期学生可以完“成素质模块”课程,可选修《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化入门》、《英美概况》和《英美文学鉴赏》,其主旨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科学观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第三学期学生可以完成“专业模块”课程,可选修《食品英语》、《药学英语》、《医疗器械英语》和《物流英语》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提高学生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
2.制定文化教学课程目标我们通过修订《职业英语课程标准》将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夯实于职业英语教学中,即在《职业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在借鉴James的跨文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我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订了文化课程目标主要有:①理解并掌握英语语言所涉及到的文化问题,包括目标语(英语)国家的历史、风俗、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等。②理解并掌握尊重目标语与本族语(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差异性,更好地理解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异化和文化同化问题。③要求学生在英汉文化差异中进一步理解自身文化,提供文化认识的新角度,意识到民族中心思想存在的及危害性。④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和观察文化现象,采用灵活、多角度的立体思维方式进行有效地跨文化交际。#p#分页标题#e#
3.采用多维的文化教学法在教学中,我们从目前我国职业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现实语境出发,结合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开发了一下如下方法:(1)文化导入法。教师是文化教学的引导者,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注意文化差异,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领悟到文化多元性的意义和具体表现,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语言知识,而且学到了语言的文化背景、文化蕴涵。(2)情景模拟法。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资料,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国外的文化发展变化,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具体项目,为学生设置跨文化交际情景,鼓励学生模拟表演经典的英语小说或电影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英语语境下的不同文化。(3)亲身体验法。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外国留学生及工作人员在华数量与日俱增的大好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并创造机会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指导学生并支持学生自己去探索各种文化,帮助学生建立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大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摘要:
论文在对阅读与跨文化交际的内涵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对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跨文化障碍进行分析,即体现在词汇、俗语、语篇等方面,最后重点从文化背景的导入、语篇分析以及词汇内涵和外延中的文化涵义比较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大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英语阅读能力
阅读与跨文化交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习者在进行非母语阅读时,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实现与作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交际行为,而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正如学者李华田所说:“阅读本身是读者与原作者之间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进行的思想交流,是一种有目的的、积极的,并受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的心理认知过程”。跨文化交际的视野下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民族与非本民族之间进行的交际,是突破本民族文化背景局限,尊重、理解、接受、欣赏非本民族的文化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讲,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应注意如何进行得体的交流,如何避免文化障碍的阻碍。汉语民族与英语民族在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这种差异在语言上体现尤为明显。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特别是英语阅读学习中,必须充分了解语言背后文化知识,才能读懂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出的真正意思,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的效率。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突破跨文化障碍,并通过文化背景的倒入、语篇分析以及词汇内涵和外延中的文化涵义比较等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浅析
一、英语教学法的演变
英语教学法经历了以翻译法、直接发、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为里程碑的五个重要发展阶段。翻译法是英语教学中历史最久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用母语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母语和英语并用,经常要把英语和母语在结构和用法上作对比。说出一个英语词,马上译成相应的母语词;说出一个英语句子,也马上译成母语。逐句分段读连贯的英语课文,然后再逐词逐句翻译,以加深或者检查对课文意义的理解。直接法,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教英语的方法。“直接”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直接应用。它通过英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英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和形式语法。第一批词的词义是通过指示实物、图画或演示动作等来讲解的。这个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交谈、阅读或写作时都用英语思维。听说法认为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学习英语不论其目的是什么,都必须先学听和说,在听和说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学习读和写。
教学的顺序应当是先听说、后读写。听说法以句型为中心,根据句子在结构上的特点,从无数句子中归纳出一定数量的句子模式或基本类型,即句型。句型既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中心。认知法是在以Chomo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和Caroll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方法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通过学习和分析,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型式获得有意识地控制,并在有意识的情景中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重视人的思维作用,把语言学习看作是智力活动,重视对语言现象的理解,着眼于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前四种教学法都以传授语言知识和培训语言技能为目的,虽然英语教材和教学过程都充满了影响语言学习的文化因素,但没引起英语教师和研究者的注意,直到语言交际能力理论提出----交际教学法产生,英语教学界学者们的视域豁然开朗,他们很快意识到了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从此,文化研究、文化差异研究、跨文化英语教学研究很快开展起来。
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较短,大致上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虽然我国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从未中断,但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有建树的著作和论文不多。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介绍和引进国外研究成果阶段,我们自己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还相当不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英语教学界引进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说并尝试了各种新的英语教学法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国的语言学家、应用语言学家、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和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这个共识是: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和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邓炎昌、刘润清(1989)、顾嘉祖(1990)、王福祥、吴汉樱(1994)、胡文仲、高一虹(1997)、陈申(1999)、王振亚(2005)等知名学者都先后著书立说,对语言和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进行研讨。另外,无数英语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对文化教学理论进行实践,对文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二、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建立适合中国英语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对增强教学研究及实践的可操作性,促进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已经较为清楚地看到了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并确立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对过去和现在施行的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取其优点,避其短缺。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味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我国的英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不同于国外的特殊因素:一是缺乏真正的语言环境和交际环境;二是学习者的个性,如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潜能、理解能力等;三是教学形式在多数情况下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对我国英语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设想,这便是以上所提到的第三个条件。
英语教学的实质既然是“交际”,其基本特征是“文化适应”,即语言、使用和文化的三个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采用的模式是以语言文化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为理论依据的“跨文化交际模式”。它是在积极借鉴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模式的合理要素和努力吸取国内现行的各教学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出适合我国英语教学特点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建构该模式旨在克服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以下几项主要缺点: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交际探讨
摘要:文化作为一种人文、习俗的传播载体,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英语教育是承载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大学生英语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化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教育之间的关系,揭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同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必要的措施,对大学英语教育课程大纲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文化;交际;传播
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使得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碰撞出不同的交际火花。因此,拥有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英文作为世界通用语,这就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培养具有文化交际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本文主要通过揭示文化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分析,期望提高老师与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理解,为高校校本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及培养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指导。
1培养文化交流势在必行
当今世界,国际间频繁的交流与合作,让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性特征。在这个大环境下,不论是谁都无法避免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文化交流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日常。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通用语言,在中国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于是我国也进行了一系列如国家新标准课程改革的改革等从而去适应全球化趋势以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学校可以抓住全球化的这一契机,在学校进行英语教学的求变求新的改革中,培养年轻学子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从而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这一改变对学生乃至国家都尤为重要。外语教学肩负着重要的社会历史责任,而这一责任就是要培养大量的具有文化交流的人。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培养日常大学英语教学,增强大学生接受跨文化知识的敏感性与自觉性,使学生头脑开阔,心胸开放,最终能够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与自己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
2大学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英语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与挑战,有些来自于教师有些来自于学生,但这些值得我们每个有责任心的教学工作者来探索解决的方法。通过对学生、老师等的走访发现:许多学生不知道学习英语或者其他外语的作用甚至厌学情绪严重等现象;有些外语教师不清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和意义,更不清楚如何能够教授一堂让学生和自己都满意的课。特别多的学生反映在经过多年对英语的学习之后,不但不能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反而面临着英语学不好的巨大压力。特别是每当大学生四六级考试结束后,就会有许多学生感慨,如果当初高中毕业就让我考四六级,这题目又算得了什么。伴随着学生英语能力下降的却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与全球化。与此同时,社会不断地发展,世界不断地进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跨文化交流的常态化的发展成为外语教学的又一个严峻但必须克服的挑战,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处在了更加两难的尴尬境地。
跨文化下高校俄汉口译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以A大学俄汉口译课程为例,探索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高校俄汉口译教学研究与实践,主要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教学特点和现状,提出了俄汉口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途径,强调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译文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真正培养出具有较强俄汉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口译人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俄汉口译;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对高级口译员的需求不断增长,高校口译课程设计与口译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口译研究也不断随之深入,希望能够解决当前高校口译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教学反思、口译教学跨文化意识淡薄等问题,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口译人才。通过分析近几年国内关于口译教学的研究可以发现,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策略、口译课程设置、口译能力发展、口译教材建设及口译人才市场需求等问题对宏观描述的论述比较多,但是不够系统。根据统计和分析目前关于口译教学研究的论文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口译教学研究篇目中,有关俄汉口译教学的研究较少。
一、当前高校俄汉口译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口译理论研究的滞后,口译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改进。我国高校本科俄汉口译基础课起步较晚,延续了传统的语言学教学方法[1]。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讲解翻译教学的技巧,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练习口译,从而间接地将口译课程转化为一门口头的笔译课程。这导致了高校口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没有跟踪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交际能力。以A大学俄汉口译课程为例,俄汉口译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不够全面。口译是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经常压缩教学内容。他们只教基本的口译知识和技能,实践训练的内容较少导致俄汉口译教学中的练习真实化不够强,也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中心化。总之,口译教学一直是俄汉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当前西部高校俄汉口译教学的现状。
(一)俄汉口译课程教材及语料建设。语言的教授离不开教材。目前市面上翻译综述类教材不少,但适合学生四年级语言水平的俄语专业口译教材比较匮乏。目前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有:《俄汉口译高级教程》(2009年修订版),丛亚平、张永全主编;《同传捷径——俄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与实战演练教程》,安新奎、赵红主编;《俄汉—汉俄高级口译教程》,王立刚主编;《实战俄语口译》(第三版),朱秋达主编。这些教材均以单元专题的形式编写,结构非常严谨,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是理论部分的讲解课时设置较少,实践部分所选语料的难度偏大。而且口译语料文字化严重,忽略了交际环境的因素,可能会造成学生口译前提前背诵文本,忽略了实际口译过程中的口音、语调、手势、突发状况等非言语因素。从教材内容分析,教材所选的语料文本较为陈旧,不具备时代性,更缺乏思政元素,减弱了口译课“三全育人”的功能。针对目前口译教材建设的现状,教师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要求甄选教材。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情,通过网络等媒介,选择难度适中且有代表性的文本或语音材料及与时俱进的话题作为案例教学[2]。
(二)俄汉口译课程设置。当前,各校基本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开设俄汉口译课的时间,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时数。据笔者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在大四开设口译课。以A大学为例,在低年级阶段(大二和大三)开设一些翻译基础课,包括翻译概论、俄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等,等到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翻译基础知识及技巧之后,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俄汉口译课程。根据口译教学目标的要求,各校的学时数也不尽相同。A大学俄汉口译课的学时相对来说较少,只有36学时。可想而知,36学时的课时量根本无法保证口译教学的完整性。而且还要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的实践作业,缺少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口译实践教学。据笔者了解,各高校开设俄汉口译课程后,并没有开设与口译相关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淡薄,口译实践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朝鲜语教学中传统文化输入必要性
摘要:我国朝鲜族与韩国、朝鲜两国语言相通,文化背景相似,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孪生体,通过课上课下两手抓的方式加强朝鲜语教学中朝鲜族传统文化的输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还能继承和弘扬朝鲜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朝鲜语教学;朝鲜族传统文化;输入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孪生体,语言既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而文化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动力,二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掌握其附属的文化[1]。不同的历史、宗教背景之下,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让交际者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
1中国朝鲜族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朝鲜族是迁入民族,早在旧石器时代,朝鲜族先民就已经居住在朝鲜半岛。到十九世纪末,很多不堪忍受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朝鲜农民为了生存纷纷背井离乡,举家迁徙到中国东北,成为中国境内朝鲜族的最初来源。现如今,朝鲜族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朝鲜族传统文化独树一帜,包括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饮食、建筑、服饰、礼节等方方面面。作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朝鲜族的智慧结晶;是朝鲜族人民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
2朝鲜语教学中朝鲜族传统文化输入的必要性
从事朝鲜语教学工作十余年的时间里,笔者注意到,国内高校的朝鲜语教学工作一直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为主。随着2018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凸显。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学会跨文化交际,无疑会极大地拓展个人、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和综合竞争能力。我国朝鲜族与韩国、朝鲜两国语言相通,文化背景相似,朝鲜语教学中朝鲜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还能继承和弘扬朝鲜族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学习兴趣是促使学习行为正常开展的内在驱动力,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提高学习效率。语言学习也不例外,兴趣是语言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其次,新“国标”中对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是: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2]。但当前朝鲜语专业学生普遍跨文化能力不足,许多学生虽然能用朝鲜语流利的表达,但由于不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具备在特定语境下进行交流的能力,从而造成沟通障碍;此外,对对方国家文化理解肤浅、知之甚少,也无法达到跨文化交际与合作的初衷。因此,教学中朝鲜族传统文化的输入,能够帮助学生在交流时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陷入尴尬局面。最后,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在朝鲜语教学中输入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捷径,还能有效促进朝鲜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