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探索

作者:张灵聪 刘影 单位:漳州师范学院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快速增长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但也不可避免出现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城市贫困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有1400多万失业人员,23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100多万流浪乞讨人员,此外还包括其他部分人员[1].他们不仅在各种经济文化方面处于劣势而且由于社会支持有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很大.这些都是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对于社会和谐有着显在或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城市贫困人群的心理状态以及精神文化需求,对提高贫困人群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质量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国内精神文化需求一般都与社区文化出现[2],从思想状况,世界观,价值观[3],等相联系,分析得出精神文化需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业余生活,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知识获取,信息获取,理想,价值观,生活目标,现实所遇困难等.已有研究包括部分对各阶层民众精神卫生需求的研究,也包括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现状调查研究[4,p13,5].但是单独对城市弱势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较少.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里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原文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来达到治疗心理疾病、消除心理症状的一种方法.社会的和谐发展依赖于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健康和良好的发展状态,而每个社会成员健康和良好的发展状态,关键在于其心理疏导状况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人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由于我国国情的实际现状,多数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仍存留在理论阶段,对于实际运行机制的探讨不是很多,实际实施更是少之又少,综合各种原因主要是由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多学科参与,因而任重道远,如何寻求一条实践可行的服务道路是关键.本文的研究着眼于城市困难群体,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健康状况与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的可能性.同时本研究也可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困难群体有时也被称为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贫困群体或弱势群体等.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职工,早退休或被拖欠退休金人员、因疾病、孤寡、年老伤残等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特点是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文化上的低学历性[6].本研究拟研究城市困难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人群:一是下岗失业人员;二是“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三是无业人员;四是进城农民工;五是退休人员中的困难群体;六是久病、重病而无钱医治的人及其家属;七是青少年弱势群体[7,8].在漳州市选择四个社区开展入户调查工作,每个社区选择25户困难户进行入户调查,由居委会提供困难户信息,再随机选择200户居民进行对照.调查结束共回收正常居民有效问卷160份,困难群体居民因语言交流及居民不愿配合调查等原因而难以进行,共回收问卷45份,其中有效问卷23份,总体来说问卷有效率61%.

2.2研究工具

纵观国内所查阅文献多集中于社会学专业,思想政治学专业研究,心理学专业深入研究较少.对于弱势群体的一般心理问题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工具相对来说不够完善,因此本文结合所查阅文献以及面向居民的开放式访谈编制问卷《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调查问卷》用于调查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现状.考虑到居民的配合度问题,心理健康测量为抽取自测健康评定级表(SRHMS)[9]中的心理健康分量表作为调查工具,SRHMS的总量表及心理健康分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心理健康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91,心理健康子量表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47,心理健康分量表共计16题.

2.2.1心理健康主观评定问卷考虑到居民的配合度问题,本次调查将心理健康分量表评分等级由原来的10级评分降为5级评分,从三个方面考察居民的心理健康程度: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测查;心理健康分数范围为0-80分,分数越高,代表主观心理健康水平或社会健康水平越好.本研究将制定漳州社区居民常模以用于评定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体居民的心理健康程度.

2.2.2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调查问卷《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鉴于研究对象特殊性,结合开放式访谈和文献分析法对前人研究进行汇总,本研究问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编制:精神文化需求调查划分为生活现状,社会交往情况,精神文化需求,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主要内容归纳如下:业余生活,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知识获取,信息获取,理想,价值观,生活目标,现实所遇困难等.

2.3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频数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

3结果与分析

3.1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发现(表1),以随机调查的160份居民所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常模,即平均数59.43,标准差9.54.困难群体总体分数均低于常模,但仍在常态范围内.困难群体和常模群体在关于心理健康各个分量表中的均数差异比较中,在认知功能测查一项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结合认知功能测查的题项内容可以认为困难群体居民对于自己的记忆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在统计学上要显著低于正常群体的居民.因此总体来说,困难群体心理健康状态与正常居民水平相当,只是在认知功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国内关于失业弱势群体的研究表明,下岗职工不安定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牢骚心理、失落心理、怀旧心理等等[6].困难群体自我评价低的心理状态对于本研究中困难群体主观心理健康程度低于常模群体起到了一定的解释作用.困难群体居民大多是下岗职工,疾病患者,进城农民工等等,因此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及其容易导致困难群体居民悲观、压抑的心理,甚至导致自暴自弃,单纯依赖政府保障生活,缺乏积极参与社会改善现状的勇气和行动.困难群体的问题的解决不应局限于客观上的物质帮助,还应做好困难群体的心理帮扶,解决困难群体的主观认识偏差.由于我国心理咨询范围还不够广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主要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居民很难接触到专业人士的指导.由于缺乏有效宣传途径以及主动学习意识,经济状况较差的困难群体居民更加没有适合的宣泄途径.因此客观环境的局限,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意识的淡薄是困难群体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居民的主要原因.#p#分页标题#e#

3.2精神文化需求状况

关于精神文化需求调查,困难群体与非困难群体的调查结果存在差异,以下主要从生活现状调查,社会交往情况,精神文化需求,价值观调查等方面呈现.

3.2.1生活现状调查居民休闲时大都会选择看电视电影、上网等娱乐活动(表2),看书也是一种经常从事的活动,但困难群体与正常居民相比,选择看电视电影以外的业余生活比例都要低.困难群体更倾向于从电视中获取知识,而正常居民获取知识的渠道广泛,在上网,书籍获取以及课堂学习等方面均高于困难群体居民.困难群体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看电视和街道宣传栏,而正常居民渠道多样,且在看电视和上网中获取信息的比例显著高于困难群体(表3).但关于不同年龄或性别的χ2检验不存在显著差异.居民获取知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主要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获得知识,近三成(29.1%)因花费太高,老年人困难多因年纪大记忆力退化等原因为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困难群体中年纪大阻碍获取知识困难的比例略高于非困难群体,可见困难群体中老年人群体须重视.困难群体居民最关注的信息(表5)以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为主(52.4%),关于生活、致富就业的信息比较均衡,比例均为两成多,关注科学新发现以及新发明的居民较少,比例显著低于非困难群体,可能与困难群体中退休人员占到一定比例有关系,但也不排除对国家依赖就业不积极的可能性.本文关于居民业余生活和获取知识信息途径的调查结果与赛勇为关于国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4]p14结果比较一致,看电视看报纸上网为正常居民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上网”已经成为干部群体、国企管理者群体、工人群体、新兴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城市贫困群体、农民群体而言,“听广播”仍然是获取信息的一种很重要的渠道.在本次调查中,居民获取知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的调查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关于“花费高”成为制约他们获取知识的关键因素.例如,高达39.8%的城市贫困者认为,“花费高”是他们学习知识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可见总体来说,经济状况是制约困难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因素.

3.2.2社会交往状况78.6%的困难群体居民表示喜欢或非常喜欢社会交往,约两成居民不喜欢或不太喜欢社会交往,在社会交往喜欢程度上与正常居民群体的社会交往需求等是比较一致的.困难群体居民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打交道的对象依次为:亲戚,同事,朋友,同学,邻居.影响社会交往的最大困难中,38.1%选择影响社会交往原因是个人性格原因,33.3%居民选择因时间限制,13.3%居民因经济能力而影响社会交往,4.8%居民因疾病限制.关于社会支持方面的调查,以排序形式呈现,困难群体居民的社会支持来源依次为: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邻居等等.总体来说,困难群体居民对于社会交往是比较喜欢和渴望的,然而困难群体的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仍以传统的范围为主,社交范围主要限于家庭和工作环境,距离咫尺的邻居交往也并不多,社会交往遇阻以个人性格原因和时间限制为主.困难群体居民面临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城市生活环境的异彩纷呈与自身生活的单调乏味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心理上的孤独和无助,精神上的空虚和极端[10].加之城市生活结构影响,邻居基本没有走动交流,均会导致困难群体居民社会交往的主动性降低.

3.2.3精神文化需求状况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状况的调查,主要分为服务方式以及服务内容两方面进行调查.从服务形式上来说,居民的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定期举行文化活动,书报赠送,定期医疗普查和医疗义诊,定期心理疏导以及定期就业培训等.可见社区作为居民的基本集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进社区也属于文化活动,同时开展书籍赠送等力所能及行动不失为促进精神文化生活的良策.服务内容制定首先要明确居民面临的问题.困难群体居民目前最大的压力比例与非困难群体不存在显著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作压力28.9%,子女教育22.2%,下岗失业13.3%,家庭成员患病11.1%,人际交往8.9%等.家庭生活中的主要矛盾选择较少,如关于亲子冲突(6.7%),夫妻矛盾(6.7%),其他矛盾写出项目较少,说明困难群体居民不倾向于暴露家庭矛盾等隐私性问题.而非困难群体选择亲子冲突比例(13%)要多于夫妻矛盾(9.3%).总体来说,困难群体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反应出几个问题:困难群体居民希望接受定期的文化活动以及书报赠送等活动,体现出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关于服务内容方面的调查,非困难群体居民相对困难群体居民更加关注亲子关系方面,困难群体在家庭矛盾方面反应结果不突出.其原因可能在于心理上的敏感性[11]导致,另一方面可能在于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弱势必然会导致困难群体居民对于家庭关系处理的忽视和无力.

3.2.4价值观排序价值观排序使用题型为1-5级评分形式,因此统计方法以均数形式呈现,均数越高,表明希望程度越高.对困难与非困难群体的均数进行t检验,比较困难与非困难群体价值观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呈现如下:从表6可看出,困难群体居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倾向于物质化和实际化,并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形态,排名次序依次为:努力争取名誉和地位,挣很多钱,生活富足,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多做有意义的事,奉献社会,老实工作,清白做人,困难群体与非困难群体不存在显著差异.关于居民的价值观调查,显示居民的实际和务实,价值观排序依次为国家安泰,身体健康,挣更多的钱,提高社会地位,衣食无忧和心理健康.其中在心理健康这一项上存在显著差异,t=2.014,p=0.046,可见困难群体居民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低于非困难群体居民.关于付出与索取的关系,困难群体与非困难群体居民不存在显著差异,56.8%的困难群体居民选择付出多少收获多少,40.5%居民选择多奉献,少索取;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面临取舍,大部分居民持较理性观点,62.0%选择二者兼备,27%居民选择会牺牲个人利益,自觉维护集体利益.

总体来说,关于价值观的调查显示居民价值观倾向于务实,整体倾向健康.困难群体与非困难群体在心理健康的需求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可以被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困难群体在物质生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稍低于非困难群体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将普遍存在.然而心理问题的解决恰恰是因为关注进而主动去调试,最终达到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完善.对城市弱势群体心态和心理救助进行研究,它有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所面临的问题,对暂时无法解决的现象或者自己无法克服的问题采取比较科学和理性的态度,不至于出现心理恐慌,同时得到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12].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心理疏导机制的纳入和实施方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困难群体居民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p#分页标题#e#

4结论

4.1从分数上看,困难群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水平略低于正常居民群体,但不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困难群体与正常居民在认知评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4.2大部分居民喜欢社会交往,但是由于工作时间等限制大部分居民的交往对象集中于亲戚和邻居,参与社区活动较少.因而提示今后应力求服务形式,以开展适应困难群体实际情况的活动.

4.3困难群体居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主要为看电视等,相对于非困难群体居民渠道较少,获取方式较单一.

4.4困难群体居民目前最大的压力为工作压力,子女教育,人际交往等;对于家庭矛盾等具有社会评价色彩的题项选择较慎重,因此对于服务内容的调查开展受限,但结果仍具有可参考性,提示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服务内容的选择应经过更深入调查确定.

4.5困难群体居民对心理健康不够关注,追求生活方式倾向于物质化和实际化,价值观倾向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