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索大学精神文化型塑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吴新颖 于斌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大学是传承、研究、创造、发展文化的学术殿堂,大学文化是其生存、发展的灵魂与内在动力。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它是建立在大学共性基础上,随着一所大学发展而积淀形成,为师生员工所认同,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精神文化的“独特性和不易模仿性”[1]彰显着一所大学的个性,反映出一所大学的品位。而我们提出“型塑”概念,因为“型塑”和“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一对关系范畴,型塑意指教育主体发挥外因作用,构建则意味着对象主体(或称能动主体)在发挥着内因作用[2]。大学精神文化型塑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阐述就是教育主体通过发挥大学精神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以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思想理念自我构建的一种教育方式。大学精神文化的型塑不仅是加强和改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校训、校徽、学风、校史是大学精神文化重要构成元素,本文就以其为例重点探析大学精神文化型塑的具体途径。
一深化大学校训内涵,敦励学生良好品行
校训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3]南京大学蒋树声教授认为,“校训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行为准则,是对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目的的高度括。”[4]总体说来,校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价值理念,其无形的吸引力、凝聚力,如春风化雨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它敦励广大师生如同浩瀚天宇那样刚健有力、运行不止,像广袤大地那样厚实而能承载万物去提升和丰富自己。诸如此类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启人心智、教人向善的校训,造就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爱国为民、正直有为、献身事业的仁人志士、科技精英等栋梁之才为复兴中华为努力奋斗。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一些大学的校训普遍存在着“重复多、特色少、视野窄、起点低”的问题,很多校训不能代表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治学态度。为此,校训的制定应该继承学校精神传统,凸显学校特色以深化大学校训内涵,起到敦励学生良好品行的隐性德育作用。
一是校训应继承学校精神传统。精神传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命脉,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提供强劲的动力。大学在制定校训时应注意提炼自身的优秀精神传统。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为“实事求是”。它可追溯到1937年成立的陕北公学。当时是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创办,旨在满足战争需要,培养革命干部的一所学校。“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了精辟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从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再到现今的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始终是中国人民大学不变的精神特质。中国人民大学继承中国共产党这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工作作风,将“实事求是”立为学校的校训既彰显了学校光荣的历史传统,又熏陶和造就了一大批人大学子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气节风骨。
二是校训应该凸显学校特色。体现大学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校训更容易被学生所认可和内化。对于师范院校的校训可以充分利用师范教育这一主题以突显学校特色。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即从做学问、做人两方面对教师职业的人格形象提出了要求,极富号召性和启发性,值得每一位有志于教师职业的学生和在教育战线工作的教育者去践行一生。对于医科院校的校训可以突显医学的专业特色。例如,中国医科大学的校训为“仁慈谨慎、博雅汇通”;首都医科大学的校训为“扶伤济世、敬德修业”;大连医科大学的校训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仅通过校训就可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神圣性,进一步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对于政法类院校的校训可以突出法律专业特色,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训为“厚德、明法、格物、致公”,西南政法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厚德重法”;华东政法大学的校训为:“笃行致知,明德崇法”,这些校训引导学生对“公正”精神的追求。军事院校,如解放军理工大学的校训为:“忠诚、博识、卓越”;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校训为“忠诚、求是、团结、奋进”等普遍将“忠诚”写入校训,以此来熏陶和培养学生忠诚党和人民军队事业忠诚意识。
二彰显大学校徽意蕴,升华学生思想理念
大学校徽是设计者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在办学过程中沉淀和积累起来的文化精神,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设计,将寓意深刻的图象、色彩和文字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图形。[6]大学校徽的意蕴就是大学校徽中的意象所蕴含的意思。校徽代表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整体形象,形神兼备而意蕴无穷。那么如何彰显大学校徽意蕴,以升华学生思想理念,起到润物无声的隐性德育效果呢?我们认为大学校徽应凝炼学校特色。同校训一样,校徽也应该体现一所大学的特色,校训是从文字的传意来进行隐性德育,而校徽以图文形式更直观地展现一所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学校特色。总体说来,大学校徽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体现学校的精神诉求,凝练学校特色,达到形中有意,表达多元的意念,简明而又耐人寻味。这样彰显出的大学校徽意蕴,具备充分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的隐性德育价值,可以升华学生思想理念,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强化大学学风功能,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大学学风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方法和纪律等方面。良好的学风不仅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而且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强化大学学风隐性德育功能,能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控的能力和心理活动,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其成人成才。[7]强化大学学风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优化师生学习交流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p#分页标题#e#
一是引导学生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美国哈佛大学曾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在1979年对应届毕业生做了一个调查报告。在调查中,他们询问在应届毕业生中有多少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结果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人生目标,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若干年后正是那3%的人成为了社会的精英。所以学生要成人成才首要问题就应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因为它确定学习的方向,决定学习的动力,给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以强烈的影响。强化大学学风功能应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担负着民族振兴和祖国富强的重任,让学生感觉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愿意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二是优化师生学习交流关系。大学师生共处的时间相比高中阶段老师与学生共处时间要少一些,因为大学里一门课程开设课时较少,老师除了教学还要忙于科研等其他活动,加上没有了高考压力,多数学生不愿主动去向老师进行问题请教和学术探讨,造成师生学习交流关系很是淡化,所以强化大学学风功能应优化师生学习交流关系。首先,创造师生平等交往的课外情境。例如,在学术厅等场所开展教师主讲的各种学术报告或邀请老师参加学生组织的学术沙龙等,这样既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又可以在校内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良好的品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会以微妙暗示和无形教诲方式深刻地、真实地、持久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会自觉地听其言,仿其行。
四梳理大学校史积淀,凝聚学生爱校情怀
校史是学校走过的“痕迹”,一所具有历史的大学校史对师生具有巨大的历史穿透力,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它主要包括学校重大改革决策的实施情况,有杰出贡献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事迹,历届学生在校时为学校赢得的荣誉,学生走向社会后对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特色和学校的文化、传统、精神等。[8]梳理大学校史积淀,有利充分发挥校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特点,对于引导大学生的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凝聚大学生的爱校爱国情怀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编撰通俗易懂的校史教育读本。校史文化图书编撰方面,在兼顾史料性、人文性同时,更要注重可读性和实用性;在选题立意上力求体现学校鲜明的地域风格特征和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传统;在布局谋篇上力求做到结构新颖独到、题材选取精准、表现手法生动,以期更好地贴近读者、打动人心。[9]系列校史文化产品制作完成后,要以在校大学生为重点传播对象,因为校史中记述的杰出校友通过努力,朝着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不断迈进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的真实事例。相比其他德育素材,这些生动、真实、新颖、直观的校史文化材料,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更具亲和力和贴近性,更加符合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进一步增添大学生“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爱校情怀。
二是办好校史展览。清华大学在2011年百年校庆之际,以“百年校庆,人文日新”为主题的“百年校庆系列展览———百年清华校史展”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开展。通过展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清华大学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角度,全方位再现了清华大学的历史,也使得不少清华学子更加腾起作为“清华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添了强烈的爱国爱校感情。办好校史展览,发挥校史的隐性德育功能,首先,探索并建立由不同主题组成的系列校史展览。其次,除了充分利用馆藏已有档案图像信息外,还可广大师生、校友、社会公众征集有价值的档案材料,如老照片,校友手稿,奖杯,奖状,纪念品等尽可能丰富展览资料。然后,通过精心设计使一个个展品后面的故事鲜活起来,让学生在参观中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真实可信的历史遗存和珍贵的历史照片,如同身临其境,从而实现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