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布局完善及形态革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产业布局完善及形态革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文化产业布局完善及形态革新

作者:赵渊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本文在论述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我国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实现文化产业的布局优化与形态创新。文章从建立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为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配套、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区的基础设施等三方面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对策建议。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建成。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低水平扩张、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束缚了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引入总部经济概念,推动文化产业的布局优化与形态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总部经济是指企业等经营实体将总部布局在资金、技术和高端人才等战略资源高度密集的具有特定资源优势的区域中心或者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营运成本较低和土地、能源、材料等常规资源密集的周边地区,最终通过公司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相分离的模式来实现价值链的合理分工和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并带动经济效益成倍增长的一种新经济形式。2003年,我国学者赵弘首次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年,北京丰台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总部基地,首批有80家大型企业总部入驻。随后,总部经济在国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北京已经形成了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丰台总部基地等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上海陆家嘴、浦东新区、徐家汇等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成效显著。上海在世博园B片区规划建设央企总部聚集区,预计注册资本将超过500亿元,年经营收入累计超过1.1万亿元。与此同时,部分二三线城市也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战略。根据《2008—2009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5个城市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分列2010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6名。

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推进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企业总部通常从事决策、科研、营销、投资、物流等高端知识型劳动,占据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所占区域面积单位小,产业贡献率大,它有利于破解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资源制约,同时促进人才、资本等高端产业要素的集聚,激发通讯、传媒、金融、会计、评估、法律、会展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带动住宅、交通、教育、商业服务等配套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区域经济新的发展引擎,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以总部基地为枢纽,发挥产业链高端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带动辐射制造业等的技术升级与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合理布局与集成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发展总部经济取决于某一区域特殊的资源禀赋、区位布局、制度环境、现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包括与兄弟省市的产业布局协调等。当前,部分二三线城市不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特色,盲目炒作“发展总部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的时尚概念,导致了同质性化竞争的盛行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乏力,亟需得到进一步规范。但是不可否认,总部经济概念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经济发展视角,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同样,它对于解决当前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总部经济为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全新视角

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浮现,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盲目追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一些地区拥有较好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基础、或者特色民间文化社团经营经验,却忽视已有的产业基础与特色,盲目追求时尚,提出发展艺术设计、创意咨询、会展等产业门类,意图通过集中资金投入、模式移植迅速占领文化产业发展高端阵地,却因为经济基础、区位条件、文化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水土不服”而“后继乏力”。同时,盲目转型使原有的特色文化产业门类失去了良好的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供给等政策依托,竞争力提升受到限制,形成“优势不优、特色不特、头尾顾此失彼”的发展局面。二是盲目追求产业链的完善性,搞“大而全”的产业布局。一些地区既要发展文化制造业、又大力推动文化流通业的发展,同时又积极鼓励发展建筑与装饰设计、信息与软件设计、广告与会展等创意产业。大而全的产业布局,稀释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呈现“失焦”现象,使政府有限的资源供给更加分散,形成“撒胡椒面”效应,“都有所涉及、而均力有不逮”,影响了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三是文化产业布局分散,资源利用率不高。文化产业园区蓬勃兴起的同时,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同类企业进驻不同的园区,文化产业布局分散,园区之间关联性差,在产品结构,宣传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各自为战,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形不成规模效益,产业集群非但没有生成反而容易形成“同室操戈”的局面,区位品牌效应和品牌竞争力缺失。四是部分区域文化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部分区域在文化产业更替过程中,传统的文化制造业因为各种原因向人力资本更加便宜、税收等政策优势更加明显的地区转移,与此同时,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却没有及时跟进,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断层。五是满足于低水平的“前店后厂”式的产业发展格局。部分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片面追求发展数量的扩张,大力扶持作坊型、粗放式的文化企业,搞“文化创业”人民战争,忽视文化龙头企业的培育,文化产业创新度与集成度不高,产业链处于低层次的循环运动状态。部分文化产业园区甚至盲目引进非文化类、非创意型企业,对孵化对象缺乏科学合理评估、甚至沿袭传统工业企业及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模式,形成鱼龙混杂的发展局面。

总部经济通过总部与制造基地的分离来实现不同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总部经济的构建直接规制和区隔了总部及其关联区域的产业内容及产业形态,界定了总部基地与制造基地之间的空间布局,实现了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形态的相对“固化”,避免在同一区域内文化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发展重点的频繁置换,资源的稀释与挤压,通过新经济形态的确立消除了搞“大而全”产业布局的体制空间与学理基础。通过总部基地的建设,实现文化产业高端产业门类的集聚,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推动集约式发展。以总部经济这种新经济形态的确立及其对周边产业带的辐射效应,有效填补传统制造业基地迁移后带来的产业空白,构建新的文化产业结构布局。通过总部经济的发展,淘汰传统的产销合一、粗放型、小规模、低水平的文化产业经营与发展模式,转而构建文化产业大集团、大项目、大平台,通过发达的文化企业“大脑”的构建,及其所主导、牵引的发达的“制造基地”的建设,实现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实力质的提升。#p#分页标题#e#

三、以总部经济建设为抓手,促进文化产业布局优化与形态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是要建立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引导文化产业合理布局与科学发展。在文化产业总部基地建设中,要立足区域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及特征、政策环境及文化积淀等,科学编制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要明确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类型结构,根据区域文化产业门类特征,在管理经营型、技术服务型、经销型、仓储物流型等产业门类中确定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主导类型结构。要明确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层次结构,在规划编制中,不能脱离区域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盲目提出上层次、上水平,意图通过一步到位达到某种发展水平。要建立分期、分批、分层次的发展路线图,科学判断区域内外、国内外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的整体竞合格局,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合理确定近期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在预留足够拓展空间、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做好总部聚集区的中远期发展规划,使产业特色的凝练、发展质量的提升、竞争力的夯实与发展速度实现和谐统一。要明确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区域结构。企业总部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层级定位,比如全球总部、总部洲际派出机构、总部国家中心等。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及其周边省市竞合现状,确立文化产业总部经济面向的层级范围,即明确总部聚集区吸纳企业总部的层次结构。通过发展量能与层次的合理定位,更好地衔接区域原有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明确文化产业经济的规模结构。总部企业聚集区不能一味求大,一味追求企业数量的简单群聚,炒作企业规模体量的数字流水。要根据区域经济承载量、市场前景、文化产业的现有基础、竞合格局等合理确立总部聚集区的规模。要建立文化产业总部集聚区的整合与退出机制。对于一些定位类同、产业同构的产业园区,要实行优化整合,强强联合,打造旗舰型、示范性的总部聚集区,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对于一些创新能力弱、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总部要进行升级改造,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相关指标要求的予以撤销;对于背离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借发展总部经济之名发展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或者传统工业项目的园区,要果断“摘牌”,厘清其性质,不再享受发展文化产业总部经济,推动产业业转型所享受的各项政策优惠。

二是要为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配套。政府相关职能要建立起文化产业总部集聚区论证、审批机制,根据区域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要求,对于园区设置与企业入驻进行科学论证,积极促成建立文化产业总部集聚区建设指标参照体系,明确园区产值、创新要素等层级界定要素,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不同的发展层级予以不同的扶持措施,建立园区服务内容、服务绩效考核的指导性意见目标,更好地促进园区规划建设。要建立园区服务水平动态监测体系、企业经营绩效动态监测体系等,采取问卷调查、经营数据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一定时期内园区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满意度、企业经营情况、行业发展态势等进行科学研判。要进一步协调国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与完善区域性政策法规制度,完善总部经济实体的投融资、人力资源集聚、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政策。比如,鼓励依法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参与总部经济实体建设。发挥各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总部经济实体,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探索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的可行性。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债权融资产品的发行提供担保服务等。园区可以与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签订定向人才合作协议,鼓励高校教师及其科研团队以多种身份参与园区建设,通过就业政策、人才引进政策改革调控高端人才流向,建立和保障以知识产权、技术要素入股的创新机制,更好地集聚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针对文化创意保护与侵权界定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明确文化创意保护的构成要件、技术指标,明确不同层级知识产权侵害的判定标准与依据。制定符合文化特点、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法规。根据不同程度的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行业主管部门处以勒令整改等的处罚,通报并处理直接责任人。情节严重可以通过司法渠道予以解决。通过行政、司法和市场手段的综合作用,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区的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办公场所、休闲居住场所、教育文化场所、交通通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为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系统化原则,对办公、交通、通讯、教育、娱乐等硬件建设的整体设计与规划,形成功能模式的集成与统一,避免系统不兼容、硬件不协调、先造再改等对园区建设和发展造成影响。要坚持适度的超前性原则,立足总部基地高端性、知识性、强关联性的特性,加强智能化办公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等的引进和投入力度,以适度超前的标准科学设计建设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为园区聚才聚企、招商引资提供保障、为园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要坚持生态化原则。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关注硬件设施建设与人文生态的统一。不仅仅单纯满足于钢筋混凝土现代化办公用房的建设,同时应将营建园区良好的水环境、绿环境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要结合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发展的特色,将文化创意的特色外观内容、内在气质等呈现在园区建设的细节中,将区域文化特色基因传承和植入到园区文化生态的建构中去,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用文化影响人、感召人、凝聚人。

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总部基地,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发展,其意义不仅仅产业产值及竞争力的提升上。通过文化产业的结构提升及产业要素的现代化升级,它将带动文化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效果等的系统性变革,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它所带动的将是文化建设与发展领域的系列变革,是对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为有效的助推与支持。